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安夜空】第101期|吴顺辉:黄山,“黄帝之山”

黄山日报
2024-08-28

新安夜空



让艺术点缀梦想 用文学唤醒人生


黄山,“黄帝之山”

吴 顺 辉

    黄山,中华名胜,世界瑰宝;地球奇观,人间仙境。它孕诞于亘古的震旦纪,冠震寰宇,名夺古今。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远古时觅游黄山修炼羽化得道升天。唐玄宗崇奉黄帝栖真于此而敕名黄山。黄帝,唐明皇,黄山,此三者在漫长悠久的岁月烟雨中不断交融、发酵、传闻,共同演绎了这座“黄帝之山”的不朽传奇。


美丽的传说

——黄帝觅寻黄山修道升天

    黄帝,又称轩辕黄帝,相传诞生于公元前2717年,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列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衍孕文明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出版社,七年级第一册,2006年版)这样记载黄帝:发明指南车,建造宫室,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毛泽东主席曾评价其“聪明睿智、光被遐迩”。因而,黄帝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具有无以言喻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

     相传黄帝是在黄山修炼得道、羽化升仙的。宋本《黄山图经》载:“黄山旧名黟山,当宣、歙二郡界,在歙之西北,高一千一百七十丈。东南属歙县,西南属休宁县,各一百二十里,即轩辕黄帝栖真之地。”

 

     那么,黄帝为什么要觅寻到黄山进行修炼得道羽化升天呢?

  原来,黄帝统一华夏后,经过精心治理,举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开始向往仙道以求长生不老。《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接万灵明廷”。他崇尚上古之人“皆度百岁”, 而感叹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他屡向当时名医岐伯问教养生延寿之道,并表示“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以其“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篇·上古天真论》)。黄帝这种渴望修炼得道、长生不老的思想,为其寻觅“仙境”黄山修炼羽化埋下了神秘的注脚。

    黄山是“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和第四纪冰川孕化嬗变,造就了其“奇峰叠翠、云涌雾漫”,“空青所凝,遥望成黛”而又“肌理细腻,苍润鲜华”的自然仙境,“诸峰有如削成,烟岚无际,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府窦、瀑泉,则无峰不有。”“奇踨异状,不可模写,信灵仙之窟宅也。”(见于《太平御览·地部》、1988年版《黄山志》)。这为寻求“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而进行修炼“栖真”的黄帝提供了最佳的场所。浮丘公对黄帝说:“臣尝遍历名山,惟黟山为神仙都会,山高林茂,可资炭炼药,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周书异记·神仙传》记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受胎息于容成子,吐纳而谷神不死。获灵丹而浮丘翁,遂思超溟渤,游蓬莱。乃告浮丘翁曰:“愿抠衣躬侍修炼。”浮丘翁曰:“择贤而师,学必精奥;栖隐胜地,业则易成。炼金为丹,必假于山水,山秀水正,其药乃灵。东南黟山,据得其中,云凝碧汉,气冠群山,神仙止焉。地无荤辛,境绝腥腐,古本灵药,三冬不凋,名花异果,四季皆有。山高木茂,可为炭以成药,迸泉直泻,状如飞布。下有灵泉,香美清温,冬夏无变,若能斋心洁己,沐浴其中,饮之灌肠,万病皆愈矣。”于是,黄帝遂命驾,与容成子、浮丘翁同游此山,勤心炼丹。

   黄帝在黄山炼丹整整炼了8个甲子,炼成仙丹,服用49粒,在温泉沐浴净化,尔后饮甘露琼浆,披霞衣,戴宝冠,穿珠履,乘上天廷来迎的青龙飘然升天(见于1988年版《黄山志》)。由此可联想,晋葛洪所撰《抱朴子·内外篇·极言》所载“黄帝葬于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口在焉”,正是因了黄帝在黄山修道升天而无留真身的结果。从此,黄山有了“三天子都”(黄帝、浮丘翁、容成公)之说。《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有说云:此“南海”是相对于北方而言的“云海”,指云海之中有“三天子都”。这可资认为是美丽的“黄帝之山”传说的发轫之始。

因黄帝栖真而名

——“黄山”之名横空出世

 “黄山”的山名,在盛唐之际开始使用。据史载,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颁诏敕改“黟山”为“黄山”。自此,“黄山”之名横空出世,“黄帝之山”的雅号也随之广为流传。

  唐玄宗之所以敕名“黟山”为“黄山”,是因于黄帝在此炼丹得道升天的缘故,寓有“黄帝之山”之意。为什么唐玄宗敕改“黟山”名曰“黄山”,而不改为“黑山”抑或“红山”、“紫山”呢?更何况古之“黟”同“黝”为“黑色”!这其中必然有丰富的故事的。

    黄山地名大致经历了“三天子都”、“黟山”和“黄山”三个名称。自古以来,人们对黄山命名由来一直存有“黄帝说”、“道教说”之争。无论哪种学说都与黄帝、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关,唐玄宗颁诏敕改“黟山”为“黄山”的史实,在史籍志书上是有相关记载的。中国最权威的辞书《辞海》载:“黄山,在安徽省黟县西北,接太平县界,原名北黟山,唐天宝间曰黄山,又称黄岳。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尝合丹于此,故名。”(《辞海》下册第3351页,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1月第一版,据1936年版缩印)。《黄山图经》载:“黄山旧名黟山,即轩辕黄帝栖真之地。唐天宝六年敕改为黄山。”宋人罗愿纂、赵不悔修《新安志上·卷三·歙县·山阜》载:“黄山旧名黟山,在县西北百二十八里,髙千一百八十仞,东南则歙,西南为休宁,西北则蔽于宁国府之太平县。而世复相传以为黄帝尝命驾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合丹于此。唐天宝六年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并据郦道元注《水经》云:“黟县本以黟山得名,未闻前世谓之黄山也,至天宝中好道家之说,故以黄帝为尝游于此,因名之耳”。而《黄山古今诗词选》注释中直接载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六月十七日,唐玄宗敕名黄山。”(《黄山古今诗词选》,周吾选注,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据此判断,黄山是唐玄宗在天宝六年因黄帝在此炼丹得道而命名的。可见,唐玄宗因“黄帝栖真”而命名“黄山”,多有史据。

   黄帝是古华夏民族的共祖,历代封建帝王对黄帝都十分尊崇。唐玄宗自然也不例外。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唐玄宗颁诏编修《大唐开元礼》颁行全国,明确规定:“季夏日祀黄帝于南郊,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旧唐书》也载“天宝十载四月二十九日,移黄帝坛于子城内坤地,将亲祠祭”。并诏谨按《黄帝九宫经》及萧吉《五行大义》分封诸神,黄帝为“三宫,其神轩辕,其星天冲,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同时,玄宗在诗作中也赞誉黄帝,诗云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 (《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唐玄宗对黄帝的尊崇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致使佛教声势骤减,赖于统治政权的需要,唐玄宗反父辈推行佛教之举而崇尚道教,大力支持道教发展,使得道教成为别开生面的禅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家藏一册,梅年贡举加试《老子》策。《旧唐书》载:“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己丑,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其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等,每年准明经例举送。”并“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四月,诏崇文习《道德经》。”而黄帝是道教的祖师,被尊为“道祖轩辕黄帝开元治世天尊”。老庄道家学说一直信奉推崇黄帝,《庄子》称赞黄帝“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列子》中专门有《黄帝篇》。这对于大力推行道教的唐玄宗来说,对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必是悉熟于胸的。

    执朝后期,“玄宗好神仙”(《唐明皇十七事》唐李德裕撰,宣统三年夏月,叶氏观古堂刻本)、崇信方术,《旧唐书》礼仪四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炼醮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其通过广布道士知晓黄帝在“黟山”炼丹得道羽化升天的故事,是件很自然并轻松的事情。这为唐玄宗敕改黄山埋下了伏笔。《安徽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文载:“黄山由于道教传说黄帝、容成子‘羽化’于此,得到唐玄宗的关注,下诏‘黟山’易名‘黄山’”(见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周怀宇),由此可知,唐玄宗是因关注黄帝在黄山得道升天而敕改黄山之名的。

    

    “黟山”自古风光神秀,到了唐代名声更盛,唐太宗李世明开创“贞观之治”后即诏令天下“交岳之处,建立寺刹”。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1),河南洛阳志满和尚自北而来,在“黟山”白龙潭旁建立了汤院,开始了唐人在此兴寺传教的历程。此后,许多朝官大夫、贤达名流、文人墨客都纷纷游历“黟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为加强辖治管理,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一说鄱阳)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归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又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而“黟山”作为地理名胜归属歙州。行政辖域的调整区划,是极其严肃而重要的朝政要事,作为一代英主,唐玄宗是不可能不亲自过问朝政的。再加之先朝分封的吴王越国公汪华和当朝为官的才人吴少微等都是歙人,把这些事件串并起来分析,这对谙悉朝野大事和历史人文的唐玄宗来说,是不可能不知晓歙州人文地理,不可能不知晓风景名胜“黟山”的。

  正是以上缘由,唐天宝六年,唐玄宗特颁诏敕改“黟山”为“黄山”,赐之以皇统正名,以使“天下名胜尽归圣朝”。此后不久,目轮和尚就慕名前来,在黄山轩辕峰下建造“轩辕古刹”,对唐玄宗诏敕“黄山”之名作了积极的回应。“黄帝之山”由此传行天下。


“黄帝之山”自古流传

——史籍遗存彰显黄帝之缘

 在现今黄山市境域特别是黄山及其脚下周边地带,留存有大量的有关黄帝的历史文化和遗存遗迹,许多文献典籍也记载了黄帝在黄山炼丹得道之说。这些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典籍、诗文、古迹遗存以及传统民俗,充分彰显了黄山与黄帝的渊源,补证了“黄山”为“黄帝之山”的这一历史人文现象的存在。

  辞书典籍记载“黄帝之山”。清《四库全书》载:“黄山在徽州府西北百三十里,旧名黟山,唐改今名。世传黄帝与容成子、浮邱公炼药於此,故有浮邱、容成诸峰。”[《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黄海》·六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汉语大词典》载:“黄山,著名游览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跨歙、黟、休宁等县。古名黟山,唐改今名。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尝合丹于此,故名。”(《汉语大词典》下册第7527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缩印本。)《汉典》引证注释云:“山名。著名游览胜地。跨歙、黟、休宁等县。古名黟山,唐改今名。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尝合丹于此,故名。”这些最权威的辞书字典记载显示,黄山之名是来源于黄帝在此炼丹的。《明一统志·卷十五·宁国府》载:“黄山,太平县南三十里,昔黄帝与浮丘仙人炼丹于此。”《明一统志·卷十六》载:“黄山旧名黟山。唐天宝末改今名。世传黄帝尝与容成子浮丘公合丹于此。”嘉庆《太平县志》卷二载:“黄山唐天宝以前曰黟山。《神仙传》云,轩辕因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于此,故又名黄山。”近代许世英《黄山建设之意义》文载:“黄山古名黟山。唐天宝六年,因《周书异记》轩辕黄帝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于此,得道上升之说,敕易今名。”诸如此类古书典籍记载证明,黄帝来黄山炼丹升天、黄山因黄帝而名是明确无误的。可见“黄帝之山”雅誉自古流传可谓不虚。

    古代诗文彰显“黄帝之山”。在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关黄帝在黄山得道羽化升天的描述记载。这就从文学的角度论证了黄山乃“黄帝之山”的雅说并非空穴来风。从唐诗看,李白在其游历黄山所写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和《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诗中,分别有“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因巢翠玉树,忽见浮丘公”等诗句。释岛云在《望黄山诸峰》和《白龙潭》诗中,分别有“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和“轩皇曾向此,金鼎炼丹还”等诗句。从宋诗看,范成大《浮丘亭》诗云:“黟山郁律神仙宅,三十六峰雷雨隔。碧城栏槛偃双旌,笑挹浮丘为坐客。”“云中仙驭参差是,肯为使君乘兴来?”“我亦从公负丹鼎,来斸砂床汲汤井。”蒋时中《黄山观》诗云:“黄鹤山中黄鹤观,黄鹤仙人此修炼。功成羽化归丹丘,环佩珊珊度遥汉。昔闻有鸟名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仙人一去不复返,长松落雪秋霏霏。”鲁宗道《登黄山》诗云:“三十六峰凝翠霭,数千余仞锁岚烟。轩皇去后无消息,白鹿青牛何处眠。”凌唐佐《黄山汤泉》诗云:“浮丘与轩帝,仙迹可追寻”。从明诗看,明代地理制图学家罗洪先游察黄山,题汤院壁诗云:“何年何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欲起轩辕问九鼎,道衣重侍玉虚君。”从清诗看,清帝乾隆在他御题的“黄山三十六峰”诗中,不仅写了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升天,还分别写了浮丘公、容成子。《轩辕峰》云:“峰顶芝光紫,峰腰松影碧。是处岂崆峒,驻有轩辕迹”。《朱砂峰》云:“轩辕昔慕道,敝屣衮冕华。至今第四峰,犹闻涌丹砂。”《青鸾峰》云:“轩轩振羽翰,凝望何时翥。疑驾帝车来,到此不飞去。”《掷钵峰》云:“仙僧掷钵去,钵留不能举”。《炼丹峰》云:“仙人炼丹处,孤峰天与齐。丹成久仙去,空自余刀圭。”《容成峰》云:“我已识容成,容成不识我。以此例学仙,不及劫余火。”《老人峰》云:“何来醉仙人,卓立九秋清。似盻浮丘子,排空驾鹤征。”以上各朝代的诗文,均说明了黄帝与黄山的不解之缘。

    遗存遗迹辅证“黄帝之山”。黄山方圆八百里,至今存在许多有关黄帝在此修炼得道的遗址、遗迹、遗存。这些打上历史传统文化烙印的“符号”,客观实在地反证着黄帝之于黄山的存在。山峰峡谷方面,有轩辕峰、浮丘峰、容成峰、炼丹台、天都峰、黄帝源等地名,都与黄帝及浮丘、容成子炼丹的故事有关。遗址遗迹方面,有轩辕古刹、轩辕行宫、炼丹潭、丹井、鼎湖、黄帝坐处、黄帝采芝处(紫芝源)、采药源、晒药坪(如大战岭、跑马岗、天马坞)等。天台古庵址是黄帝卧像之地,鼎湖传为黄帝铸鼎炼丹之所及乘龙升天之地,石仙室传为黄帝游息之所。轩辕古刹即为轩辕宫,也称黄帝宫,后来被改为祥符寺,遗址位于黄山脚下,石刻碑记记载轩辕古刹建于晋代,其后遭毁。马川河畔的上古祭祀崇庙遗址还发现有商周时期的“黄帝天位”的石雕头像。此外,仙源、甘棠一带还有祭祀轩辕黄帝的“轩辕车会”。相传轩辕黄帝来到江南的楚蛮之地——黄山一带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造车技术和农事经验,当地人为了铭记轩辕的功德,即以古朴的“车公”庙会来纪念他,至今“轩辕车会”仍在流行。此类等等,生动地反映了黄帝文化对当地极为深远的影响。

    如今,现代的人们已远离黄帝时代数千年、离唐玄宗敕名“黄山”千余年了,而黄帝留在这里的故事、传说一直没间断过。相反地,黄帝、黄山因与唐玄宗的“神奇际会”,仍将会在历史和岁月的烟云里,继续延续着“黄帝之山”这一美丽的传说…… 



摄影图片:(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宣传部提供)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徐悦悦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

(微信同步)

·新安夜空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要求:原创首发!要有正能量!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值班编辑:程红妹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徐海生

 终审:李学军


往 期 推 荐

【新安夜空】第80期|王云:惊艳“黟西北”

【新安夜空】第81期|苏米:碎片

【新安夜空】第82期|杨春燕:上海面孔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 副刊生涯琐忆

【新安夜空】第84期|王力: 远去的呼唤

【新安夜空】第85期|焦水奇:做一棵雪松

【新安夜空】第86期|黄良顺:天上玉屏

【新安夜空】第87期|李欢: 格桑花

【新安夜空】第88期|舒铭华:雪落徽州

【新安夜空】第89期|洪振秋:徽州小吃

【新安夜空】第91期|汪远定:一杯黄山茶的春天

【新安夜空】第92期|汪华华:通往春天的徽路

【新安夜空】第93期|谢清如:长安春晓

【新安夜空】第94期|盛祥贵:塔川爱情故事

【新安夜空】第95期|黄良顺:黄山:云海和宝光

【新安夜空】第96期|洪波:徽风入梦春似海

【新安夜空】第97期|张 严:我美黄山美 我在平安在

【新安夜空】第98期|一度:黄山,望一眼就是世界

【新安夜空】第99期|胡靖:目连戏,为你而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