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外触发相机中Mana Pools公园的象

Robbi 鸦雀有生 2022-09-09

(也许对于小象来说,这个动作就像是我们人类咬大拇指了吧,p.s. 这张是用手机拍)

昨天(8月12日)是第五个世界大象日,作为一个关注自然,尤其关注保护议题的公号,我们特地在今天推出跟象有关的内容!

路过的吃瓜群众:为啥子昨天是大象日,今天才推送呢?

一脸尴尬的小编:呃... 这个,因为,因为昨天没来得及呀...




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Zimbabwe)是南部非洲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赞比亚,南连南非,东靠博茨瓦纳,西邻莫桑比克。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津巴布韦都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但在著名的旅行指南《孤独星球—非洲》(中译本,三联书店,2008),却把这里誉为“非洲南部最美丽的一个国家”。


赞比西河上的维多利亚瀑布是非洲最大最为壮观的瀑布。中部城镇马斯温戈附近的大津巴布韦遗址(Great Zimbabwe Ruins)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规模最大的石头建筑群。而在北部西马绍纳兰省与赞比亚交界的地方,有着整个非洲唯一允许没有向导带领,进行徒步观赏野生动物(walking safari,当然,要是发生了什么后果,都是要自负滴)的国家公园——马纳普斯(Mana Pools National Park)。

黄色亮线是国境,上图最北边的那个红点就是Mana Pools,自Google Earth)


在非洲其他地方都是这样观赏野生动物


但在Mana Pools,你可以这样(photo by 冯海泳)


总之,津巴布韦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想更深入的了解她,一定要读一读《三联生活周刊》今年的第15期。上面有土摩托老师写的五篇文章,开卷有益哦。另外,下图有亮点,请自寻。



Mana Pools 国家公园

绍纳人占津巴布韦人口的75%以上,可想而知绍纳语在当地有多大的影响力。Mana 在绍纳语中意为“四”,据说是由公园里有4个常年不干涸的水塘(pools)而得名。《孤独星球—非洲》把这个公园音译杂着意译翻作“马纳潭”,感觉有些怪怪的。该公园及周边的Sapi 和Chewore Safari Area一道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Mana Pools国家公园及周边示意图

(地图上方那条蓝色的条带就是非洲第四大河赞比西河,也是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界河;图中间被白色粗线勾勒出来的就是Mana Pools;它左边的是Hurungwe Safari Area,右边则是Sapi Safari Area和Chewore Safari Area)


2015年年底,有了一次难得机会去到津巴布韦,跟蓝天救援队的朋友一道在Mana Pools协助公园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飞行在Mana Pools上空,黄色的空地是简易机场跑道


由于带了一个红外触发相机过去,就在住地周围放置了一些时间,也拍到了些动物。说起来,这种相机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大家可能都去过那种自动冲水的洗手间吧?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把冲水换成了拍照。想更多了解这项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技术,一定要读一下李晟博士等人编写的《丛林之眼:红外触发相机十年》(北大出版社,2014)。


尽管现在种类型号样式繁多,但基本结构都大同小异,最上面那排是用于夜间拍摄的红外光源,中间那个大圆孔就是摄像头,下面的黑色窗是感应器,再下面的长方框是个显示屏,最左下方则是装5号电池的电池仓



红外触发相机中的象

铺垫了这么这么多,终于到正题了!由于红外触发相机被认为对动物的正常活动几乎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认为由其获取的影像资料,反映了动物本身完全自然的行为和状态。


在Mana Pools,拍到最多的就是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现在已经把非洲大陆分布的象分作两种:生活在稀树草原、林地中的非洲象和生活在刚果盆地雨林区的丛林象(L. cyclotis)。上图是两种象体型的比较,非洲象个体明显更大,而通常丛林象的象牙弯曲较小而显得更直,这可能是对茂密雨林中穿行的一种适应。 图片自http://blogs.ubc.ca/corinnedy/history-2/


一头短牙的公象,与亚洲象不同,非洲的象雌雄都有象牙。象牙的大小、形状等在每一头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作为至少一定时期内个体识别的特征



刚从赞比西河里泡完澡回来,整体颜色都显得比较深,而且这头象腹部的轮廓由前向后降低的趋势很明显,由此可以判断应该是头公象(母象腹部轮廓则比较平滑)



判断性别,还有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看... 一般而言,公象的前额更大、更圆,而母象的前额则较小,方或尖,头顶到前额的角度接近直角



判断性别,还有另一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看... 象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母子之间形成的核心家庭群,再由一个个家庭群组成大的象群,雄性在12-13岁之后会离开出生的象群,独自活动或者跟其他公象混群,而雌性则会留在象群中,已知母女相伴的最长纪录达50年之久。



一般而言,母象在10-11岁开始第一次繁殖,其繁殖周期受到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的影响,通常4至9年左右产一胎,因此经常可以看到由一头母象带着两头年龄有差距小象的场景



象大大的耳朵,也是一个很好的个体识别特征,而且相比会随着年龄、使用磨损、打斗折断等发生变化的象牙,象耳作为识别特征的稳定性更好。



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扇着它那对大耳朵,在炎热天气下,这对“大蒲扇”对于象的生存至关重要,在象耳的背后有着发达的血管分布,非常有助于散热。



象的红外成像照片,可以看出全身温度最低的地方就是暗色的耳朵,另外,这里演示的是亚洲象,注意它的耳朵明显要小很多。图片来自http://www.asknature.org/strategy/b25ad878a7a2532d2ca47cc6859c4241



除了降温,象耳还有表达情绪的作用,如果见到一头象如图所示这样朝你走过来,可一定千万要小心了啊,这说明它很不开心!图片来自http://animals.mom.me/elephants-ears-control-its-temperature-7483.html



按理说,红外触发相机在自带红外光源的辅助照明下夜间也能很好的工作,但我的这一个效果最好的也就拍成这样... 我要投诉!!!



咦?!怎么画风,啊,不对,是画面怎么突然歪呢?



原来是... 不过还好,它应该只是好奇地拿象牙轻轻地顶了顶,多谢象爷不拆之恩!!!



最后这张,虽看起来是只狒狒,但也跟象有关系。古人云,吾之甘饴,汝之砒霜。到了这儿就成了你之象粪,我之零食。这口味...


根据化石记录,现代非洲象的祖先——近非洲象(Loxodonta adaurora)在距今约530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东非大地。差不多与此同时,作为人类先祖之一的地猿也开始在这里出现。前者最后演化为了陆地上体型最大的现生动物,而后者的后裔则一步步遍及全球,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统治者”。


然而有些事从未曾改变,非洲象们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着紧密而又长期的家庭联系,有它们的喜怒哀乐,有着为了生存对不断变化环境的适应... 到今天,为了一己的私欲,真的要毁掉这一曲跟我们起源于同一片土地的生命长歌吗?


参考资料

阿兰·特纳,莫西奥·安东(原著),闾春晖(译). 2010. 进化伊甸园:揭秘非洲大型哺乳动物的演化.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Estes, R. D. 2012. The Behaviour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Including Hoofed Mammals, Carnivores, Prim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S.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