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被"双开",学者该有怎样的操守?
上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一条来自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组的消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孟伟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孟伟的问题包括,要求下属报告巡视谈话内容,违规出入私人会所,利用职权为他人职务晋升提供帮助并收受财物,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关问题长期不解决,违规转让股权造成国有资产巨额损失,等等。
这些问题并不新鲜,然而让人唏嘘的是,孟伟的身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一个在专业领域造诣颇深的学者,一个做出过杰出成绩的科学工作者,本应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再作新贡献,职业生涯却以这样一种难堪的方式戛然而止,得到党组织这样一种结论:“丧失理想信念,背弃科学道德,毫无家国情怀”,“在党的十八大后不知止、不收敛、不收手,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政治蜕变,经济贪婪,从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沦为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的‘污染源’,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和科技界造成了严重恶劣影响”……
我们不禁想象,从“环保者”到“污染源”,中间淌着多少铜臭,丢了多少斯文?
可惜,可叹。一个学者本不该是这个样子。
一个学者,应该是有一颗冰魂雪魄的。有幸,中国并不缺少这样的灵魂。“敦煌女儿”樊锦诗北大毕业来到西北敦煌,从25岁坚守到80岁;“天眼之父”南仁东把FAST作为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8岁高龄还坚持下田,他有一个“超级梦想”,用杂交稻每年多养活世界五亿人。
如此不畏寂寞的勇敢,忧国忧民的情怀,怜爱众生的胸襟,所以他们做得了大学问,做得出大成就,在世人眼中也才如此可爱动人。
袁隆平送给中央纪委网站读者的题词
去年,樊锦诗在接受中央纪委网站专访时说:“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样,从来都分不开。严谨、专注、善良、诚实、责任、家国情怀这些做人做事的品格,亦是做学问的底线。不然,知识再多也无益于人类的幸福,甚至成为罪恶的帮凶。
掌握的知识,用在最恰当的地方,才能成就最有价值的事业。
被中国人称为“量子之父“的潘建伟,2000年回国,他想证明“中国人在国内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坐了很多年冷板凳后,他带领团队打造出“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让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领先世界。一位美国物理学家说:“拥有他是中国之幸。”
最近,中央纪委网站推出了一个重磅栏目——“大学”。第一期嘉宾是北航校长徐惠彬。徐校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他回国,一个月拿370元,是他在德国薪水的百分之一。他的同学问他,一个月挣300多块钱你哪有价值?他说:“我回到北航,我的价值就是使我做的材料和产品,能够有一天飞在中国的蓝天上。”
一个学者,最高的荣誉不是站在科技领奖台上接受掌声,也不是评上了什么显赫的职称,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用自己的学识给党和人民乃至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而这,需要几根不屈于利诱的硬骨头。
去年去世的“天眼”之父南仁东曾对他的助手说:“你什么时候看到我开心过?我评上研究员也才高兴了两分钟。”“作为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保持冷静。”
冷静,是和热闹保持距离。不被俗世浮尘蒙蔽了那双探索万物的眼,不因笙箫鼓乐躁动了那颗求索真理的心。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去世,最懂“天眼”的人走了
士以弘道,一个学者是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再不济,独善其身,不要让肚里的学识成了酒色权钱的奴隶。时代不欢迎与铜臭狼狈为奸的斯文。
当下的一些问题需要警惕。从这两年巡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情况也可以看出,知识的殿堂绝非净土,象牙塔里也有腐败暗流。
相信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国家监察全覆盖伸向每一个角落,让那些以学术为名的腐败无所遁形,“污染源”都清理殆尽,让投机钻营者失去市场,有志报国的才俊不负风华。
欲知下周大事,且听下回分解。(子不歇)
往期回顾:
第一百零二回:机构改革,纪委监委既要做先锋和表率,又要加强监督检查
第九十七回:“过年了,你家的春节补助到账没?"多地纪委启动"春节特别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