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观鸟节的N个瞬间
去年11月有幸参加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的第五届观鸟节,有兴趣回顾的朋友请看版纳十一月:第五届XTBG观鸟节流水账。今年11月初正好在云南,又正好赶上了版纳园第六届观鸟节,便早早地报了名参加。鉴于已经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过去年的盛况,那今年咱们就换一个形式吧,重点讲讲参加观鸟节期间那些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瞬间吧。
一、昔非今比
飞机下降高度,从云层中钻出,准备降落的时候,放眼望去,能看到山间有很多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树林。如果不了解情况,也许会觉得环境真好,到处郁郁葱葱。而这些其实都是人工栽种的橡胶林,早已替代了当地的原生植被。
橡胶林也许没有亲眼见过,但橡胶制品应该人人都用过吧。天然橡胶就是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分泌的乳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据悉轮胎是我国橡胶工业的最大宗产品,其生产、消费和出口总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1/4。另外,某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天然橡胶的消费主力,我国的年产量已经突破100亿支,位居全球首位。
割取橡胶,photo by @闪电
据维基百科的记载,原产于南美亚马逊的橡胶树,于1873年被引入到英国皇家植物园。1877年,引入到当时的英殖民地新加坡,到了1898年则已就近传入马来半岛。而中国的橡胶种植始于1904年,起步在云南,但后来在海南琼海、儋州一带才有较成规模的发展。截至1949年,种植面积已有4.2万亩,年产干胶约200吨(许人俊 2006)。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原因,天然橡胶被提升到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规模种植的范围也由海南扩展到了广东、广西和云南。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天然橡胶价格的不断上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景观类型与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刘晓娜等 2014,参见下图)。
1990、2000和2010年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橘色部分代表橡胶种植园,深绿色部分代表有林地(引自刘晓娜等 2014)
不断扩大的橡胶林意味着什么?下面两张图也许能提供些许供思考的线索。第一张是橡胶林中的景象,而第二张则是热带雨林应有的面貌。不难去想象当以橡胶林替代原有的森林时,对于林间的各种生灵而言,会发生什么。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我们正在失去些什么呢?
橡胶林下(图片来自网络)
印尼西巴布亚省的热带雨林,摄于2017年6月
(引自高耀亭等 1981)
雨林生灵
艾玛,本来祥和欢乐的观鸟节纪念,怎么一开始就写得这么丧... 罪过啊罪过,还是多讲讲开心的事吧。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要感谢当年蔡希陶先生与同仁们的高瞻远瞩,在罗梭江环绕的“葫芦岛”上建立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保留下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雨林。虽说是观鸟节,但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却是好几种爬行动物,尤其是跟三种蛇的不期而遇,想起来依然是历历在目(温馨提示:以下会出现蛇的图片及视频,还请结合自身实际酌情阅读)。
1. 想抓树蜥的过树蛇
10日比赛当天下午,我们川豫灵魂随缘观鸟联队晃晃悠悠地从绿石林景点走出来,准备去坐摆渡车到热带雨林继续再刷一刷。群主提醒大家距离上一次记录到新鸟种已经过去整整一个多小时的话音还未落,就听见有队友喊道“蛇!”。循声看去,原来就在路边的土地上,卧着一条很细也很长的蛇,事后请教版纳园的老师们才知道它叫过树蛇(Dendrelaphis pictus,无毒)。依据《东南亚爬行类野外手册》的描述,从长度来看,应该是条成年个体了。
路边晒太阳的过树蛇(Dendrelaphis pictus),得有一米多长
这条蛇看起来比较友(wu)好(du),细长的身体也一点儿都没有任何彪悍的迹象。于是我们一帮人就开始没心没肺地凑上前拍照,全然没料到接下来会见证惊心动魄的一幕。过树蛇大概是被我们围观得有些不耐烦了,便开始向植被中游走,直到把全身又藏进了草丛。顺着它移动的方向,大家的眼神落到了路边的一棵小树枝上。咦!跟蛇头同框的怎么还有只树蜥?!还没等我们说给树蜥也留个影,只见过树蛇发起了突击,蛇头猛地向前一探,似乎早有准备的蜥蜴即刻跳下树枝,飞快地就从我们眼前横穿了马路,一溜烟窜进灌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忙于续命的蜥蜴自然身手敏捷,想吃肉的过树蛇动作也是非常迅速。它几乎在蜥蜴跳下地的同时也窜下树,直冲着蜥蜴逃跑的方向,其实也就是冲着我们所在的位置扑了过来。见此架势,刚才还喜笑颜开围成一圈的我们几个,一下子就跟在人群中央落下了一枚炮弹似的,一边不由自主地叫着“卧槽”,一边向四面弹开。
对猎手的力量一无所知的人们,photo by @闪电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存在,阻碍了过树蛇的发挥;还是树蜥发挥优异,跑得够快,反正最后的结果是这次猎手没能追上猎物。也不清楚究竟蛇是早就发现了树蜥,准备悄悄接近攻其不备,还是被打扰后在离开的过程中,顺带再想吃口肉。别看写了一大堆话,整个过程其实发生得极快,真心是一眨眼的功夫就结束了。如果读到这里,你觉得其实也没什么,那一定是我文笔太差,没能还原出现场紧张刺激的十分之一。雨林中时时刻刻都在上演决定着生死的瞬间,就这样被我们神使鬼差地给碰上了。那条过树蛇停止追击后,保持下图的姿势过了那么几秒钟,大概是平复了一下痛失午餐的情绪,方才掉头又回到了路边的植被之间,彻底隐身不见。
2. 会“飞”的金花蛇
12日吃过午饭,回到房间休息,刚躺下一会儿就看到群里有人在发消息,说是看到金花蛇了。金花蛇是个什么鬼?感觉好像是挺高级的,但是听都没听过呀(哎,差点儿就又吃没有文化的亏了)。但转念一想,《雨林飞羽: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鸟类》(此书甚好,稍后再介绍)的三位作者都在现场,何不借机过去集齐签名呢。于是跟室友一起又赶了过去。然后就看到了类似下面这样的场景。
咦!这是弄啥呢(请自行脑补河南口音)?photo by 参加观鸟节的某位热心人士
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帮人就这样一会儿堆在一棵高大椰子树的左边,一会儿又围在树的右边。仰着头,操着手里的望远镜、相机或者手机,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拿,对着树上努力地看着望着拍着。只可惜出门仓促,既没带手机,也没带相机,不然光是把大家的举动拍下来,都将会非常有趣。
是什么引起了大家如此整齐划一的关注?正是传说中会“飞”的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有毒),多数情况下看到的其实都是如下图这样的局部细节,倒也完全不妨碍人们的兴致勃勃。金花蛇属(Chrysopelea)成员是已知唯一具有在空中滑翔能力的现生蛇类,仅有5种,全部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中国只在福建、海南、云南和香港有过记录。金花蛇是其中个体最大者,体长可达1.4米,据记载滑行距离可以超过50米。虽偏白昼活动,但因只在高大的树冠层活动,不易发现而罕见。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photo by @闪电
据说它“飞”的时候是酱婶儿的(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家还沉浸在“批发”金花蛇的喜悦中,有眼神好的人又发现了附近的树干上停着一只飞蜥。根据分布,应是在国内已知仅见于西双版纳的裸耳飞蜥(Draco blanfordii)。加上在海南五指山见过的斑飞蜥(D. maculatus),这下国内两种飞蜥都看过了。这只飞蜥把喉部的皮褶一张一合,应该是某种类似旗语的信号吧。一下子就见到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两种会“飞”的爬行类,实在是过瘾!
裸耳飞蜥(Draco blanfordii),photo by @闪电
3. 一条小头蛇引发的交通“事故
观鸟节期间,我们队虽说鸟看得不是特别多,但却保持了每天至少见一次蛇的纪录,还顺带制造了一次相机碰瓷电瓶车的创举。11日晚上,在饱餐完一顿由观鸟节主办方款待的丰盛傣族风味之后,我们开始了每晚例行的刷鸮(而不得)夜游。当然,更大可能是晚上实在吃太多了,不消消食怎么睡得着喃。
这个手势的意思是:表慌拍,菜都还没上齐
走完固定线路,一如既往地什么都没发现,但也应该达到了锻炼效果,开始往回走吧。然后,就看到了马路中间的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无毒,但据研究蛇的朋友介绍说被咬后会血流不止。另外,感谢网RED海牛精帮助鉴定种类)。
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全身照,photo by @小火山
也许是正应了弃暗投明的郭老法师名言:“其实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个大爷”,全队又心照不宣地展开了各种拍摄。以及,我们很快意识在路上飞驰而过的电瓶车,对正在过路的小头蛇是个现实的威胁。于是一帮人又马上散开,挡在小头蛇的两侧,试图为它隔开一条安全的通路。来往的骑车人可能很纳闷这帮人堵在路中间干什么,经过的时候也只好降低车速绕开我们。总之,蛇最后是安全过路了,但郭老法师放在地上的相机却被车“撞”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1328g0k6pj&width=500&height=375&auto=0台湾小头蛇过马路,film by @弃暗投明的老郭法师
惨遭路杀的倭松鼠(Tamiops maritimus),很奇怪怎么灵活如它,也会遭此不测?
4. 漂亮的大壁虎
说到大壁虎(Gekko gecko),很多人也许不明所以。但要是提到中药店里的“蛤蚧”,是不是就恍然大悟啦?如果对药店里那些灰暗的干尸保有印象的话,等真正见到活的大壁虎时,很难不感叹这真是种非常美丽的生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赢,功同羊肉”。那能不能就去用人参和羊肉,放过大壁虎们(这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啊)好吗?
大壁虎不仅长得丑萌丑萌的,叫声更是有趣。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壁虎都会发出叫声,只是大多声音太小,我们听不到罢了。而壁虎们的英文名就叫gecko,听完下面的录音,能猜出是为什么吗?
360°无死角丑萌,photo by @闪电
随缘观鸟
既然参加的是观鸟节,咱们还是要言归正传说说鸟。两届观鸟节参加下来,自己在版纳园内加了28个来福儿(鸟人黑话,lifer,即第一次目击的鸟种)。第一次到西双版纳的群主更是加来福儿超过60个,成功在版纳园实现了life list过百的历史性突破。特别观鸟节当天,三大重量级鸟种的出现,实在是给足了我们随缘队的面子。
按本队的目击顺序,第一个出场的是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它的体长只有15-19厘米,只比麻雀(Passer montanus,14-15厘米)稍大一些,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日行性猛禽之一。白腿小隼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在云南、贵州、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都有过记录。可能因为体型实在太小,容易被忽略,近年来只在江西婺源有稳定的记录。
距离近些,用不那么好的手机+不那么好的Kowa单筒拍摄,2014年12月摄于婺源
比赛进程中就有人在群里发消息说,在热带雨林见到了白腿小隼,似乎也有不少人闻讯赶了过去。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很平静的,因为,已经在婺源见过了(队友们表打我)。这罕见的“熊猫”小隼,待我们过去的时候,多半是已经不在了,也就不用去想啦。谁知下午进了热带雨林,到了大板根前面,习惯性举起双筒往对面山脊的树顶上一望。嘿!它就一览无余地站在枯枝顶上,赶紧架上单筒,全队批发加新,也顺带帮路过的小乐、台湾朋友和其他一些参赛选手加了个记录。
400毫米的定焦镜头拍摄,photo by @弃暗投明的老郭法师
爱疯+Kowa单筒拍摄,有没有觉得清楚点儿呢,photo by @群主
看完小隼继续往热带雨林深处走,事先也知道面大师他们在前面看到了橙胸咬鹃(Harpactes oreskios),感觉自己跟这种在国内比白腿小隼还要少见的鸟不应该会有什么缘分吧。然后,就看到小乐和另外五六个人开心地站在路中间看着对面高树上的什么。再然后,我们也看到那个像芒果一样的咬鹃了。只想说一句,在雨林里单筒望远镜基本就是生活必需品嘛。
据他们说,我长得像芒果
然而,最让人服气的是《雨林飞羽》里关于橙胸咬鹃的文字描述,大家看下图自己感受吧。随着数码摄影的普及,全国各地基于照片出版的各种鸟类图鉴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扪心自问,又有几本能达到《雨林飞羽》这样品质的呢?
翻拍自《雨林飞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就叫“批发”
橙胸咬鹃在中南半岛是最为常见的咬鹃,但在国内的确非常罕见(分布图引自HBW Alive)
最后一种是紫金鹃(Chrysococcyx xanthorhynchus),它的分布情况跟橙胸咬鹃有些类似,在国内基本只见于云南,而版纳植物园又是境内最容易见到它的地方。去年来就未曾有幸得见,今年本来报的希望也不大。尤其是在热带雨林入口听到有其他参赛选手说就在面前的“鸟浪”(名词解释“鸟浪”的秘密)里便有,但是自己看来半天也不得要领。哎,缘分未到,还是算了吧。
哪知从热带雨林往外走的时候,遇到了先前在绿石林聊过的从广东来的一对朋友。见我们走来,他们忙指着对面山脊上的枯树小声说道:“快来,紫金鹃”。然后,就又到了单筒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看到我了没?
距离和光线合适的话,能看到这样的(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夜探雨林
雨林的魅力,只在白天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这次观鸟节,也非常贴心地在12日晚上给大家组织了夜观活动。虽然最后没能见到传说中的八色鸫、褐林鸮什么的,但每一次夜探雨林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比如,又见到了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28i21gc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拍不到毛耳飞鼠,拍个见到毛耳飞鼠的场景还是可以的
群主教导我们:八色鸫不常有,而螽斯常有
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某棱皮树蛙,据说身上的图案是对鸟粪的拟态,史称“鸟屎蛙”
棕背树蜥(Calotes emma)宝宝
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宝宝,据说长大了就没这么萌了
请注意那双玉树临风,卓尔不群的拖孩儿(烦自行脑补四川口音)
难忘那些人
最后,每次参加版纳植物园观鸟节,其实最难忘的还是那些人。永远那么和蔼可亲的风入松老师,观鸟节的举办离不开他与版纳植物园同事们在背后的精心策划、默默付出和辛劳。
风入松老师在跟勐仑小学的孩子们互动
顾伯建在给勐仑中学的同学们讲他跟绿孔雀几年来的不解之缘。绿孔雀今年以来能有这么大的关注度,跟伯健和其他很多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密不可分。
赵博士每天都在为观鸟节的事务忙前跑后,直到最后一天晚饭的时候,还在为大家服务。大伙散去之后,他和伯健才坐下来踏踏实实吃几口饭。
欢乐的颁奖现场,观鸟节的观鸟比赛环节是最不象比赛的比赛,所有参与者都像得了第一名样欢乐(当然,考虑到我队倒数的比赛成绩,这话您也完全可以不信)。
还有很多欢乐的小伙伴:
沉浸于创作而无法自拔的面大师(ye)
和在版纳园里走了整整一天,微信步数却为零的神腿老黄共进晚餐的机会,负责任地讲真心是不多滴
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史上最不正经灵魂摄影+随缘观鸟川豫联队的小伙伴们,感谢大家几天的欢乐相伴,每天都跟吃了菌儿一样谜之开心 photo by @闪电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是每次参加观鸟节的保留项目,一定要跟三位合个影
离开版纳的时候,看到被誉为“孔雀之乡”的西双版纳,所用的形象非常遗憾却是印度的国鸟蓝孔雀。这就像是又在提醒着我们,现实中更多的还是橡胶林。而在版纳植物园度过的几天,美好得就如同梦境一样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是这次参加了观鸟节其他盆友们写的文章集合(可能收得不全,还望见谅):
首先是,队友群主的面催有奇效三部曲(欢迎关注群主的个人公号,内有很多辣眼睛的推送):
1. 版纳热带植物园观鸟节前传,
另一位队友@闪电 同学的攻略式游记:版纳园.真游趣。
以及,来自飞羽小伙伴的游记:你好!西双版纳!
和,神眼/神腿老黄的银南游系列:初进版纳植物园
还有,来自弗兰滴朋友的推送:我的摄影日记 | 第六届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观鸟节
最后是@黑米 同学的推送《放逐林间(一)》(她公众号的字没打出来,烦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参考资料
高耀亭等. 1981. 历史时期我国长臂猿分布的变迁. 动物学研究,2 (1):1-8.
刘晓娜等. 2014.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 资源科学,36 (2):232-244.
许人俊. 2006. 新中国天然橡胶种植业在困境中起步.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69118/69660/4747424.html
苹果用户献爱心专用通道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