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黄山:把最美丽乡村书写在大地上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黄山结合实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五微”行动为抓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个个美丽乡村如同一粒粒种子,在黄山大地次第萌发、盛放,形成乡村振兴“满天星”,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向乡村振兴“发展美”的转型蝶变。
聚力保护优先
厚植美丽乡村底色
7月13日晚7时—14日凌晨2时,今年最大“超级月亮”现身夜空。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全程直播的14处最佳观测点之一的黟县宏村,一轮明月与马头墙相得益彰、如梦似幻,让千万“云”赏月的网友体验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穿越感。 黄山是徽文化发祥地,拥有“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二。其中,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优秀乡村文明的世界级名村。
近年来,黄山结合乡村振兴强化法治抓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办法”“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新安江流域全面推广生态美超市”“加强田园风光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意见”以及“河湖长制”“林长制”等法规,以珍爱之心,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着力推进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以传统村落为“微改造”重点,既抓好单体古建筑周边环境整治,也抓好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整体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在守住乡愁、守住筋骨肉的同时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环境,让老庭院惊艳蜕变、老房子画栋雕梁、老作坊焕发青春、老砖墙伸出新枝,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靓起来。目前,全市已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200余个,抢救性保护濒危古建筑50余处。 仲夏夜里,月色四合,山回水转,乡野低吟,世外桃源般的静谧恬淡扑面而来。作为徽文化发祥地,黄山除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还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黄山结合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乡村振兴重要位置,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率先全国推广全域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加快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创新打造全域覆盖的“生态美超市”345家;创新建立覆盖所有乡镇的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带动农业节本率超40%;通过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垃圾100%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村建筑垃圾年利用率超79%,畜禽粪污年综合利用率超98%。近期,黄山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要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最美丽乡村、最美风景线”,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赋能全域旅游,谱写新时代呵护乡愁、振兴乡村的田园牧歌。
聚力产业兴旺
把人气转化为财气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仲夏时节,新安江碧波荡漾,两岸生机勃勃。依江而建的歙县九砂村,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倒映江面,与江畔的杨柳、芦苇交相辉映,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婀娜。
“新安江太美了,连空气都是甜的,九砂村是沿线必打卡的地方,停下来住一晚真的太舒服了。”芜湖游客周义乘舟而下,路遇九砂村就被迷住了,“听村民说,九砂秋天比现在还要好看好玩,等到了收获季节我还要再来一趟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好山水,九砂人有作为、敢作为,借势全域旅游发展,依托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建设,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打造“九砂晒秋”品牌,推出农渔文化风景群,把昔日小渔村变成新安江百里大画廊不可替代的一抹亮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是个好地方,游客只会多不会少。”村民姚玉爱瞅准村里发展前景,把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开门迎客。
黄山乡村是个大宝库,集文化积淀、绝美山水、开放基因、便利交通、淳朴民风于一身。像九砂一样,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流量密码”,掌握了“流量密码”就能找到变现方法。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两强一增”为引领,紧紧扭住产业发展不动摇,全面实施“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百镇千村万户富民工程,以市场逻辑发掘优势、解锁“流量密码”,发展乡村旅游、深化三产融合,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创意农业、创意旅游、创意景区与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接二连三、加快构建特色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人气转化为财气,让更多好景好货卖出好价。如今,在黄山,“田园徽州”“黟品五黑”区域公用品牌名气愈响;徽菜餐饮收入、食材销售收入正向双百亿迈进;乡村旅游已覆盖70%以上的村庄,发展民宿2500余家,近十万农民吃上“旅游饭”,年接待游客4420万人次、收入320余亿元。
聚力生态宜居
把乡村田园变成新IP
从云端鸟瞰位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沟村村,黄山醉翁峰、五老峰、玉屏峰、五指手等诸峰环抱合围,源于黄山腹地始信峰下的河川蜿蜒而下、穿村而过,勾勒出秀美山村的迷人风姿。 “仅仅是一些小改动,村容村貌就焕然一新,大家现在住得更舒服,在村子里散步就跟逛景区一样。”夜幕初上,才退休的李阿姨走出家门,与广场舞队的老姐妹们一道,在村广场开心地舞动起来。“一边健身一边养生,越动越舒心。”
沟村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的千年古村落,更是皖南地区有名的长寿村。近年来,沟村以打造长寿村品牌为抓手,围绕“清清爽爽”做“减”法,利用当地的竹篱笆、卵石、古砖等材质,规整了菜地围墙和绿化带栅栏,把“金边银角地”变成靓丽风景线;围绕“留住乡愁”做“加”法,修缮“百岁坊”古牌坊,新建以百岁门、百岁亭、百岁长廊、百岁井、水车等为主要元素的“百岁广场”,恢复沟村老街的石板路,修复古水井,重现沟村老街“古色古韵”。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沟村的改变,是黄山以更高标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聚力生活富裕
让土地生金农民致富
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祁门县芳村村,种粮大户赵亮就是生动的例子。
骄阳似火。一大早,赵亮就驾驶着“新宠”——久保田大型拖拉机往撂荒地去。5月以来,他天天早出晚归,忙着荒地复耕复种。“这么好的田荒了可惜了,种上粮食不仅能端稳饭碗,咱还能鼓起腰包。” 赵亮是芳村女婿,也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跟着媳妇回到芳村后,过去开收割机的他看到村里的荒田惋惜不已,便决定流转下来种植“一稻一油”。“去年我一共流转了420亩水田种植水稻,年产粮食40余万斤,赚了不少。” 像赵亮这样的能人,村里还有不少。近两年来,芳村村抢抓农村休闲旅游契机,着力打造休闲农业,通过土地、水田流转招租等形式,吸引外地能人和本村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激活了芳村的“一池春水”,蹚出了属于芳村的特色发展之路。原本的撂荒田、山坞田重新种上了庄稼,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当地村民也被带动起来。如今村民不仅有租金收,还能继续在地里“刨食”挣钱。数据显示,去年,芳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不少贫困户脱了贫以后还致了富;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位居全县前列。
这样的例子,在黄山大地还有很多。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我市在牢牢守住底线、支持农民创新创业的同时,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绝佳优势,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创新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改革,大力推进“绿色赋能”“服务赋能”“数字赋能”,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发展特色种养、开发乡村旅游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乡村资源向资金、资产、资本有效转化,让土地生“金”、农民致富,以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目前,全市已成立599家乡村运营公司,实施200余个产业项目,打造各类特色基地5.5万亩,推动3842幢农房焕发新生,乡村资源年交易额超7亿元。2021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2.52亿元,3个区县的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进入全省十强。
聚力乡村治理
让乡村更民主和美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 徽州乡村发轫了徽州文化、徽商精神。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我市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发掘徽州文化时代价值,把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传统美德、乡贤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结合起来,引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走乡村善治之路,推广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基层权力运行,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深化农村社会治理,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无独有偶。黟县西递镇深入挖掘徽州文化,将“作退一步想”理念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作退一步想”工作室,通过“听、理、劝、借、退、和”工作法,引导群众在矛盾纠纷调解中搁置争议、主动让步、达成和解。目前我市全面推广西递做法,已建成1000余个“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有效化解矛盾1.26万件。 村民是村庄的主人,村庄怎么建、乡村建设怎么干,村民说了算。近年来,广大农民为村庄规划、征地拆迁、项目推进等献计献策5000余条,参与邻里守望、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移风易俗等文明志愿活动12万余人次,在他们当中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8人、中国好人90人;推动形成69个乡村自治品牌,实现98%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基层。“这些年,黄山的村庄越来越美,邻里之间也更加和乐融融,大事小事都能就地解决、不用出村呢。”村民姚正华竖起了大拇指。 跃马扬鞭启新程,乡村沃野谱华章。如今,放眼黄山广袤乡村,处处跃动着活力和生机,一幅幅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新安山居图”正徐徐展开,一个个溢光流彩的乡村正怀着最美丽的梦想拔节向上地生长在充满无限光明的黄山大地。
记者:刘晨
图片为本报资料图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胡晓苗 二审:徐海生 终审:肖平
推荐阅读督查通报!黄山市获省政府点名激励9次
小径花园的哲学味道
黄山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 倡议书
18人!黄山区公开招引急需专业人才
一江清水向东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安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