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山日报》”征文⑬】陈平民:黄山日报往事一二
编 者 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年5月,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黄山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这一刻,我们感慨万千,既有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喜庆,也有面向读者用户的感激感恩,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站在新的起点上,决定从即日起开展“我与《黄山日报》”主题故事征文,一起回首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回味那些辛苦快乐的幸福过往,纪念彼此伴跑的风雨征程,抒发共赴未来的豪情壮志。
征文活动至3月底结束。征文以有故事、有细节、生动感人者为佳,也可一事一议,篇幅1500字以内,附资料图片或作者工作生活照若干张。征文优秀作品除黄山日报(新媒体)选登外,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届时将授予获奖证书、奖金或物质奖励。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hsrbzbb@163.com。来稿请注明征文字样。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黄山日报初期往事一二
作者:陈平民
1988年6月至1993年10月,我受命担任黄山日报社总编辑,前后六年。这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很是难忘。期间,黄山日报启用了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报名,报纸在持续稳定办了四年半周六刊(星期天无报)后,增刊改版为周七刊,星期刊改为《黄山日报·天都》,实现了由内向型农村报纸到外向型中等城市报纸的跃迁。
上任伊始两件大事
1988年6月20日,农历戊辰年端阳节后第二天,我去报社报到上班。
当时,面临两件大事,一是市委决定当年7月1日正式启用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报名,报社得精心策划;二是按照德才兼备标准配备好报社中层干部。
我们召开社长总编办公会议认真研究,决定7月1日这期报纸套红印制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报名,头版头条摘要发表邓小平同志1979年7月15日视察黄山时所作的重要指示,在报眼位置刊发一幅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的照片,同时配发《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社论。报社中层干部的配备,拟采取社内招聘办法进行,这在用人制度上试行改革。
6月26日,市委常委会议听取了报社领导班子的汇报,原则同意报社的方案,要求报社人员不要辜负邓小平同志的厚望,把报纸办出新特色新水平。中层干部招聘要“拟出具体办法,报组织部同意后实行”。经过紧张有序的编排印制,正式启用邓小平同志题写报名的这期报纸在中国共产党诞辰6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黄山日报的历史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中层干部试行聘任制,这在当时市直新闻机构乃至全市事业单位尚属首次,市委要求积极稳妥地进行,要有透明度,体现机会均等,贯彻“公开、平等、择优”原则。分管组织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张尚超在我们上报的方案中批示:“选拔任用干部就是要有透明度,要机遇均等。请组织部、人事局给予支持。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送市委。”
为保证招聘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报社领导组成的综合评审领导小组。报社多次召开社长总编办会议研究,制订工作计划。各部(室)竞聘者演讲期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和报社领导,到场听取演讲,并由报社全体人员对竞聘者进行民主测评。在此基础上,综合评审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按照德才标准,确定聘任人员,报市委组织部备案。聘任的六个部室主任,原为正科级1人,由副科提为正科2人,由一般干部提拔为正科的2人,由一般职工选拔为副科(主持工作)的1人,平均年龄39岁,比原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16岁。
倡导编发短新闻
“新闻练短不练长”。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编发短新闻,这既是新闻改革的一项具体要求,也集中反映了广大读者的心声。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真正践行并不容易。为克服报纸“杂志化”的不良倾向,我亲手起草了相关规定,再召开扩大的总编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大家一致认为,从本报的实际出发作出若干规定是必要的。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关于编发短新闻的若干规定》经社长总编办公会议讨论定稿,于1990年元月20日以编辑部的名义印发给各部室试行。
《规定》共十条。其中有这样的内容:部室主任签发的各类地方消息稿件,每篇不超过600字,即使是典型报道,原则上也限于800字以内。通讯稿件,不超过 800字,即使是典型人物、事件通讯,原则也限于1000字以内。
每版如有两篇以上超过字数低限或达到字数高限的,需由分管副总编辑或总编辑签发。副刊稿件原则上不得超过1500字。部室主任签发的言论稿件,最长不超过600字,如突破此限,得由分管副总编辑或总编辑签发。当时四开四版的报纸,每版含量只有4000余字。为倡导编发短新闻,《规定》中作了这样的规定:一版除星期刊外,每天见报稿件原则上应达到10条以上(含照片1—2 张),特殊情况除外;每个专版见报稿件,原则上不少于10 条(不含照片);综合新闻每版见报稿件原则上要达到12条以上(不含照片),特殊情况例外。这些规定,对一张四开四版的报纸来说,应该说是比较严格的。
一次力度较大的改革
1988年元月《徽州报》改《黄山日报》后,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实行的是编采通合一、部室组版的机制,以周六刊、四开四版的架构同读者见面。这种机制操作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业务部室的主观能动性。但它造成了版面分割,总编办公室无法发挥整体协调功能,宏观调控难以实施,报纸整体质量难以提高。身为总编辑,我感到责任重大。为克服旧机制的弊端,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和调整,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切实实现办报职能转换。
1991年中旬,我又起草了《关于报纸改版扩版、内部机构调整、中层干部配备、职工优化组合的改革方案及其配套措施》(讨论稿),先在领导班子成员中传阅,两位副总编对方案发表了书面补充意见。传达学习中央2号文件之后,又作了一次修改。次年5月9日,社长总编会议专题研究并原则同意了方案,决定再作修改后印发中层干部讨论,以调动他们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将方案报请市委批准实施。
市委批准从1993 年元旦起,《黄山日报》改为周七刊,四开四版,同时在版面安排和栏目设置上作了重大调整。增刊改版后的报纸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三版为专刊版,四版为国内时事“九州方圆”和国际时事“国际博览”专版。所增加的周一这期报纸基本上是“农村版”,一版为要闻,以农村工作和农业为主,二版为农村综合新闻,三版为《科普园》和《希望的田野》专刊(交替出刊),四版为农村副刊《文化新村》。原星期刊也改为《黄山日报·天都》。广告主要安排在四版,二、三版适当安排,必要时一版也安排广告。为适应增刊改版需要,理顺关系,本着精简与效能统一,有利于职能转换,办好报纸,搞好报业经营的原则,原10个部室也调整为8个部室,即报社办公室、总编办公室、新闻部、专刊部、星期刊编辑部、夜班编辑部、新闻研究室和经理部。采编人员组合打破部室界限,实行双向选择。部室定编定岗定员后,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对富余人员采取试岗、待岗、转岗、退养等办法进行安置。为此,报社作了不少相应的规定。
推荐阅读扬眉“兔”气!黄山旅游这个春节为何这么红?
明天,盛大开幕!
精品食品!这十家小作坊“卫生又美味”
出门带好雨具!这周黄山市多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