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这么大,却容不下艺术?

杂人Tsang 杂人 2023-06-06

了解更多资讯

解锁更多展览

欢迎加入群聊

后台回复“广州展览”即可获取进群方式



一则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暨红专厂艺术与设计工厂关闭通告,宣告着“红专厂时代”的正式终结,之前各种关于红专厂拆迁的消息,也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肯定。


消息一出,立马激起了许多人的怀念、惋惜、愤慨、不解等情绪,也引发了大家对于广州这座一线城市给予艺术的机会的质疑。


艺术想要在广州发展起来,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01


从红专厂说起。


红专厂

来源 | 百度


广州红专厂/艺术与设计工厂沿用建于1956年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广州鹰金钱食品厂,是广州第一家非企业非房地产包装的真正意义创意区。


自成立以来,红专厂艺术区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画廊、设计工作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媒体、学术基地、艺术机构、时尚店铺、康乐俱乐部、特色餐厅及咖啡店等创意产业机构的进驻,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北有798,南有红专厂”这句话证明了红专厂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更新迭代,红专厂没能一直保持着辉煌,还是迎来了关闭的这一天。


红专厂

来源 | 马蜂窝


其实,原本红专厂有着一个更大的愿景,那就是“北岸文化码头”。


2008年,按照广州市“退二进三”的规划要求,鹰金钱罐头厂将厂房从员村搬迁至从化。正在寻找新的办公场地的集美组设计公司则看中了这一片旧厂房,在次年和鹰金钱签下合同,由集美组主导,邀请一批艺术家对其进行改造,打造“红专厂艺术生活创意基地”。红专厂也因此成为广州第一家非企业非房地产包装的真正意义创意区。


2009年,广州市相关领导来到改造后投入使用的红专厂考察,提出红专厂应该十年不变地保留原状。这条建议还被纳入了《关于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


当时广州市想把包括原南方面粉厂、澳联玻璃厂、鹰金钱罐头厂、电热厂厂址在内的一大片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创意产业园”、“中国特色的城市创意公园”,献礼亚运。2010年10月15日,只有一个空壳的“北岸文化创意产业园”,赶在亚运开幕前正式揭牌。


广州北岸文化码头

来源 | 集美组


但仅仅在一年之后,广州市政府在研究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总体思路会议上,提出了将员村片区打造成国际金融城的概念。从此,红专厂拆迁建金融城的消息开始蔓延开来。


2017年,广州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后5年广州要建设以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为核心的第二中央商务区。至此,红专厂的没落时期也开始了,很多商家顾忌这一因素,开始搬出红专厂,新的商家也不敢搬进来。之后,红专厂片区开始了拆迁。


而“北岸文化码头”则只能成为集美组官网中的一个项目案例。


广州北岸文化码头

来源 | 集美组


红专厂要拆迁建金融城,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但很多人则以为红专厂要完全推倒重建,红专厂真的要全部拆掉吗?


红专厂地块保护利用策划方案评审公告

来源 |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19年11月21日上午,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土发中心组织编制的鹰金钱罐头厂(红专厂)地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划方案召开专家评审会,与会的规划、建筑、景观和遗产保护专家对成果内容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方案提出的整体保护、恢复肌理,打造延续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公园和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定位。


红专厂创意园前身为广东罐头厂(也称为“鹰金钱罐头厂”),建于20世纪50-80年代,是广州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时期建成的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承载广州工业文化的物质财富。


自启动该地块保护+活化利用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土发中心第一时间会同天河区政府启动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研究,邀请广州市设计院专业团队编制《鹰金钱罐头厂(红专厂)地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划方案》。方案按照“保护优先、应保尽保”和严格保护遗产“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明确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是工作的核心;认真对待中部和西部现状保留的54栋建筑,包括饮料车间、罐头生产车间、仓库、办公楼、铁轨等建、构筑物,进行全面的保护,一栋一栋进行精细修缮和合理利用;北部空地按照原厂区整体风貌和格局进行恢复,延续厂区肌理,严格控制高度;南区天河区少年宫地块拟聘请高水平知名建筑师进行设计,保证新旧建筑相融相合,从而保证整个地块高质量保护、高品质利用和高水平管理,促进老厂区焕发新活力。


红专厂地块规划分区示意图

来源 |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答案是:红专厂不会全拆掉。所以大家留恋的红专厂关于工业遗迹的部分还是会保留的,让大家唏嘘不已的,其实更多的在于“对艺术行业的打击”。


但其实在许多文艺青年、艺术爱好者眼中的“浓厚的艺术氛围”其实并不存在。2017广州国际影像三年展总策展人曾翰表示,广州大部分艺术园区经营都不尽如人意,一些园区往往变成了吃饭消费的地方,很少做真正的艺术项目。红专厂也的确如此,真正的画廊、艺术馆其实并不多,并不能完全称得上一个艺术区。


建金融城的举措让很多人觉得是政府的冷酷无情,但真正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笔者认为建金融城的举措并没有错,只是没能为红专厂提供退路,所以广州这座城市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艺术的土壤,也受到了侵蚀。



02


广州本没有艺术区,连曾经最有希望成为艺术区的地方,经过时光淘尽,也不复存在。人们不禁要问上一句:广州这么大,真的容不下艺术吗?


答案似乎不太乐观。


在广州,传统艺术占据艺术品交易的大头,当代艺术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往往成交的状况不佳。对于广州,艺术似乎更多的是跟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挂钩,并没有作为国际大都市该有的氛围和市场条件。


广东美术馆

来源 | 广东美术馆


广州的公立美术馆屈指可数。


广东美术馆是广州最具代表性的美术馆,艺术展览更新频率快,广州三年展是标志展览之一,但除了这三年一次的展览之外,似乎没有其他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展览。


广州艺术博物院则更多地展出书画,与当代艺术的关联并不大。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国内知名的美院,分别在昌岗校区和大学城校区都成立了美术馆,但无论展出学生相对不成熟的作品或者作学术性较强的展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广州画廊

来源 | 广州画廊


广州的画廊也极为稀少,而作为画廊最重要的则是市场,但广州的艺术市场氛围并不好。


由三位艺术家共同创办的广州画廊,从名字可以窥见原本的定位,但却经历过合同到期被迫迁址,知名度也没能真正打开,而在广州画廊的客户中,广州藏家非常少。


本来画廊因创办者陈侗老师自带名人光环所以本应获得不少关注,但坐落在批发市场之中,形象与周围环境反差较大,给人一种略微尴尬的感觉。加之位置比较难找,很多人很难发现这家画廊,所以到访的人并不多。


新出现的希茜的后花园画廊,从今年开始活跃起来,但目前在广州,知道的人也并不多,更别提有多少合适的藏家。


而可以说是广州最顶尖的维他命艺术空间,也在2015年从赤岗西路横一街搬到了番禺区化龙镇农业大观园,尽管建筑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但因为篱市区太远,很多人还是没有去过。而也因为创办人的本身低调的作风,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维他命艺术空间在广州的存在感并不强。


ART23当代艺术馆

来源 | ART23当代艺术


而广州的一些艺术空间,怀揣着或大或小的理想进入广州的艺术市场。有的艺术空间在发展中出现后力不足的情况,部分空间被分割出来从事商业行为;有的艺术空间则打造成生活馆的形象,靠创意生活用品的“副业”来维持艺术的“主业”;有的艺术空间保持着势头,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着艺术产出;有的艺术空间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在为广州的艺术形象贡献着力量......


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宣布关闭的同一天,5art space也回顾了九年来的旅程,决定关闭展览空间,表示会以分享艺术与生活的方式陪伴大家。


属于文保单位的逵园艺术馆,之前可以说是许多喜欢艺术的人到东山口必打卡的地方,但在后续发展中,已经将二楼划作买手店,将三楼划作餐饮区了。


也有一些其他的艺术空间,或是出于艺术资源的匮乏,或是出于营运成本的压力,或是出于对广州艺术市场信心的缺乏,展览更新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不过,广州是否真的就容不下艺术了?答案也没有那么悲观。


如今的广州的艺术氛围,其实主要还是靠各类艺术空间在维持着。


其中,不乏创始人或主理人为女性的艺术空间在广州的艺术界闪闪发光。ART23当代艺术馆、扉美术馆、三域·汇艺术空间等都成为广州艺术爱好者到访的地方,而许多人,也对这几家艺术空间背后的女性主理人有着颇多敬意。


另外,像广东时代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53美术馆、等也分别在广州不同的区域,像散落的星星一样,点缀着广州艺术的天空。


此外,慢慢也涌现出新的艺术空间。2018年,伴随着广州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开业,位于中心内的chi K11 美术馆也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作为瑞丽·SUN IN SKY第六届发布周的分会场,SUN IN SKY当代艺术空间也正式成立,与搬迁过来的观空间共同举办活动,成为时尚与艺术交汇的地方;位于珠江新城的广州当代美术馆进行试运营;而2019年,新世界云门New Park的共享艺术空间“云漾·FLOW”开始大放异彩;位于北岛创意园的思彦美术馆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艺术空间,毫无疑问是广州艺术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正是因为大家的尝试、努力与坚持,广州的艺术之火并没有因为高楼大厦的兴起而灭掉。


有待提高的地方在于,因为这些艺术空间都是坐落在广州的不同的地方,现在也几乎都是单打独斗的状态,广州也缺少相关的行业协会将大家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够加强相互的联系,共同举办更有影响力的展览,共同探讨艺术空间运营的模式,共同开拓广州的艺术市场及藏家渠道等等,相信对于大家而言都不是一件坏事。



03


而广州又会不会再有一个能够让在广州的人认可,甚至让国内、国际认可的艺术区呢?


如果将艺术区定义成类似798艺术区这样画廊及艺术馆众多,拥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广阔的艺术市场的地方,现阶段的广州,真的找不到。(当然,798艺术区也在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曾经红专厂、TIT作为广州极具代表性的创意园,也是大家对于艺术最为期待的地方,而后又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意园。但是,如今又有多少创意园真正地在开发艺术项目呢?无非是打着小清新的名义,开起了各类文创、餐饮的店罢了,对于艺术氛围的培养尚有一丝作用,对于艺术市场的作用则十分苍白。此外,还有很多创意园从一开始的规划就是作为办公场所的,满足的是产业更新的需求,而非艺术发展的需求。


有着艺术区之名的小洲艺术区,定位是集原创艺术平台、展示平台、活动平台、美术品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培训平台为一体的原创艺术综合平台,是以原创艺术工作室为主体,同时拥有大型展厅、艺术品交易市场和艺术沙龙的综合性艺术区。目前,无论是展览、活动举办的频率都比较高。由于笔者并未深入了解这里,所以就给笔者的印象而言,小洲艺术区是及格的,但如果要成为广州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区,在展览质量、活动质量、品牌打造、媒体宣传、艺术资源、藏家渠道等各个方面都还得努力。


东山艺术市集海报

来源 | 艺术东山


而繁华的东山口,虽与定义的艺术区有着较大差别,但却称得上广州最有艺术活力的区域了。这里的民国别墅群,见证着历史;这里各式各样的美食,透露着烟火气息;这里的学校,散发着青春与活力。名声在外、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东山口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


扉美术馆、ART23当代艺术馆、逵园艺术馆是这里不可错过的艺术空间,这里许多跟艺术相关的空间也开始抱团取暖,借着东山艺术市集,打开了许多年轻人艺术的大门。ART11艺术空间、魔灯院文化空间、NISS PUBLIC SPACE、庆园、觉园、馨园、明园......它们培养了年轻人开始为艺术消费的意识,也是在慢慢开拓艺术市场的路上。


东山口要成为像798艺术区这样的地方不太可能,但也没必要。东山口本身已经是广州的一张名片,通过这张名片,能够展现一定的广州的艺术形象,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也很重要。而就笔者了解,就像举办东山艺术市集,很多人已经在为广州的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至于广州能不能、会不会出现一个能够让在广州的人认可,甚至让国内、国际认可的艺术区,这其实涉及到许多方面,难以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



04


有的人怪政府对于艺术行业的冷漠,没有为艺术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有的人怪广州宣扬“务实”的城市作风来抑制大家对于艺术的接触与探索;

有的人怪大大小小的艺术空间举办着一些无谓的野鸡展来骗观众刷存在感而不自知;

有的人怪观众不肯为艺术品消费甚至不愿为艺术展的门票埋单,顶着文艺之名而没有为艺术发展出力;


有的人无奈认为广州与香港临近很难发展艺术;

有的人却又羡慕深圳的艺术氛围在赶超着广州;


有的人觉得官方的艺术机构没能利用好平台进行艺术普及;

有的人觉得学校的美术学院只顾培养设计类人才而忽略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


......


一座城市的艺术的发展,并非简单的某一方的淡漠。而广州在艺术发展中,的确是缺少了很多方的共同努力。


人们对艺术的接触较少,自然很难为艺术消费,艺术市场无从谈起;而如果受众不多,缺乏艺术市场,很多靠商业运营但十分有质量的展览则不会被引进;缺少高质量的展览,观众为质量不高的展览埋单后觉得不值,对收费的展览也开始抗拒起来;这种抗拒也代表了市场的不明朗,所以一些公司也不敢引进收费的艺术展览,艺术人才也不愿轻易踏进;靠着本地不多的艺术资源,人们能够接触的艺术又十分稀少,对艺术的理解要么片面,要么没办法提高。


此外,不满足于当地艺术氛围的人,会愿意奔赴其他地方看展、为艺术消费,对比之下进而更不愿意接触当地质量不高的艺术展览,这样,艺术氛围得不到培养,艺术市场得不到开拓,艺术行业也就无从谈发展了。


艺术行业的门槛也不高,稍微有点理想主义的人都有可能参与到其中,但真正接触到艺术发展的壁垒之后,可能对于艺术行业就会变得消极;更不用提想在艺术行业分一杯羹的人涌进这个行业,靠噱头博取流量和利润而不顾展览质量的行为又会对艺术行业造成怎样的影响了。


如果再将政府的决策、艺术人才的培养及就业环境等等考虑进来,我们会发现,一座艺术氛围本身就不浓厚的城市想要发展艺术,似乎并没有大家一两句话那么简单,甚至让大家觉得有些无力。


如果我们没办法改变环境,那就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思考自己处于艺术行业中的角色和位置,开始为艺术发展做属于自己的贡献。当处在这个环境中不同的人落实到行动上,时间总会将这些努力积聚下来,成为时间淘下的艺术的金子。



05


广州能不能容下艺术?问题本身就充满着辩论性。


而辩论的意义并不在于答案的正或反,而是让我们可以客观地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对问题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


笔者没办法就这个问题给出是或否的答案,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发问,来思考背后蕴含着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答,也正是因为有大家的解答,这个问题才有意义。


广州的艺术发展会走向何方?且努力,且期待。



资料参考:

谁杀死了红专厂?

那些撑过三年的广州当代艺术画廊,现在怎么样了?


了解更多资讯

解锁更多展览

欢迎加入群聊

后台回复“广州展览”即可获取进群方式



艺术话题

万众关注下的香港,建筑师与艺术家如何逆境自处?

当艺术品被毁,它将面临怎样的归宿?

女性艺术家拍卖高端市场报告

艺术批评,听谁的?


艺术招聘

北京&上海 | 十一月艺术类招聘一览

广州&深圳 | 十一月艺术类招聘一览


展览资讯

广州展览资讯 | 十一月展览指南

广州展览资讯 | 建筑,自然中生长 Transitions in Landscape

广州展览资讯 | 2019广州设计周Guangzhou Designweek:新生 FRESH

展览资讯 | 推荐北上广深四城近期关于 建筑/城市/科技 的展览 第一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