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人在黄山】这里就是我们的“诗与远方”

黄山日报
2024-08-28



门对青山,窗临绿水。朝听鸟鸣,夜拥风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奔波于钢筋水泥间,在繁杂空间里步履匆匆。黄山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成为很多都市人的“诗与远方”,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上海市民前来度假、康养和定居。



宋金祥:在这一块土地上走向宁静


阳台上,一杯茶,一卷书,茶香书香,氤氲缱绻。眼前,一条新安江逶迤而来,山水风光尽收眼底,宋金祥和他爱人的老年生活惬意满足。
今年68岁的宋金祥是地道上海人。他从事过杂志编辑、电视制作等工作。2005年来黄山任申江投资公司总经理一职,就爱上了这里的好山好水,2006年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城区购置了房产,定居至此,颐养天年。
“我和黄山的交集,是一种缘分。”宋金祥说,早在1980年,上海市委组织部派他来黄山作"小三线"厂是否需撤回的调研,后形成7000字内参,为“小三线”撤回执行提供重要参考,没成想数十年后自己竟在不经意中,因为对这方山水的热爱,成为了“黄山人”。
“十年徽州,十年相逢,晨曦飞霞,落日暮色,那荟集的天地灵性,何时方能点化我走出悖论,怀揣着天人合一的向往,在这一块土地上走向宁静……”
这是宋金祥在他的美篇《徽州望云赋(之一)》中写下的句子。
十多年来,宋金祥游遍了黄山山山水水,并通过笔端,表达他对这方土地的梦魂索绕。宋金祥心系黄山、关心黄山的发展,黄山广播、电视、报纸的新闻热线,常有他积极建言献策的声音。他认为,以黄山的地理优势、人文优势、自然优势和交通优势,黄山可以发展得更好。 

(宋金祥住在屯溪的房子,享受着新安江的风光) 

孙少春:让更多上海知青有个落脚地


大山连绵,茂林修竹,上海知青怀旧点——黄山区六队茶场,一处掩映在大山和竹林中的红瓦房,不时传来“上海闲话”。


房主孙少春年近七十,一直在上海经商。2008年,他投资100多万元租赁了原黄山茶林场六队的队部、茶房、宿舍和300多亩茶山,并将六队原址改建成为海派风格的民宿,如今也成了不少上海朋友来黄山度假的居所。“我和爱人每年在这里住上五六个月,一般是6月到12月,我觉得这时间段是黄山最美的时候。”
“我是茶林场六队走出去的知青,这里有我们这代人共同寄托的情感。”孙少春的妻子徐美莉回忆,1973年从上海市五爱中学毕业,来到黄山茶林场。“分在六队,当时才17岁,在这里学会采茶、竹编、挖笋、砍柴等。”1984年,伴随着知青回城,徐美莉回到上海市黄河皮鞋厂工作,直至2005年退休。 

(插队时的徐美莉)在民宿墙上,不少年轻时在茶林场拍摄的照片。说起选择在黄山“安家”,孙少春直言:“我们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年纪大了,觉得应该找一处心灵家园,茶林场就是最好的地方,这里是我们爱情萌发的地方,是我们青春时代的深刻记忆。”
“给自己寻找一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更多上海知青有个落脚地。”孙少春说,在上海的生意已交给子女打理,喜欢黄山的空气、黄山的清静,黄山的绿色。
如今,知青文化渐成时尚,不少人对第二故乡“难舍难离”,孙少春的“红房子”也成了谭家桥知青小镇上的“网红打卡点”,每年都有数百名上海人前来“知青怀旧点”,续写与黄山的“山海之约”。 

(黄山茶林场六队旧址的“红房子”)

方宇安:徽州山水间的“候鸟”


如今,选择在黄山居住的上海人不在少数。有些社区的上海住户达到四五百人。好山好水好空气,是选择黄山的首要原因。杭黄高铁开通后,上海到黄山最快的班次只要两个半小时。
“我父亲今年从卫生部门退休,母亲去年刚刚退休,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过了年就到黄山来。”方宇安在上海静安一家贸易公司工作,2011年来到黄山市徽州区,被这里的山水和徽派民居吸引,“正巧有个楼盘租售,我一口气买了两套,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每逢节假日,方宇安和家人都过来度假,对这里的生活逐渐熟悉,在他看来,这也是给父母来黄山“候鸟式生活”探探路。


近年来,黄山市发展旅游康养产业,围绕“医、药、养、健、游、食”六大领域,将生态康养、文化康养、温泉疗养、运动健身、中医养生等与民宿民俗、徽菜美食、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结合发展。
“翠山绿水,鸟声婉转,一湖翡翠碧蓝倒映着疏密有致的群山,浮华和喧嚣都被抽离,在这里,仿若与自然万物共呼吸……”在微信朋友圈,方宇安抒情写道。

 

 


记者:程向阳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二审:徐海生  终审:李学军
推荐阅读【教育星空】第32期 | 毕灶娟:做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
最新!徽州区8名干部任前公示
速看!入围体检考察人员名单公布
一图读懂!黄山迎客松英才计划详解重磅发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