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1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禅修型新兴宗教之社会心理学研究

2015-06-21 钟秋玉 陈寿文

题名 禅修型新兴宗教之社会心理学研究


作者 钟秋玉


日期 2000.01.01


页次 143


数据类型 博硕士论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语文

中文=Chinese


馆藏地 台湾大学图书馆


附注项


指导教授:黄光国, 李美枝; 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 88学年度


关键词

钟秋玉;新兴宗教;建构实在论;灵验性



提要


从建构实在论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他整体的生活经验构成他观看世界的「视域」(horizon),并让他能对生活中的各项事物「说话」. 就禅修型新兴宗教的信徒而言,他们将不只是在诠释「禅修团体参与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在诠释他们对其生活世界中诸般事物的生活体验. 以这样的概念为基础,本论文尝试从文化深层结构,个人需求和组织特性的角度,综合量化研究和访谈资料分析,探讨当代台湾社会民众参与禅修型新兴宗教,从「入会」到「入信」之信仰历程,并分析造成这信仰历程的影响因素.


「主观禅修效果与禅修目的的变迁」的研究指出:台湾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各类宗教团体,藉人际网络,人们接触到各宗教团体的机会应当相当多. 然而,在众多接触中,是否会引发当事人的参与意愿,则与受当事人当时的身心状态有关. 访谈资料和问卷调查一致地反映出:绝大部份的受试和受访对象是基于解决身体健康的需求而入会的. 由于禅修型新兴宗教组织在弘教上特别强调禅定训练的修身或养生效用,因此,对深受身心疾病所苦,企求改善或增进身心健康状态(而非宗教追求)的现代人来说,毋宁提供了一种符合文化价值的另类疗法和养生之道,故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在禅修目的和禅修效用的量化与质化研究资料中,都看到了这种趋势.

综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印心禅学会」参与者在参加该会禅修前后,在参与需求和参与心态上的变迁. 绝大部份的受试者与受访对象有从非宗教性的需求与参与心态,转变为宗教信仰者的倾向,并且,开始以宗师所标示的宗教性修行旨趣,作为个人继续禅修所依的方向.


「师徒关系的界限与师徒关系内涵(一)(二)」研究,首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指出:东方文化传统向来主张凡夫可以透过修身养性和修心养性的修练途径,超凡入圣,成圣成佛.


在这样的世界观和知识论取向下,极容易形成明师尊崇的(宗教)文化心理. 而当师徒关系是一种人与佛的信仰关系时,它象征着弟子们相信「师父」的存在是一种「存在」状态的体现,足以让弟子「脱凡胎,结圣胎」,这种关系的性质是俗世社会中其他人际关系对象所无法比拟的.


从韦伯「克理斯玛」领导的观点言之,明师尊崇的宗教体系中所谓的明师或宗师,基本上即是具灵验性与超凡特质的「克理斯玛」领袖. 以「印心禅学会」为例,综合各项信徒信仰变迁历程的研究数据,可以发现:受访者之进入,停留,及至脱离「印心禅学会」,不论受访者是自行参与还是经由人际网络的媒介,他们之所以入会及至成信徒,居留其间,甚至成虔诚的信徒,「灵验性」应当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不论是禅修效用,还是特殊宗教经验,对信徒来说,都具「灵验性」的功能.


研究指出:在「印心禅学会」这类明师尊崇的宗教体系中,视宗师(师父)为所有宗教「灵验性」的来源,不仅是教义,也成信徒奉行的信念. 在这种认知或知觉下,形成了迥异一般人际互动内涵的师徒关系,并且「师父」也被建构成「现世的佛」,不仅是信仰者灵性修持的依归,也是日常生活平安幸福的守护神. 其结果是:不论其实际互动情况为何,在信仰者心中,「师父」是具足「佛之证量」的「佛格,天格,人格」完美,神圣的存在. 在积极面他要以他的证量(超凡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信徒解脱遭遇到的苦难,并成日常的守护; 在消极面,他既是这样一个完美神圣的存在,那么,他自然也不应会有任何凡夫「人性」,有任何人格与行事上的瑕疵. 这样关于「师父」的认知或知觉可能来自禅修过程中组织教义的内化,及个人独特的禅修经验,也可能受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


然而研究数据也显示:对「灵验性」(禅修效用与特殊宗教经验)的肯定,及对宗师作为此「灵验性」之来源的认知与建构,虽有助信徒对宗师之神圣地位的信仰与尊崇,进而对组织产生信仰认同. 不过,这样的认知或建构,却也埋下了明师尊崇宗教体系中师徒关系的不确定性. 最后,综合各项研究资料,研究者尝试从建构实在论的概念,提出了本论文对禅修型新兴宗教信徒之信仰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建构,并从组织运作的层面讨论组织发展的可能方向.



目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台湾社会的新兴宗教现象

第二节:科学与宗教:理性? 迷信?

壹. 微世界与生活世界

贰. 生活世界和微世界的差异

参. 文化,社会和个体:生活世界的演化

第三节: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

第四节:研究方法

第五节:「印心禅学会」研究对象素描

壹. 妙天禅师的违建与疑似诈财风波

贰. 印心禅法的修行的基本理念:妙天印心禅法的意义与宗师地位

参. 信徒参与「印心禅学会」禅修的方式

肆. 禅修情境的建构

第二章:主观禅修效果与禅修目的的变迁:人们为何参与禅修型新兴宗教组织?

第一节:个人需求的层次

第二节:组织所能提供的需求满足

第三节:研究目的

第四节:人们谈论行为动机的「文化与组织剧本」

第五节:禅修现象所蕴涵的文化深层结构

壹. 华人社会的天人合一思想

贰. 佛学,禅学与中华文化的汇通

参. 禅修法门及其效用「禅修」研究取向与研究结果回顾

第六节:研究方法

壹. 研究工具

贰. 受试样本

第七节:研究结果与讨论

壹. 禅修目的及其变迁

贰. 主观禅修效用

第八节:访谈结果与讨论

壹. 进入印心禅学会前后之宗教接触和信仰变迁型态

贰. 入会管道,原初禅修目的和禅修效用

第九节:讨论

第三章:师徒关系的界限与师徒关系内涵(一)

第一节:研究目的

第二节:东方宗教内的明师尊崇心理解析

壹. 唯一的真神? --连续的与断裂的世界观

贰. 知识论

参. 明师的重要性

肆. 师徒关系:师父的地位

伍. 师徒关系:弟子对师父的皈依

陆. 小结

第三节:徒知觉的师徒关系界限与关系内涵分析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五节:受试样本

第六节:结果分析与讨论

壹. 师徒间的关系界线

贰. 师徒关系内涵

第七节:讨论

第四章:师徒关系的界限与师徒关系内涵(二):师徒关系内涵,师徒关系的转变及其与禅修型新兴宗教信徒之信仰历程的关联

第一节:研究目的

第二节:访谈样本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师徒关系的建立:禅修效用,特殊宗教经验及其诠释与信徒之信仰历程的关联

壹. 强烈而特殊的宗师接触经验及其对信徒之信仰历程的关联

贰. 其他特殊宗教经验及其与信徒信仰历程的关联

参. 无特殊宗教经验及其与信徒信仰历程的关联

第四节:师徒关系的界限和师徒关系的内涵:师徒间的互动型态和关系内涵

第五节:理想宗师的范型与师徒关系的变迁

壹. 理想宗师的范型:「师父」的定位和特质

贰. 师徒关系的转变与信徒个人宗教信仰的变迁

参. 虔诚信徒的信仰状态

第六节:讨论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

壹. 禅修型新兴宗教信徒的信仰历程

贰. 组织发展的危机与转机

参考书目

附录一. 二. 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