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一眼(The Last Chance to See)

Robbi 鸦雀有生 2022-09-09

指猴,引自https://www.arkive.org/aye-aye/daubentonia-madagascariensis/image-G113600.html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

1985年,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旗下杂志的邀请,前往非洲马达加斯加寻找当时推测可能已经灭绝的指猴Aye-aye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这个项目的初衷是邀请知名作家去到世界偏远的角落寻找珍稀物种,并把这些经历写成文章在《观察家报》发表,想借此唤起公众对物种保护的意识和支持。

道格拉斯·亚当斯,引自https://writerswrite.co.za/10-tips-for-writers-from-douglas-adams/


亚当斯先生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这个讲述地球因故要遭强拆,男主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有个很丧的机器人马文)在太空中漫游的故事充满了各种脑洞和想象,也非常好地体现了亚当斯招牌式的幽默感。最初是个广播剧,后来被他改写成了小说。2005年,由马丁·弗里曼(Martin Freeman)饰演男主的同名电影上映,没看过的朋友推荐去找来看看。本业之外,亚当斯一向热心环境和保护议题,参加《观察家报》这样的项目正可以将他自己的爱好和写作天赋很好地结合。而这次的马达加斯加之旅,也催生出了后来亚当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他在那里遇到了当时正在为WWF工作,同样接受《观察家报》邀请而来的动物学家马克·卡沃尔廷(Mark Carwardine)。


马克·卡沃尔廷(Mark Carwardine)

对中国读者而言,卡沃尔廷这个名字或许比较生疏。但如果你对鲸豚类感兴趣的话,有可能看过一本叫《鲸与海豚》的图鉴。卡沃尔廷写的这本介绍当时已知79种鲸豚类的书,由英国多林金德斯利出版社(Dorling Kindersley,简称DK)于1995年出版。简体中文版则于1999年在友谊出版社引进推出。这是我自己第一本关于鲸豚类的书,印象很是深刻。


亚当斯和卡沃尔廷两人在找寻指猴的过程中相处愉快很是投缘,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做个加强版——他俩要继续结伴用一年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那些最为珍稀的动物。最终从指猴开始,他们到印尼科莫多岛去看科莫多龙Varanus komodoensis),在新西兰见到了鸮鹦鹉Strigops habroptila),在扎伊尔(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膜了北白犀别了,北白犀)和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在毛里求斯看到了罗德里格斯果蝠Pteropus rodricensis,这里有真相苏黎世动物园的荣耀——马苏阿拉雨林(Masoala Regenwarld)),又到巴西见了亚马逊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在智利拜访了胡岛海狮Arctocephalus philippii,体型第二小的海狮,仅比加拉帕格斯海狮大)。对了,他们还到过中国,为了长江女神——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

马克·卡沃尔廷,引自http://www.markcarwardine.com/


最后一眼(Last Chance to See)

这对搭档于1988年完成了全部的旅行,由此产生的广播节目以《最后一眼》为题目,分6期于1989年10月11日-11月8日间在BBC四台播出(指猴的一期则早在1985年11月1日就播了)。山地大猩猩北白犀的内容并没有制作成广播节目,收录到了1990年出版的同名书里(但书中未收录罗德里格斯果蝠胡岛海狮)。

亚当斯和卡沃尔廷与鸮鹦鹉,引自http://www.markcarwardine.com/last-chance-to-see.html

北白犀被放到了《最后一眼》的封面,也是一语成谶


在这个项目中,卡沃尔廷负责专业知识,亚当斯负责当生物小白和贡献幽默金句,两人的搭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一眼》广播节目和同名书也取得了成功,1991年书在美国出版,1992年则译成了德语出版,其后还发行了重制版的CD。两人也很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合作一部电视系列片,遗憾的是一直未能如愿。直到2001年,卡沃尔廷和亚当斯还在商讨进行再一次的旅行。孰料,当年5月11日亚当斯突发心脏病去世,永远定格在了49岁。

《最后一眼》书中有关白鱀豚的一段描写,请在手机上点开图片放大后自行阅读,就不翻译了...


再次出发

在《最后一眼》推出整整20年之际,卡沃尔廷同亚当斯的好友,英国演员、作家史蒂芬·弗莱(Stephen Fry)合作的同名系列纪录片于2009年在BBC播出。卡沃尔廷和弗莱在2008-2009年间,重访了当年自己与亚当斯一起去探寻过的几种濒危动物。但这一次罗德里格斯果蝠(可能是考虑到收视率,以及该种在欧洲动物园中已经建立起了圈养种群)、胡岛海狮(情况并没有20年前想象的那么糟糕)和白鱀豚没了...)被排除在外,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和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则成了新加入的同学。

这部纪录片共6集,外加一个特别篇。总体而言,重访的那些老朋友状况是喜忧参半,鸮鹦鹉在1988-1989年间只有40只,20年后数量则翻了一倍,达到82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底,该种数量为126只,其中有109只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成鸟。指猴在20年前被认为是已经濒临灭绝,但实际上这种最大的夜行性狐猴在野外很难被发现,20年后对它们的野外状况依然不甚明了,这时全世界的动物园里饲养约50只个体。马达加斯加的人口20年间从1千万增长到了超过2千万,该岛残留的森林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亚马逊海牛的数量(水生动物调查本身就存在很大困难)似乎保持了稳定,但也有迹象表明可能也正在下降。科莫多龙20年后的数量也似乎稳定,但2014年最新的数据显示总数可能已降至约2500只。

亚当斯和弗莱与鸮鹦鹉,引自http://www.markcarwardine.com/last-chance-to-see.html


新加入的两位表现尚且还算乐观,蓝鲸在过去三个世纪中遭受了捕鲸业的屠戮,据估计这种地球有史以来已知最大的生物至少70%的种群被人类消灭。随着商业捕鲸的终止,该种显示出了缓慢的数量回升。但化学和噪音污染,船舶撞击等依然在威胁着它们。毛里求斯隼的故事听起来更像是个奇迹。20世纪70年代,当威尔士人卡尔·琼斯(Carl Jones)被派到毛里求斯工作时,他的任务是终止在当地已经花费了大量资金,却几无成效的鸟类拯救项目。那时仅剩下最后4只毛里求斯隼了... 琼斯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功地为毛里求斯隼建立起了圈养种群。2012年时,该种的数量估计约为400只。但由于近交程度过大遗传多样性较低,近期的种群数量可能降至约200只。

因在拯救濒危物种上的卓越贡献,卡尔·琼斯荣获了2016年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奖


北白犀

对了,还有北白犀。系列片中的第2集讲的就是北白犀,但在这一集当中却并没有出现北白犀的身影。原本计划在肯尼亚Ol Pejeta保护区拍摄从刚果野外捕捉转移来的北白犀,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个方案被终止了。卡沃尔廷和弗莱随后想去刚果的Garamba国家公园参加可能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地面搜索北白犀(据信是最后的4头...)的行动,那里也正是亚当斯和卡沃尔廷20年前见到北白犀的地方,但却因当地安全形势的恶化,而不得不最终放弃。

卡沃尔廷在片中展示他20年前在刚果拍到的北白犀照片


不过,他们后来有机会拍摄制作了一个特别篇,记录了拯救北白犀最后的努力——从捷克Dvůr Králové动物园运送最后的4头到肯尼亚Ol Pejeta保护区,希望它们能够繁殖下去。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这个特别篇里有很多关于Sudan的珍贵镜头,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最后,在第2集里,有下面一段话:



最后的最后,推荐本书:《大灭绝时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每一位希望了解当下物种灭绝的规模、原因及其影响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另外,了解下这次的第二条推送,可能会对当前很多濒危物种的处境有更为真切的认识。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