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山日报》”征文⑱】胡宝红:两代人生共华章
编 者 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年5月,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黄山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这一刻,我们感慨万千,既有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喜庆,也有面向读者用户的感激感恩,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站在新的起点上,决定从即日起开展“我与《黄山日报》”主题故事征文,一起回首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回味那些辛苦快乐的幸福过往,纪念彼此伴跑的风雨征程,抒发共赴未来的豪情壮志。
征文活动至3月底结束。征文以有故事、有细节、生动感人者为佳,也可一事一议,篇幅1500字以内,附资料图片或作者工作生活照若干张。征文优秀作品除黄山日报(新媒体)选登外,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届时将授予获奖证书、奖金或物质奖励。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hsrbzbb@163.com。来稿请注明征文字样。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两代人生共华章
胡宝红
从警31年,《黄山日报》与我相伴相行了31年。对我而言,她是导师、是明灯、是阶梯;如今,它又成了女儿人生的摇篮和舞台,两代人与之缘结终生。
1992年,我警校毕业,分配到偏远闭塞的洽舍派出所工作,一呆就是将近五年。那时交通不方便,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派出所,业余时间陪伴我的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外,就是所里订的一份《黄山日报》。无数个夜晚,四野寂寥,我打开电视机一边与“声”作伴,一边阅读《黄山日报》。报纸让我了解了大山以外的世界,感动于世间万物、人间温暖,让我不断汇集知识、碰撞思想。
时光于阅读中流淌,日报如一盏灯,为我驱走了黑夜、温暖了寒冬,孤寂和寒冷不再让我在意。它更似初春的甘露,滋养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看报时遇到好的标题词句,一些好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评论员文章,我经常会摘抄下来,或者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调离派出所时,连同被褥带出山的就只有几大本厚厚的摘抄笔记和剪报。
1998年分局组建了徽州区110,我除了从事内勤工作外,也参与接处警,与战友们一道坚守这条群众的“生命线”。许多经历以及战友们智勇奉献的忘我精神,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于是便试着给《黄山日报》投稿。在编辑老师特别是姚大盛老师的指导下,一方方“豆腐块”见诸报端。那时的我,既有投稿后的忐忑不安,也有收到报纸立即翻看的迫不及待;既有稿件石沉大海的失落,更有被采用后的窃喜,真的像极了初恋的感觉。每有稿件见报,我就拿原稿与之对照,仔细揣摩编辑修改的部分,逐渐掌握了新闻宣传的角度、稿件的结构和写作的技巧。
因在文字宣传方面有了一些收获,2005年我被调到分局指挥中心(办公室)工作,成了一名“警营笔耕人”。孜孜不倦的耕耘,渐渐地让我的豆腐块变成大文章,不断地发表在《黄山日报》。虽然每天“挤墨水、熬脑髓”,但看到发表在报纸上的文字,感觉就像跳跃的音符一样美妙,所有的辛劳、疲惫一扫而光。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时任理论版编辑阮文生老师,他不仅甘为人梯,为我的诸多理论文章剪裁润色,还赠《跟理想主义者喝茶》等散文集供我阅读学习,鼓励我尝试写一些散文,记录生活中的故事。于是,便有了《我的警校生活》《写给母亲的生日》《满盆故事》《宝贝加油》《剑缘》等拙文相继在《散花坞》《人生》版面专栏刊发。日积月累,我自己的稿件也变成了厚厚的剪贴簿,许多文章还被上级公安机关采用、评奖,连续五届被安徽省公安厅聘为“特约研究员”,并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省公安机关忠诚卫士,荣立一等功。
岁月悠悠,情亦悠悠。转眼间我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我的女儿也已长大成人,并幸运地与《黄山日报》“缘定终生”。女儿从小受我影响,耳濡目染,也喜欢读书看报,一度还是《黄山日报》的小通讯员。2019年女儿大学毕业,看到黄山日报社招聘人员,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并如愿成为了一名记者、编辑。节假日只要有空,我就开车陪着女儿四处采风拍摄,每每看到女儿采编的文稿出现在报纸或新媒体平台上,感觉比自己的稿件被刊用更开心。
一路风雨一路歌!承载两代人的青春和梦想,我家与《黄山日报》的情缘注定割舍不断。
作者:胡宝红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胡晓苗 二审:徐海生 终审:吴顺辉
推荐阅读
出“山”闯“海”,抢跑春天里!凌云率队赴上海开展“双招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