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罗冥想:学习不用力的专注 把工作化为游戏|《野兽爱智慧》
撰文:陈寿文
这是心灵自由写作群第七期的第十篇作业。
胡因梦老师在“《塔罗冥想》审修者序:充满属灵触动的实修经典”里提到:
1900年2月27日诞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的范伦廷‧汤柏格是一位高级官员的次子。如同许多沙俄时期的不幸民众一样,范伦廷无忧无虑的青少年生涯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动乱下骤然中止;他的母亲散步时被暴民当场射杀身亡,父亲被迫于1920年带著孩子们逃到爱沙尼亚的塔林。这个家庭原本富裕悠游的日子自此荡然无存。范伦廷在塔林靠著务农、当药剂师和老师谋生度日,辛苦地完成了塔尔图大学(欧洲著名长春藤联盟学院)的比较宗教学和语言学课程。他凭著灵性的宿慧,在二十五岁就当上爱沙尼亚人智学会分会长。
他在1940年彻底脱离史坦纳的「灵性科学」途径,不再受困于这个组织的权力纷争,平静地回归到谦卑、顺服、守贞、神贫的传统德行之路,可以说是最触动人心的决定,也是充满歧路的道途中最安全的发展方向,但是只有为伸张自由意志付出过痛苦代价的人,才能领略箇中的道理。这位颠沛流离大半生的精神导师,最后是在英国友人协助下安居于雷丁大学附近的乡间,并且在英国广播公司(BBC)觅得一份稳定的工作。1957年范伦廷经验了一次明确的觉醒后,便开始利用夜晚馀暇时段埋首于雷丁大学图书馆,撰写由圣经教诲、哲学、玄学、科学、心理学、神学、文学、魔法或特异功能之学所汇整成的代表性著作《塔罗冥想》。
我深信这本整合智力与智慧、祈祷与默观、信仰与科学、阳性与阴性三位一体的实修经典,将引领深入于其中的读者,踏上「以小向大」、「自力与他力」、「上求与下化」、「出世与入世」兼容并蓄的十字解脱之道。如果说另一位引路者,克里希那穆提,带给人类的是无依无靠、当下直观内外真相的顿超之道,那麽范伦廷‧汤柏格提供的就是综合一切形上智慧、彙整多元知识的和平之道,也可说是必须要穷逻辑之究竟,然后放胆跃入「直观」的深渊,在面临未知暗夜时全心信靠主耶稣的引领。这两位现代智者献上了大异其趣、但终点相同且互补的解脱途径,同时也留下让后人继续探讨和辩证的广阔空间。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和观察,没有人可以全靠自力,也没有人做得到彻底交託,因此未来人类的灵修发展,势必得朝著结合祈祷与默观的「东西彙整」方向努力。期待读者们能够静谧地投入于《塔罗冥想》的心传之流中。
在胡因梦老师的力荐下,许多书友都行动起来共读此书。我们还组了《塔罗冥想》学习小组微信群,也有几个书友在喜马拉雅电台朗读此书。“回家之旅”微信群则组织同学们来书录这本实修经典。因缘巧合,四年前我在不知道因梦老师在翻译此书的情况下,莫名购买了此书的中文简体版权,但一直没能取得出版许可。大家也只好来读繁体版了,还好繁体版是横排,也便于大陆读者阅读。
作者在“第一封信:魔法师”里提出了实修的第一个基本法则就是:学习不用力的专注;把工作转化为游戏;让你愿意承受的轭变得不费力,让你背负的担子变得轻松。
这段忠告、指示甚至可以说是训诫,不论你对它的感受是什么,都必须认真对待,因为主耶稣说过:“我的轭是容易负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第11章,第30节)。
专注指的就是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小的范围内(德国著名剧作家席勒(Schiller)曾说过,若想有所成就或渴望拥有一技之长,“必须学会安静而持续地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点上面。”)无论在任何领域这都是成功的关键。帕坦伽利(Patanjali)透过《瑜伽经》(Yoga Sutra)介绍了瑜伽修炼的精髓和理论,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入门之匙或首要秘诀:籍由克制力让脑子停止活动。
换句话说,这是一门培养专注力的心灵艺术。脑子里的思维或想象是一种自动化作用,和专注力恰好相反。人只有处在平静无念的状态,摆脱了思维和想象的自动化作用,才可能真的专注。
因此,“静默”(to be silent)是在发展“真知”(to be know)、“意志”(to will)与“胆识”(to dare)之前必须进行的修炼。基于此理,毕达哥拉斯派(Pythagorean school)也规定初学者或“倾听者”必须禁语五年。只有精通了静默的艺术、拥有专注力之后,学生才可以开口说话。不再信口开河,不再被思维或想象牵制,内外都祥和宁静,而且有能力觉知话语的内涵,学生才拥有说话的“权利”。特拉普修士(Trappist monks)在避静时所采取的禁语练习,也都遵循着“籍由克制力让脑子停止活动”、“透过专注来摆脱思维和想象的自动化作用”。
虽然如此,专注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感兴趣的专注,另一种则是感兴趣的专注。前者是籍由意志力来摆脱束缚人心的激情、迷恋或执着。后者则是被激情、迷恋或执着掌控而产生的。完全沉浸于祈祷的僧侣和被激怒的公牛都是专注的,但前者是处于宁静的默观状态,后者则是被愤怒冲昏了头。强烈的激情当然也是一种高度专注的表现,所以某些贪吃的老饕、对金钱吝啬的人或傲慢自负的人,偶尔也能达到相当程度的专注,但牵动他们的并非专注力而是执念。
正确的专注乃自在地处于清明安详状态,先决条件是抽离而淡定的意志,因为意志所处的状态决定了专注的程度。基于此理,瑜伽的持戒(遵守五种道德规范)与精进(遵守五种节欲准则),通常是在身体锻炼(呼吸与体位法)之前进行的,而专注力的修炼又可分为等持、静虑、三摩地(或是专注、冥想、默观)。
圣十字若望和圣女大德兰(St. Teresa of Avila)都不厌其烦地重复告诫信徒,唯有净化后的意志力才能为灵性祈祷带来专注力。你的意志力如果被迷惑,就算再努力也无法专注。意志本身如果不投入到静默里,你那“不断活动的脑子”是无法静止的。只有静下来的意志能够让思维和想象安歇。因此所有卓越的克己修行者都是精通专注这门艺术的大师。这些道理相当清晰易懂,但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一般所指的专注,而是不用力的专注。这究竟是什么呢?
请观察一位走高空绳索的人,你会发现他是全神贯注的,因为不这么做他肯定掉落地面。他赌上了自己的性命,只有全神贯注才能保命。但是你认为他会一直思索或揣度自己要做的动作吗?你觉得他会不断臆测或设想着在绳索上移动的每一步吗?
这么做他一定会立刻摔下来。若是不想摔下来,他就必须排除思维或想象之类的大脑活动,这样才有机会发挥早已熟悉的技艺。当他在表演特技时,身体的自律神经本有的智慧——呼吸与循环系统的配合——必须取代头脑的活动。
对走绳索的人、变戏法的人或魔法师来说,秘诀就在于如何将觉知从头脑移至胸口——从大脑转到身体的自律系统。
不用力的专注也是要把大脑的主宰权让渡给自律系统——从思维和想象的领域转到德性和意志的领域。魔法师头上的那顶双曲线大帽子就如同他从容的态度,暗示着这种意识上的转变。双曲线(横向的数字8:∞)不只象征永恒,也象征着呼吸和循环的节奏——一种永恒韵律或韵律的永恒性。因此,魔法师代表的就是不用力的专注,意志的主宰权已经从大脑“下降”(其实是提升)到自律系统。如此一来,“脑子停不住的活动”终于被克制住而安静下来,不再阻碍专注力的出现。
不用力的专注——默观变得像呼吸或心跳一样自然,没有任何压抑的成分——是一种平静无波的意识状态,伴随而来的是神经与肌肉的彻底放松。处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的欲望、执着、想象、记忆和妄念全都止息了。我们可以将它形容成风平浪静的水面,反映着浩瀚无边的星空以及无法形容的和谐。水面下则是深不见底!那是多么深的一种感受啊!这宁静持续延展、扩大,透过你的存在一波波地加深。你啜饮过这样的宁静吗?答案如果是肯定的,你就能了解什么是不用力的专注了。
一开始练习时,你的宁静和不用力的专注可能只出现一霎那,接着是几分钟,然后是“几刻钟”。与日俱增之下,这种状态会在你的精神生活成为永存元素。这就像巴黎蒙马特圣心教堂内进行的礼拜式,当巴黎人工作、交易、娱乐、睡眠甚至死亡时,它都持续存在着。你可以在心灵中用同样的方式建立一个“永不间断的礼拜式”,无论是活动、办公或与人交谈,这份宁静都存在于内心深处。它一旦稳定下来,就会永远伴随你;这样你不但能保持不用力的专注,即便是在工作也不费力。
奥秘公式的第二句话要表达的就是:把工作转化为游戏。
把工作(或任务)转化为游戏,乃“永存的宁静”在内心建立起来所得到的成效。透过“永存的宁静”,你仿佛能吸进一种非常亲密的气息。这气息的甜美与清新圣化了你的工作,将工作转变成一种玩乐,“永存的宁静”不但意味着心正处于放松状态,更代表与天国或属灵世界已经有了连结,而且和你一同运作着。透过“不用力的专注”学会宁静的人,永远不会是孤独的。你不再需要独自承担任何重负;从那一刻起,来自天国的神力,从上界降下来的力量,将随时和你在一起,与你一同运作。
如此一来,你就能充分体认隐藏在奥秘公式第三句话背后的真理:让你愿意承受的轭变得不费力,让你背负的担子变得轻松……
宁静是心与属灵世界有了真实连结的印证,这份连结附带地引发了上界力量的湧入。这就是密契体验、灵知、魔法及实修功夫的基础。
一切的实修功夫都奠基于以下的法则:内心处于不用力的专注状态(与自已合一),它的某个部分一直维持着宁静(与神合一),如此才能获得真实、富启示性的属灵经验。换言之,若想尝试某种真实可信的深奥修炼——不论是在密契体验(mysticism)、灵知(gnosis)或魔法(magic)的哪一个层次——都必须先成为魔法师,达成不用力的专注,游戏般把玩着手上的工作,行为举止都展现出沉着稳重的特质。这便是第一张大阿卡纳在实修上的宗旨,也是给所有灵修者的第一个忠告、指示或训诫。如同所有数字都是从“一”衍生出来的,其他的大阿卡纳所蕴含的修炼法则,也都是以这个公式为基础延展开来的。
2016年12月20日,23:56初稿于上海浦东机场
2017年6月23日,周五,16:22修订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