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海读沙龙《心灵、语言和社会》读书会,火热报名中,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报名9月26日高新技术交流论坛 之五 半导体新材料 云论坛,请关注稍后公众号通知
2020年9月12日的下午,海读沙龙的伙伴们久违的再次相聚。在别致的环境里,巴黎索邦大学李轶伦博士与大家分享了法国文学大师加缪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鼠疫》。有留法、留德、留美、留苏、留新加坡等学长们参加。疫情的压力余孽还在,大家从医学、外事、文学、哲学等方方面面开展交流。久违的相聚,带来久违的异彩纷呈的分享和交流。通过李博士从作品的创作手法,阳光元素,荒诞感,英雄主义等等角度得讲解,大家感受到了这本书的力量,结合我们共渡难关的疫情,大家更是感同身受回味万千。加缪于1913年出生在法国当时的海外省阿尔及利亚,家境贫困。他的父亲在他出生不到一年就参战了,受伤后不久去世,他的母亲是半文盲,靠洗衣服来维持家用,抚养加缪长大。如他在私人体小说中叙述到,他的家中每一样东西都是要有实际用途的,书是一个没有实际用途的,所以他们家当时是没有一本书。然而底层生活的贫穷对加缪没有造成什么限制,他对阿尔及利亚充满依恋和依赖,对国家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温柔的情绪和浓浓的乡情。李博士对此引用了加缪的一段话来描述:“海水柔和温润,湿漉漉的,头顶阳光轻柔,阳光使快乐遍布身体,快乐令他们尖叫不已。他们统治着生命与海洋,对世界能给予他们最奢华的一切,他们接受并无限挥霍,……。”在简单叙述了小说情节后,李博士讲到:加缪其实是采用了,称之为“叙事性的梦想”,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他当时收集了非常多的历史资料,包括医学资料,以及当时人们是如何抗议的。他觉得他就是旁观者,一个证人,希望以更多人的视觉视角,替更多的人来说话,所以他采用的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一个第三者叙述者的角度。
《鼠疫》法语原版小说的封底画《瘟疫医院》,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博雅的作品。整幅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漠视感,一个世界已经走到尽头的感觉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感。由此展开,李博士仔细讲述了,光线运用在加缪的这部作品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元素。例如,书中写到 “烈日似乎在当空凝固了。热浪和光浪前推后涌,持续不断,从早到晚把城市烘烤于其中。除了有拱廊的街道和住宅,城里似乎没有一处不处于最刺眼的光线照射之下。”“阳光在大街小巷到处跟踪,……只要谁停下来就会受到它的打击。”反复出现的阳光元素,是那种地中海特有的强烈的充满窒烤感的阳光,是好像要把整个城市都要压碎的那种阳光。阳光代表的不是希望与解脱,反而就像病毒一样,追击着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暴露在死亡的威胁之中,由此带来了一个隔离感。在疫情前期,当生死攸关的事情发在我们面前,大家开始分享相同的感觉,每个人都开始恐惧,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别人一样的分离和流放感。有这种感觉不是可以把我们拉的更近吗?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我们往往表现出来的最担心的是,我们的习惯被打乱了。书中写到“大家有共同地感受,如别离和恐惧,但人人都继续把自己操心的私事放在首位,还没有一个人真正承认发生了疫病。大多数人最敏感的是还是打乱了他们的习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疫情中期,每个人出于恐惧应该待在家中,尽量避免给大家接触,但是书中讲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步行的人数激增,甚至非高峰时刻也如此,商店的停业和某些办事处关门迫使许多人无所事事,他们选择了走出家门。还有疫情后期的出现的更强烈的消费欲望……。我们如果观察了前半段的整个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它呈现出一个状态,是社会的荒诞性。这本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社会包括人生的这种荒诞感,很多的细节加缪展现出来了,但是他认为对抗荒诞感的唯一的手法就是反抗。理解加缪作品的线索是一个简单的线索,就是从荒诞开始,但不以荒诞结束。李博士一一概述了书中人物的真实反抗。反抗可能是一场不能停止的斗争,但是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经历生活。我们意识到生命中荒诞存在,但是不能去逃避荒诞的存在,不能够阻碍我们去寻找幸福。
这本书是始终都在反对个人英雄主义,作者其实以一种强大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照亮了整部书,在避免所谓的造神。他觉得鼠疫是一个全人类的战争,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人能够凭着一己之力抗争到底。联想我们疫情中很多女医生女护士的境遇,其实我们在感动沉溺于英雄主义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她们自己的个人感受?每个女性生来作为母亲,以后应该为母则刚,但是为什么每个女性都要在做母亲之后都一定要刚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不可以拒绝做一个英雄?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好个人主义与社会的衔接,加缪给我们提出来一个答案,就是共情。所以我们需要文学和那些伟大的文学家,因为他们真正可以把我们每一份思绪,每一份情感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被别人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真正体会到不孤单不孤独了,体会到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一个孤岛。这就是共情的力量所在,个人与社会的很好的关联。书中的记者想念自己的爱人,他被自己这种巨大的目的所包裹着,每天都在为此奔波,反而忘记了自己原来的目的。让我们想到,疫情期间,每每思念亲人,我们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每天都沉浸在思念和悲痛之中,其实就是好像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这很不容易,但仔细的想想,其实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另一种是无论时间多长,深深的埋藏那份情感,过好自己的生活,相对比沉溺于悲痛,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也是至诚至真至切的思念。还有,书中提到,疫情封城久久思念之后再相见的前一刻,“在这个城市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时,他们还热切的期盼着时间能够加快脚步,但是当火车到站前开始刹车时,他们却反而愿意时间放慢脚步乃至终止停止。”当我们别离的家乡太久了,亲人可能生离死别,突然回到这个地方,反而我们有了很多的怯懦。这样一个小的情绪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很少像作者能想到把它放在笔头上明确的表述出来。除了这些,我们有些人是幸运的,可以见到分离的爱人和亲人,还有朋友,有些人又是怎么样的呢?对此加缪写到:“……那些只能与新愁作伴的人,还有此刻正在缅怀亡人的人,他们与前者情况之差异,何止于霄壤,他们的离愁已经达到顶点。这些人——母亲、夫妻、情人——如今已没有欢乐而言,因为他的亲人已散落在无名的坟墓里,或混溶在大堆灰谷中骨灰里,无法辨认,对他们来说,鼠疫依然没有过去。”书中加缪最后写道:“……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绝,也不会消失,它们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几十年。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他的鼠群,让他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最后李博士分析,本书其实是一个隐喻,具有强烈的象征含义,鼠疫可以象征着社会中人性的恶,巨大的社会灾难等等。从文学分析的角度可以有很多阐述,但是不管有什么样的象征含义,这种恶都会回到一个城市,然后夺走我们一些赖以生存的根本,需要我们再次抗争。 这个就是这本书的力量所在,他用强大的人文主义关怀告诉我们有那些可以做的事情对抗世界中的荒诞。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力量!
有趣的灵魂终将在海读沙龙相遇!
【海读沙龙是欧美同学会学长们发起,历经58场读书会,14场海读私享会,31场主题沙龙,10次云走读/实地走读,6场HIGH TALK,36场“相约星期三”线上分享(临时微信群),5场电影观享会,以及不定期诗歌会、博物馆参观和户外郊游、摄影等等,期待您的加入,一起分享、学习、成长!】
欢迎来QQ群392226001加入海读大家庭(需填写成员登记表,不喜欢真实身份交流的,请勿参与 )投稿或参与线上交流 有疑问请联络hireadingsalon@126.com
欢迎点击标题下蓝色字体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查询以往分享!
回复“NO+数字”或者“读书+数字”查阅往期读书会总结,例如:NO20 或者 读书21
NO1 | 乡土中国 | 费孝通 |
NO2 | 量子飞跃 | 夏洛特谢尔顿 |
NO3 | 自私 生命的游戏 | 弗兰克施尔马赫 |
NO4 | 大数据时代 | 维克托舍恩伯格、库克耶 |
NO5 | 王阳明大传 | 冈田武彦 |
NO6 | 正见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
NO7 | 失控 | 凯文凯利 |
NO8 | 21世纪资本论 | 托马斯皮盖蒂 |
NO9 | 西藏生死书 | 索甲仁波切 |
NO10 | 越南密战 | 钱江 |
NO11 | Odyssey | Homer |
NO12 | 亲密关系 | 克里斯多夫 孟 |
NO13 |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 | 谢里夫 |
NO14 | My contry, my people | Lin Yutang |
NO15 |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实际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NO16 | THREE-BODY PROBLEM | Liu Cixin |
NO17 | 人类简史 | 尤瓦尔 赫拉利 |
NO18 | SONNET | William Shakespear |
NO19 | 种族主义的边界 | 阿里亚娜·舍贝尔·达波洛尼亚 |
NO20 | 耶路撒冷三千年 | 西蒙•蒙蒂菲奥里 |
NO21 | 重新定义组织 | 马成功 |
NO22 | 互联网+时代的法律问题 | 蔡雄山 |
NO23 | 史蒂夫 乔布斯传 | 沃尔特·艾萨克森 |
NO24 | 想象的共同体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
NO25 | 无言的宇宙 | 达纳·麦肯齐 |
NO26 | 林徽因传 | 陈新华 |
NO27 | 邓小平时代 | 傅高义 |
NO28 | 草原帝国 | 勒内·格鲁赛 |
NO29 | 妈妈,请这样爱我 | 林巨 |
NO30 | 未来简史 | 尤瓦尔 赫拉利 |
NO31 | THINK, FAST AND SLOW | Daniel Kahneman |
NO32 | 货殖列传 | 司马迁 |
NO33 | 创业维艰 | Ben Horowitz |
NO34 | 军人与国家 | Samuel Hengtington |
NO35 | 从1到无穷大 | 乔治 伽莫夫 |
NO36 | THE ACHIEVING SOCIETY | David Mclelland |
NO37 | 人伦的解体 | 吴飞 |
NO38 | 原则 | 达里奥 |
NO39 | 创业者的7堂法律必修课 | 张洪江 |
NO40 | INVISIBLE CITIES | Italo Calvino |
NO41 | 浮士德 | 歌德 |
NO42 | 世界秩序 | 基辛格 |
NO43 | 君主论 | 马基雅维利 |
NO44 | 中国建筑史 | 伊东忠太 |
NO45 | 饥饿的盛世 | 张宏杰 |
NO46 | The Little Prince |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
NO47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Stephen R.Covey |
NO48 | 心火 | 陈为 |
NO49 | 乌合之众 | 古斯塔夫·勒庞 |
NO50 | 非平面 | 尼克·索萨尼斯 |
NO51 | 刷新 | 萨提亚·纳德拉 |
NO52 | 超越战争论 | 汪涛 |
NO53 | 黑客与画家 | PAUL GRAHAM |
No54
| 美国陷阱
| Fred Pierucci |
No55
| 终极理论之梦
| Steven Weinberg
|
No56 | 当下的启蒙
| Steven Pink |
No57 | 印度史
| 林承节
|
No58 | 鼠疫
| 阿尔贝特·加缪
|
如果喜欢我们,请帮忙点亮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