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从35.8%提升至97.1%,这个城市是如何做到的?

2017-11-27 李标洪 张 佳 中国禁毒报

“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迷途知返,重获新生。”在戒毒康复人员小李心中,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社区民警和社区干部就是他的亲人。


小李小时候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后来走上吸毒的歧途。第一次从戒毒所出来不久,他就因复吸再进戒毒所。小李第二次从戒毒所出来后,石马河街道社区干部对他实施了“一帮一”。在重点帮扶下,小李成功实现了戒断三年不复吸。


在重庆,戒断三年未复吸人员达4.33万人,小李只是其中的一个。近年来,重庆市禁毒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禁毒委的决策部署,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作为禁毒工作的“半壁江山”谋划推进,狠抓责任明细化、制度健全化、工作规范化、管控信息化、帮教精准化,通过运用“1234”工作法(完善一套机制、建强两支力量、打造三大平台、创新四项措施),累计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2.09万人次,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从2012年的35.8%提升至2016年的97.1%,吸毒人员有效管控率从2012年的29.1%提升至2016年的70.6%,吸毒人员犯罪率从2013年的9.64%降至2016年的5.39%,传统毒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有力推动禁毒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完善一套机制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成“全链条”责任体系。重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专题听取全市禁毒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出台推进禁毒工作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禁毒工作责任制,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作出专门部署。市禁毒委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参与的“8·31”工程领导小组。市禁毒办、市综治办等11个成员单位联合制定下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五年规划,进一步细化“8·31”工程,并在全市建立了市禁毒办领导对口联系重点区县、区县禁毒委领导分片负责、禁毒委成员单位对口扶持、乡镇街道“一把手”牵头负责的责任体系。


健全通报督办机制,实现“全过程”督导推动。各区县每月向市禁毒办报告“8·31”工程推进情况,市禁毒办每季度梳理汇总工作情况,约谈、督办工作推进滞后区县,市禁毒委每半年向各区县四大班子以及禁毒委主要领导通报“8·31”工程推进情况。重庆市委、市政府将“8·31”工程纳入重点督查项目,组织禁毒办、公安、综治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针对戒毒康复措施落实不到位、吸毒人员管控不到位导致肇事肇祸等情况,市禁毒委逐案约谈、重点督办。


严格考核考评机制,实现“全方位”综合评价。重庆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文明创建体系,作为区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的重要内容,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工作成效等实行全面考核评价。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机构未实现全覆盖、执行率低于80%的,综治考评禁毒板块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每年组织开展社会调查,重点调查吸毒人员管控成效。


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做到“全额度”保障支撑。重庆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戒毒康复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建成市级重点保障、区县主要负责、乡镇街道有效补充的财政分级保障机制。市禁毒委合理调配使用中央禁毒补助专款,着重向基层一线倾斜,重点保障禁毒专职社工队伍建设、示范单位示范点创建、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工作。各区县财政按照每年均有合理增长的基本要求,足额保障禁毒专职社工、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经费。

建强两支力量


为深入推进“8·31”工程,重庆市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切实加强专业管控队伍和社会帮扶队伍两支力量的建设。


做大做强专业管控力量。重庆市委、市政府为市禁毒办增设专职副主任,专门负责禁毒社会化工作的协调推动。市公安局为禁毒总队增设禁吸戒毒支队,专门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及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重庆市委、市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乡镇街道配备了1000名禁毒专职社工。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岗位内部调剂、政府购买服务、落实公益岗位等多种形式,共配备禁毒专(兼)职工作人员5500余名,其中专职人员2500余名。目前,全市实现禁毒办实体化的区县已达24个。镇街在用好专职力量的同时,积极统筹综治干部、职能部门、群防群治、社区干部等力量,共同抓好戒毒康复措施的落实。在各村、社区,书记、主任均作为具体责任人,直接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1000余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3200余个,全面建成了市级、区县、镇街、社区四级队伍架构和工作网络,并分期分级对全市禁毒社工骨干开展培训100余场3000人次。


做实做好社会帮扶力量。市禁毒办积极会同市文明办、团市委,建成重庆市青年禁毒志愿者总队和重庆市禁毒志愿服务总队两支市级志愿者队伍,并在38个区县成立分队,招募青年禁毒志愿者近5万人,组织开展禁毒志愿服务。积极引导社工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利用其在心理辅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戒毒康复人员行为干预,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回归社会。截至目前,已有242个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


打造三大平台


搭建信息数据平台,推动信息合成作战。大力推广“互联网+”吸毒人员服务管理,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对吸毒人员的动态化、精准化管控。打造重庆市数据禁毒应用平台,统一公安、司法、人社、民政、卫生等成员单位数据标准,实现社会活动资源的整合。通过在公安民警、成员单位工作人员、禁毒社工手机上安装APP,对工作进行智能化调度、可视化管理、扁平化指挥,实现信息实时采集和指令及时推送。渝中区、巴南区等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加强吸毒人员管理。打造吸毒人员社会化管理平台。在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以及各级禁毒办、成员单位建成吸毒人员社会化管理平台,对戒毒康复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定期随访、排查登记等流程均实现智能提醒,工作情况全部进入信息系统,相关数据实时更新,有效提高了管控效率。


搭建协作共享平台,推动联动整体作战。公安、综治、司法、人社、民政、教育、卫生、工、青、妇等部门和组织建立完善了协作配合机制以及每月交换数据、每季度通报情况、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的“三定”工作制度;各职能部门针对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生活、社会交往、心理疏导等,分别将其纳入社会治安防控、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常规医疗服务、基层社区建设、就业扶持培训等范畴。去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指导1.49万人次,提供低保救助1.01万人次,提供心理咨询疏导9500余人次。司法、人社等部门还定期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举办现场招聘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部分区县因地制宜采取减免税费、经费补贴等办法,建立了一批集中就业安置基地和安置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0个专门的职业培训基地,对300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建成就业安置基地和安置点291个,6.64万人实现就业。


搭建网格管理平台,推动阵地攻坚作战。重庆市禁毒办、市综治办共同推动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吸毒人员人口信息摸底排查,建立网格人口信息册,完成吸毒人员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翔实信息入库工作。综治部门通过群众推荐、社区考察、岗前培训等程序,选齐配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队伍,并实行乡镇、社区、网管员例会制度,各级综治办、基层司法部门法律工作者、社区民警明确专人,共同参与网格化工作,形成多方支持新格局。制作网格化管控电子地图,让每一名网格员都成为“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做到吸毒人员涉毒类别清、家庭情况清、现实表现清、隐患矛盾清。目前,已统筹全市7.7万个网格和16.7万名网格员,对网格内吸毒人员逐一落实了管控措施。

创新四项措施


“必送必接”,把牢“第一关口”。针对戒毒康复人员按期报到率低的问题,公安机关、禁毒办和司法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建立无缝衔接机制,通过社会化管控平台实时交换信息,司法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定期向市禁毒办通报出所人员情况。市禁毒办获取信息后,根据管辖情况,分别通报至管控责任地区县禁毒办,由该地组织力量提前与出所人员家属联系,按期到戒毒康复场所配合出所人员办理出所手续,并将出所人员送至执行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宣传法律法规,签订戒毒康复协议,从源头上防止脱管失控。


“三色量化”,做实分级管控。制定出台戒毒康复人员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和动态考核调整标准,按照戒毒康复人员成瘾状况、家庭情况、配合程度、现实表现等,将戒毒康复人员细化为“重点对象、帮教对象、转化对象”,实行“三色量化”动态管理,定期考核评估,量化加减分,以此提档晋级或降级。对“蓝色”人员,纳入重点人口管理和一般动态管控;对“黄色”人员,每月见面核查、按期尿检,适时心理疏导。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红色”人员,加大跟踪监管力度,每旬见面核查,每月风险评估,确保及时有效预防。


“对口联系”,促进帮扶回归。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庆市大力推广党员干部“一帮一”措施,在戒毒康复人员管控责任所在地乡镇街道成立由党员干部牵头负责的帮扶工作组,实行“一对一”对口联系制度和“6+X”(联合公安、综治、卫生、人社、司法和禁毒专干,组成基础帮扶力量,再根据吸毒人员创业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需求,因人而异,视情增加工商、税务、民政、农技等部门,落实帮扶措施)菜单式服务。责任党员干部牵头,会同公安、综治、卫生、司法和禁毒专干,组成基础帮扶力量,根据吸毒人员创业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需求,因人而异,视情增加工商、税务、民政、农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帮扶小组,主动上门沟通,主动提供服务,针对性落实临时救助、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帮扶措施,真正做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应收尽收”,破解执法难题。针对社区戒毒人员逾期不报到、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问题,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政府法制等部门共同制定出台证据规则和标准,开展专项排查清理行动,对682名该类人员依法予以强制隔离戒毒,维护法律权威。针对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难题,公安、司法等部门强化协作配合,开辟专门区域和绿色通道,出台相关意见和规定,建成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场所,累计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1800余人次。建成配备中心医院的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场所,设置病残床位99张,累计就诊和住院病残吸毒人员3000余人次。


在“1234”工作法的有力推动下,重庆市“8·31”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成功构建了“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禁毒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力量多元参与、信息共享精准帮扶”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格局。


新书推荐


浏览购买,请点击进入禁毒报官方微店


往期精彩阅读:

法医讲述:一把漏勺揭开吸毒少女死亡之谜

这部禁毒微电影,接连斩获两项大奖

这4张网络,破解了一个城市的吸毒人员肇事肇祸防控难

一名禁毒警察的查缉日记

十九大报告,禁毒工作者可以这么看

内容来源:中国禁毒报

图文编辑:郭世尊

了解投稿信息请点击:《中国禁毒报》投稿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