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豚、长江江豚&无背鳍鼠海豚

Robbi 鸦雀有生 2022-09-09

国际淡水豚纪念日

10月23日,相信可能关注自然的大家朋友圈里都有关于雪豹的各种消息,因为这一天是国际雪豹日。作为《我们诞生在中国》主角之一的雪豹,在当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信也会有不少人会记住国际雪豹日这一天。但可能不太多人知道,每年的10月24日,则被选为了国际淡水豚纪念日。


2010年10月下旬,在印尼东加里曼丹省(即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属于印尼的部分,共分东西南北中五省)召开了亚洲淡水鲸类保护论坛。境内分布有淡水鲸类的印尼、中国、柬埔寨、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七国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共商亚洲该类群的保护大计。当时有与会人员提出将每年的10月24日作为国际淡水豚类纪念日。为了更好的让公众了解和关心淡水豚类的保护,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拥护,在这次论坛上确定了10月24日作为纪念日。



鲸豚类简介

鲸类,或者称鲸豚类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etacean,源自拉丁文cetus(大型海生动物)和希腊文ketos(海怪),足见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不少生活在海洋中,身型庞大的这类动物。被后人誉为“动物学之父”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动物志》当中对某种小型鲸类有了如下描述:“生有一个鼻孔和两个肺;不产卵,和人一样由胚胎直接发育而来;以乳汁哺育后代”。早在2300多年前,这位先贤就已经认识到了鲸和鱼之间的明显差异。鲸类是哺乳动物当中最为适应水生环境的类群,传统分类上被归为鲸目(Cetacea)。近来,随着形态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上越来越多的证据涌现,表明鲸类与偶蹄类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尤其是与河马最为接近,因此有观点认为应该将这两大类合并为一个新的目: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也有观点认为这样并无必要,而直接将鲸类置于偶蹄目(Artiodactyla)当中。


现生鲸类一览,图片来自网络)


依据形态和取食方式等特征,现生的鲸类又被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即须鲸亚目Mysticeti 和齿鲸亚目Odontoceti)。须鲸全部海生,体型巨大,用鲸须滤食小型浮游动物。齿鲸,顾名思义具有牙齿,并能够利用回声定位来捕食,少数齿鲸还适应了淡水生活。习惯上,将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4 m)的齿鲸类称作海豚。但也有例外,比如最大的海豚就被称作虎鲸(Orcinus orca,成年雄虎鲸体长7-9.8 m,体重可接近6吨),而小抹香鲸(Kogia breviceps)和侏抹香鲸(K. sima)体长都不到4 m。


(图片来自网络)


在亚洲的长江、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南美的亚马逊流域,生活着齿鲸中的淡水豚总科(Platanistoidea)的三个成员: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白鱀豚科Lipotidae,已功能性灭绝,是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消亡的鲸类,自公元1500年以来第4个灭绝的哺乳动物科)、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恒河豚科Platanistidae)和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亚河豚科Iniidae,体型最大的淡水豚)。另外在南美洲中部大西洋沿岸水域还生活着弗西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 (也有称作巴西河豚,拉普拉塔河豚,弗西豚科Pontoporiidae),这是唯一生活在海里的“淡水”豚类。淡水豚类以鱼类为食,都有着特别延长的吻突(比一般海豚的要长得多),同时由于已经适应在能见度差的混浊水域里生活,它们的眼睛也都极小,依靠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来导航与定位猎物。正因为这些外形上的相似,历史上曾把所有淡水豚类都归于一个科,后续的研究则表明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还是较远,外形上的相近是对相似生活环境“趋同演化”适应的结果。因此,现在将它们独立为了四个科。


从上到下依次为恒河豚、亚河豚、白鱀豚和弗西豚,引自陈佩薰等 1997)


有生活在海里的淡水豚,与之对应,也有生活在淡水里的海豚。比如在亚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带沿岸水域生活的伊河海豚Orcaella brevirostris,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东南亚湄公河和婆罗洲马哈坎河当中就有完全适应了淡水生活的种群。对了,还有今天的主角——“江豚”


伊河海豚,长得跟江豚很像,但注意它有背鳍,图片来自网络 http://www.camsinchew.com/node/32979)



淡水中的鼠海豚


不能不说,“江豚”这个中文名实际上很有些误导性,因为它本身其实是一种鼠海豚。鼠海豚类是海豚当中体型最为娇小的成员,且都没有凸起的吻突,自成一科(鼠海豚科 Phocoenidae),共计7种,英文中都称作porpoise。这其中有两种缺乏背鳍,因此它们的英文名相应又要加上finless,如果直译的话,就可以叫做无背鳍鼠海豚(Finless Porpoise)。


“江豚”分布很广,西起波斯湾,南达爪哇岛北部沿岸,北至朝鲜半岛沿岸,东抵日本九州、四国沿岸,也被认为是我国沿岸海域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种海兽。而它最为特别的是在长江当中有一个完全适应了淡水生活的种群,也是名副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江豚


过去曾认为江豚分为三个亚种: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以及日本海的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sunameri;分布于长江中的N. p. asiaeorientalis;和分布于西起波斯湾、南达爪哇岛北部沿岸,北至北部湾的N. p. phocaenoides。三个亚种在外形上的最大区别在于背部的疣状或者称棘状突区域,如下图所示:


江豚背部的疣状突区域特写,引自Jefferson and Wang 2011)


A= phocaenoides亚种,疣状突起区域最宽;B= asiaeorientalis亚种,疣状突起区域最窄;C= sunameri亚种,疣状突起区域宽度居中


而现在则依据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及分布上的证据,把江豚分为了两个种:N. asiaeorientalisN. phocaenoides。其中,N. asiaeorientalis有两个亚种,N. a. asiaeorientalis(即长江江豚)与N. a. sunameri。除前述差别而外,N. asiaeorientalis在身体的后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突起,而N. phocaenoides的则不十分明显。


上图为N. phocaenoides 可见其疣状突起区域很宽,但背部突起部分较短,起始于身体后部;下图为N. asiaeorientalis 可见其背部突起部分较长,起始于身体中前部,引自Wang et al. 2010)



N. asiaeorientalis 分布示意图,因为其背部疣状突起区域较窄,而将其中文名称作窄脊江豚,包括了生活在长江中的N. a. asiaeorientalis,引自IUCN Redlist)



N. phocaenoides 分布示意图,因为其背部疣状突起区域较宽,而将其中文名称作宽脊江豚,或者根据其既分布于太平洋,又见于印度洋,而称为印太江豚。值得注意的是,宽脊和窄脊这两种江豚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区同域分布,且并没有发现有杂交个体存在,这也是将它们分布视为独立种的依据之一,引自IUCN Redlist)


图A、C、E为宽脊江豚N. phocaenoides 可见其背部突起部分非常不明显;图B、D、F为窄脊江豚N. asiaeorientalis 可见其背部突起部分明显,引自Wang et al. 201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40uu9kww&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5年9月26日在大连旅顺老铁山拍摄到附近海域的宽脊江豚N. a. sunameri,注意视频开头和临近结尾时海面上闪现的小黑点,就是它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40bqvyfq&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5年1月11日在鄱阳湖拍摄到的长江江豚N. a. asiaeorientalis,在它们附近还有一群鸬鹚在活动,推测那一带可能有鱼群出没



下一个白鱀豚?

万里长江曾是世界上已知唯一一条同时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类的河流,而现如今呢?白鱀豚已然远去,剩下的长江江豚也是举步维艰。前段时间,有消息称在某地有疑似白鱀豚的出现。真是奇了怪,这些声称要重新寻找白鱀豚的朋友,几乎一到江上就能有“惊人发现”。而天天在江上生活的渔民,和那些研究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却在2002年之后再无斩获。跟江豚不一样,白鱀豚有长长的吻突和很明显的背鳍,如果真正有的话,很难被忽视掉。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看友军公号‘躺倒在野外“推送的《袋狼与白鱀豚最后的活动影像》一文中的视频,再跟上面窄脊江豚的做个比较,相信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2012年进行的科学考察结果,目前长江干流当中还有约500头长江江豚,鄱阳湖中约450头,洞庭湖约90头,总计1040头左右。与历史数据比较发现,长江干流种群年下降速率达13.7%。如果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长江江豚可能将在15年之内彻底消亡。


白鱀豚和长江江豚这样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当中处于食物链顶端物种的遭遇,应该算是该生态系统糟糕现状的最好明证。近日,在安徽安庆正式启动了长江干流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就是把从长江干流中捕到的江豚放到安庆西江长江故道中,希望它们能够良好生活下去,形成一个健康的种群。迁地保护,应该是拯救长江江豚最后的希望所在了。



长江江豚日子不好过,海中的亲戚们也有麻烦。微博上时不时就会有沿海地区发现江豚搁浅,或是被误捕的消息。今天刚好看到伦敦动物学会旗下出版的侧重野生动物保育的刊物《Animal Conservation 》上有篇关于南中国海渔业操作中误捕海兽的报道。通过对环海南岛16个渔村或渔港的走访,收集到510份问卷,结果显示在2000-2013年期间,记录到28次误捕江豚(从分布上看,应当是宽脊江豚),被捕获的个体数量为129-133头(Liu et al. 2016)。而这些被误捕的个体往往最后的归宿,就是人们的餐桌。据估计,每年沿海九省两市沿岸渔业误捕或致死江豚的总量超过千头,且以未成年个体居多(王丕烈 2012)。


海南当地市场上销售的宽脊江豚,引自Liu et al. 2016)


由于淡水生境固有的混浊,在野外观察长江江豚往往就是看到它浮出水面换气的那一刹那,划破水面的一个黑影。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东湖边建有一座白鱀豚馆,2002年7月14日”淇淇“仙逝之后,这里就只剩下圈养的长江江豚了。不过倒是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场所,能够观察江豚们在水下的样子。活泼而又好奇的江豚,很难让人不喜欢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398wns9c&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6年7月7日拍摄于水生所白鱀豚馆


长江江豚,会成为下一个白鱀豚吗?


致谢:感谢@熊bear 安排参观豚馆,也非常感谢豚馆工作人员的接待和耐心讲解。


参考资料

高利安,周开亚. 1993. 关于江豚的古籍记载及现代研究. 兽类学报,13 (3):223-234.

郝玉江,王克雄,韩家波等. 2011.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兽类学报,31 (1):20-36.

马克·卡沃尔廷(著). 2005. 鲸与海豚.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王丕烈. 2011. 中国鲸类.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周开亚. 2004. 中国动物志 兽纲 第九卷 鲸目、食肉目 海豹总科、海牛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Jefferson, T. A. and Wang, J. Y. 2011. Revision of the taxonomy of finless porpoises
(genus Neophocaena): The existence of two species.
Journal of Marine Animals and Their Ecology, 4 (1): 3-16.

Liu, M., Lin, M., Turvey, S. T. and Li, S. 2016. Fishers’ knowledge as an information source to investigate bycatch of marine mamma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imal Conservation, doi:10.1111/acv.12304

Reeves, R.R., Jefferson, T.A., Karczmarski, L., Laidre, K., O’Corry-Crowe, G., Rojas-Bracho, L., Secchi, E.R., Slooten, E., Smith, B.D., Wang, J.Y. & Zhou, K. 2008. Orcaella brevirostr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e.T15419A4579987.. Downloaded on 27 October 2016.

Shirihai, H. and Jarrett, B. 2006. Whales, Dolphins and Seals: A Field Guide to the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A & C Black Publishers, London.

Wang, J. Y., Yang, S. C., Wang, B. J. and Wang, L. S. 2010.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wo species of finless porpoises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nd N. asiaeorientalis) in areas of sympatry. Mammalis, 74: 305-310.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