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墨重彩绘好景!黄山乡村振兴亮点多

黄山日报
2024-08-28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落子有声,科学谋划,围绕“六有”(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秩序、有福祉)黄山特色乡村振兴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产业提升,走活乡村振兴大棋局。



生态振兴,让乡村美起来


位于新安江南岸的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是第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第二批“千年古村落”。


该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豆制品在中心城区市场占有率超过60%,现有豆腐加工作坊27户,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由于豆腐作坊采用燃煤锅炉加工,产生大量煤烟污染,村民反映强烈。为此,屯光镇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在村内推广“生物质蒸汽发生器”代替燃煤锅炉,每台补助5000元。同时,建造了沉淀池,豆腐制作产生的沉淀物堵塞污水管道的问题得以解决。

本报资料图

依托“五清一改”行动,村内沟塘、污水及新安江沿岸水体得到全面整治。过去沿江一带杂草丛生,经常有人偷倒垃圾,现在种上花,变成了景观带,花开时节,经常有市民前来拍照打卡。争创“美丽庭院”、改造卫生死角、文化墙传播文明……村民们笑着说,现在村子干净了、变美了,住着更舒心。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议事会在村里设置了“红黑榜”。哪家门前干净整洁,红榜表扬;哪家门口私搭乱建,拍照公示。虽然不点名,但村民们一眼就能认出是谁家,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创建氛围。村党支部书记汪正芳说,下步将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传统产业,真正让农村“美起来”“富起来”。


南溪南村只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一环、关键一招。今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以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动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天蓝水清产业绿。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26.48余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


美丽乡村建设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0.4亿元,已建成和基本建成省级中心村325个,在建省级中心村74个。

产业振兴,让村民富起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祁门县柏溪乡柏溪村因地制宜发展香榧、毛竹、水果等多种特色产业,推广白芨、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开发,与公司联建中药材种植基地,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程建平一家四口人都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季节性干活,年收入1万余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45万余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76户206人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


黟县宏村天然食品厂是市级“黟品五黑”巾帼双创基地、省级妇女创业扶持资金项目点,基地负责人郑芬2017年返乡创业,利用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展示馆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五黑”“扶贫+五黑”等模式,种植改良香榧近70公顷,吸纳当地妇女和贫困户务工,直接带动384户农户从事香榧种植,其中带动贫困户128户350人,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200余元。黟县聚力优势资源,打响“黟品五黑”特色农业品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2020年“五黑”产业力争实现综合产值6亿元。

本报资料图

黟县有“五黑”,休宁则有“鱼”。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首个纯渔业重要遗产项目。近年来,休宁泉水鱼名声大振,已逐步成为深山区农民产业扶贫的重要路径。全县21个乡镇有17个发展泉水鱼产业,泉水鱼产业带动近900户1900余人人均增收600余元。

本报资料图

日前,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黄山市茶产业、菊花产业、山泉流水养鱼产业、特色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推进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我市现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1个、安徽著名商标1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黄山茶叶、黄山贡菊、皖南花猪、徽州臭鳜鱼、黄山泉水鱼、黟县香榧等9个基地入选首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改革创新,让活力更凸显


歙县柿木(土太)tai(合字)摄影村落项目已正式落地海拔近700米的歙县霞坑镇石潭村柿木土太自然村,项目投资约1亿元,计划利用3年时间,改造农村闲置民房42幢,进一步推动当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今年,安徽省在18个县(市、区)启动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工作,歙县作为试点县之一,因地制宜探索出盘活闲置农房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做法。通过村集体统一收储闲置农房,或农户以闲置农房入股,由企业统一承租盘活利用闲置农房。通过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开展,不仅赋予传统徽州古村落新的活力,还为古民居的保护利用探索了新路径。歙县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歙县共激活闲置农房870幢、9万平方米,吸纳社会资本近3亿元,带动农户就业1500余人;6个试点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80万元,647户村民增加财产性收入1500万元。

本报资料图

振兴乡村,就要深化改革,为农村、农业、农民注入新的能量,让发展可持续。我市结合“股改”“三变”改革,聚焦“村村有实体”,盘活利用村内闲置资产,积极发展民宿、研学、养生等乡村旅游业态。徽州区岩寺镇虹光村通过股份制改革,以“三变”为抓手,成立了悠悠种植合作社和光旅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村民加入合作社,既利用了村内的荒废土地,又解决了老百姓的务工。今年1-11月,虹光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3.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3.8万元。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界定集体成员117.5万人,股份量化资产17.6亿元,发放集体组织证书705本,发放股权证35.8万本;670个村完成了“三变改革”,入股收益5726万元;预计年底集体经济强村达87个以上。

本报资料图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服务、农耕文化体验、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新业态层出不穷,助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走出发展致富的新路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3元,同比增长6.2%。放眼乡村,“颜值”和“气质”兼修、“活力”和“舒适”兼具,绿色发展生机盎然,转型升级热潮涌动,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正在黄山大地徐徐展开。


作者:舒俊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汪鼎  二审:徐海生   终审:肖平

推荐阅读

奋楫搏浪拓新局!黄山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曾辜负!
涉嫌帮助“洗白”5000万!歙县警方从广西押回13“疑”!
7·7洪水中大哭的歙县茶企老板笑了!
【黄山影派(35)】凌云龙:以影为媒富桑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