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满天星” (18)】逐梦星空!7位第一书记打擂比武
本栏目由
中共黄山市委组织部
黄山日报社
黄山人才发展集团
联合主办
mang
盲
he
盒
shu
书
ji
记
创意推动新发展
萝卜、豆角、西红柿……这是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涛涛比武时用的“道具”——蔬菜盲盒。
“驻村工作开始前啊,我最大的感受就‘本领恐慌’,不论是乡村治理、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发展,每一个都是重大课题。”走上擂台,周涛涛袒露心迹。怎么办?周涛涛通过和村“两委”一班人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分析研判,决定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履带作用,通过“三个链接”带动村集体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链接乡里乡亲,人心聚才能干大事。丰梧村积极探索建立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分配机制,想方设法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提高村民的待遇。通过设立奖学金、开放公益性岗位、发放补贴、开展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等等,让村民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链接“新黄山人”,乡村振兴关键看人。通过颁发荣誉村民证、组织座谈会、想法设法解决新黄山人入村后的困难等一系列措施。周涛涛和他的团队为丰梧村吸引了一大批外来人才,获得了更多乡村振兴的外部支持,像耶鲁大学硕士、获得鲁班奖的建筑师、新锐画家……这些新黄山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链接强村公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2015年丰梧村就成立了公司,主要发展旅游业。但是在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乡村文旅发展的共性难题,即村集体对基础设施维护和环境整治的投入太大,效益与投入不符,成为一种负担。面对难题,周涛涛创造性地提出村企共建,围绕村里的在村企业,给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争取项目支持,通过将基础设施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来获得企业支持,这样既实现了企业自身的文旅延伸,又促进了村集体的产业收入,实现了多方的收益。除此之外,丰梧村还积极开展创新项目的培育,联合拜年山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推广的“萝卜计划”,创新开发的蔬菜盲盒大大推动了村庄产业的发展。
zhu
竹
sun
笋
shu
书
ji
记
小笋拉动大增长
大保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胡昇给大家带来了“一竿竹”的故事。
黄山区新华乡大保村家家户户以竹为生,村内竹笋种植面积3500亩,年产鲜笋175万斤,每年4月是大保村的竹笋丰收月。驻村后,胡昇发现大保村的竹笋虽有特色,但是竹笋规模不大、企业分散、难成品牌,产业链销售渠道窄,遭遇发展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大保村以党建联盟聚力、握指成拳、抱团发展。联合多村共同建立竹笋产业联盟,集资建设竹笋产业的基础设施,加价兜底收购脱贫户雷笋,建立竹笋统一收购销售标准;以人才下乡借力,巧用电商人才到村指导培养本村竹笋运营电商人,迈开线上销售第一步,注重人才创新发展,鼓励小科技小发明;以三产融合发力,闯出新路,创新发展。借助好平台、大平台、名平台,主动出击。通过黄山智慧旅游官方平台、学习通相关平台宣传竹笋品牌,与田园徽州洽谈线下合作,邀请抖音快手微信直播带货,和叮咚买菜、拼多多、天猫等平台开展合作……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大保村解决了竹笋发展难题,打响了竹笋品牌,提高了村集体产业收入。
lian
莲
ou
藕
shu
书
ji
记
五借妙计促发展
十里荷塘,花开正盛,映日的荷花如同被朱红渲染一般。2021年6月,东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潘必强看到的是一幅荷塘美景。然而,这只是一个表象,和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之后,潘必强发现莲花好看,却存在莲藕销售难、藕塘管理成本高等现实难题。
与镇村干部商议后,驻村工作队决定以“五借”突围。第一,借力营销,设计东山村特色宣传标语和logo,开展“藕”遇东山开园活动,邀请佳丽、媒体摄影人和企业参加,组织东山莲藕走进安徽名优农产品及交易会。第二,借船出海,与田园徽州签订合作,拓宽莲藕销售市场,让东山莲藕成功入驻线下。第三,借水推舟,将藕塘种植、管理、开挖等环节由村里发包、村民竞标、劳务包干,解决村集体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第四,借势利导,让“产业”变“产品”推动莲藕精深加工,东山藕粉成功上市。第五,借花兴旅,规划建设东山村青莲文化体验中心,深入开展“五微行动”打造“藕遇东山”乡村旅游“微景区”。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东山村在发展莲藕产业的同时还积极探索烟叶、泉水米、小香薯猕猴桃等七大产业基地,产业聚集逐步形成,通过订单农业,2021年度销售收入达到60万元,带动180户农户增收30万元,脱贫户人均增收2.1万元。如今,“花开半夏,藕遇东山”已为东山村的形象宣传语,也成了潘必强驻村的标志符号。
hong
红
cha
茶
shu
书
ji
记
打造祁红新IP
“祁门红茶在哪儿诞生,谁创制的?”一上来,祁门县平里镇贵溪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吴越远以一道“问题”开始,给人们带来了一杯红茶的故事。
祁门因红茶而世界有名,作为祁红诞生地的贵溪村该如何把祁红产业做大做强?这是吴越远书记驻村工作后的课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仔细商议后,吴越远和他的团队形成共识,将工作队员定位为“三员”,即:工作的指导员,产业发展的参谋员,双招双引的服务员。围绕茶产业发展,探索出“四个一”的工作模式。
一间教室,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原则改造祁红宣传教室,打造成贵溪的会客室,吸引更多人了解贵溪了解祁红;一位老师,请来非遗传承人毕绍纯,在村里开展培训,讲解茶叶历史,教授村民祁红制作传统技艺;一位创业青年代表,以本村“梅南红”自主品牌创业青年为代表,支持助力乡村创业;一批项目,借力选派干部资源“双招双引”,推动本村茶叶产业快速发展。
擂台上,吴越远用“四个一”将祁红故事娓娓道来,透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人看到了贵溪村借助市场思维、社会力量有效探索乡村发展的新举措。
gu
古
cun
村
shu
书
ji
记
力促古村焕新颜
“只知西溪南,不知南溪南?”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徐少波到村工作不久,就发现了南溪南村虽然有资源、有交通和区位优势,但却存在知名度小、环境脏乱差等主要问题。
经过调研和入户考察,徐少波和他的工作队决定以省级美丽乡村打造为契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洁。环境要整治首先就要从治理污水开始。南溪南村联合市场、环保部门,开展污水处理项目,以一户一池、一周一清的标准,要求各豆腐坊每周不少一次清理各家污水池。其次,全力实施“五微行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微景观、提升关键节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豆腐是南溪南村的产业支柱,但是目前村内的豆制品产业发展现状是低品质、低价格的批发品。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村里通过党建引领,成立功能型党组织——豆制品小作坊党委,帮助豆腐坊解决规范生产、统一治理、卫生标准等问题提高南溪南的名气。另一方面工作队打造村集体的豆腐模范,通过明厨亮灶,专门生产高端的豆制品,统一包装对外销售,同时,还计划让游客体验古法豆腐制作的传统工艺,充分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和豆腐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推进农文旅融合,更好地推进村内产业经济发展。
通过不懈努力,现在的南溪南早已不复往日脏乱差的旧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之村、幸福之村,千年古村换了新貌。南溪南,正像一颗明珠闪亮在新安江畔。
jiang
讲
tang
堂
shu
书
ji
记
能说会做真把式
休宁县渭桥乡上前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成明驻村前是黄山开放大学的一名教师,从三尺讲台到乡间田头,他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但教育强基的初心不变。擂台上,刘成明围绕“三个时间点”分享了他的驻村故事。
上前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面临着劳动力缺失、产业附加值低等共性问题。在驻村的100天,村里从一条景观道入手,依托村内大道,鼓励沿线村民交替种植油菜和水稻,打造具有规模的农业景观道,这样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用规模性的田园风光吸引旅客游玩,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在驻村第200天,从生态入手,村内购买两台粉碎机,以村级联合社的名义向村民有偿回收秸秆,主动对接相关公司企业,将处理好的秸秆转运至企业,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变废为宝,这样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农作物收获后随意处理造成的污染环境,还为村集体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在驻村的第400天,开设了一所学堂,将村内闲置党员活动室重新改造成老年学堂,请来老师为村内的留守老人开展科技兴农课堂。“不要小看村里的老年人,他们是乡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刘成明说。
上前村用一系列的“组合拳”,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使老百姓更加有知识,更有获得感、认同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村民的笑脸多了,腰包鼓了,村庄的环境美了,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的目标。
pi
枇
pa
杷
shu
书
ji
记
摆脱后进变先进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歙县坑口乡瀹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程笑祎,他讲述了一个瀹潭枇杷的故事。作为“三潭枇杷”原产地之一,瀹潭村历史悠久,风景很美,枇杷也很好吃,可是多年以来却戴上了一顶后进村的帽子。
如何“摘帽”?
首先,塑品牌。通过启动瀹潭村村标公开征集活动,选出村级标识,打造瀹潭枇杷logo。标志有了,包装也不能拖后腿,驻村工作队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给瀹潭枇杷穿上好衣裳,工作队委托专业机构重新设计了具有瀹潭特色的枇杷包装盒,以明黄色为主色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品牌和特色包装都有了,那产业发展资金哪里来?销路怎么打开呢?因此,驻村工作队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依托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申请强村贷为瀹潭村授信40万元,为枇杷产业发展赋能提速,接着通过和线下零售商超合作、获取市直县直乡镇等各单位支持、签订带货协议,成功解决了枇杷产业发展资金少、销路窄的难题。除此之外,瀹潭村还大力发展产业链,创新加工枇杷干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现在,瀹潭不仅脱掉了后进的帽子,戴上了先进的徽章,还让枇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果果”,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记者后记
七位书记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驻村干部为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所做的努力,看到了各村脱贫攻坚的成果,也看到了他们为乡村发展贡献的智慧。
擂台比武虽有名次,但是那些努力耕耘在广阔乡村土地,为乡村振兴洒下汗水的基层工作者不分名次,他们的实干精神和所做成果也不分高低。比赛只是激发他们工作动力的载体,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才是他们获得的真正勋章。
题字:姬臣
策划:向日葵融媒工作室
文字:记者 程向阳 实习生 李梦丽
图片:向日葵
部分由市委组织部提供
视频:杨冰
制作:程瀚星
图文征集: 1172522531@qq.com
联系方式: 18055959822(微信同步)
联 系 我 们
【打造全国最美乡村·乡村振兴“满天星” ⑤】凤霞村:凤栖梧桐起彩霞
【乡村振兴“满天星”⑥】沟村:乡愁似海乃知还
【乡村振兴“满天星” ⑦】和平:一个有爱的地方
【乡村振兴“满天星”⑧】流口村:探索走出“两山”转化路径
【乡村振兴“满天星”⑨】绍濂村:“探花故里”打出“三张牌”
【乡村振兴“满天星” (10)】芦荔:祁门大米第一村
【乡村振兴“满天星” ⑪】竹铺:惊艳转身
【乡村振兴“满天星” (12)】汤家庄:改变,从“唤醒”闲置房开始
【乡村振兴“满天星” (13)】中村:“乘”着高铁向未来
【乡村振兴“满天星” (14)】岭南:山色真开紫翠屏
【乡村振兴“满天星” (15)】乡村振兴:黄山VS上海之长短板
【乡村振兴“满天星” (16)】新溪口 :“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满天星” (17)】溪口:休西大镇,风正帆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