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学者畅谈“徽学与新的文化使命”!
本次会议由安徽省徽学学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黄山市社科联、祁门县委县政府承办。来自省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与文旅融合、徽州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互动、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发言,研究探讨徽学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的机遇与担当,为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思广益。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等次 |
1 | 生前身后事:分家书所见清代徽州寡居女性的家庭养老 | 郭睿君 | 一等奖 |
2 | 儒贾之辨:晚明徽商“贾而好儒”现象剖析与再反思——以“儒侠”方景真为中心的考察 | 葛俊超 | 一等奖 |
3 | 明初至清中前期新安江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趋向——以方志中人口和田土数据为中心的考察 | 卢东 | 一等奖 |
4 | 江永《春秋》学论略 | 钟赣钧 | 一等奖 |
5 | 宋兴、明昌与清盛——基于实地调研的徽州祠庙建筑发展演变研究 | 殷浩萱 | 二等奖 |
6 | 置产兴族:明中期以来祁门樟源陈氏家族的资产积累与购置 | 豆文凯 | 二等奖 |
7 | 徽州宗族社交网络中婚姻圈的构建和铺展——基于歙县柘源方氏的考察 | 葛旭 | 二等奖 |
8 | 神会·宗族·村落:近代徽州迎神赛会与乡村经济社会实态——以歙县瞻淇王祖会簿为中心 | 汪奔 | 二等奖 |
9 | 数字化徽州古村落、古建筑对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 张凯伦、付凹平 | 二等奖 |
10 | 晚清同光年间徽州府绩溪县南关许余氏宗族坟产纠纷及其解决——以官颁告示为中心 | 冯宇 | 二等奖 |
11 | 论明代贬官现象研究:以徽州进士为中心的考察 | 周敏 | 二等奖 |
12 | 民国时期徽州金紫胡氏学校训育研究 | 徐和阳 | 二等奖 |
13 | 始祖故事:新安黄氏谱的基本问题 | 孙小昌 | 三等奖 |
14 | 徽州民间归户医籍的发现与特点——以歙县深渡梅林余氏归户文书的考察为中心 | 胡愿、代廷松 | 三等奖 |
15 | 明至清中叶婺北甲椿李氏宗族的婚姻圈 | 钱文浩 | 三等奖 |
16 | 祁门高塘王氏的婚姻圈及其社会交往 | 王怡琳、王璐瑶 | 三等奖 |
17 | 清中期以来徽州小姓宗族的经济活动及宗族活动实态——以祁门县博物馆藏舒家坞吴氏文书为中心 | 宋浩林 | 三等奖 |
18 | 晚清徽州族规家法功能变化之考辩 | 冯宝萱 | 三等奖 |
19 | 家风建设视角下徽州祠堂、族规和祠约的保护与利用 | 刘锋 | 三等奖 |
20 | 明清时期旅汉徽商文人化现象探析 | 张建平 | 三等奖 |
21 | 徽州半苏式钱会研究 | 殷朗 | 三等奖 |
22 | 振兴实业与展示地方:晚清徽州物产会的多元面相 | 金晶 | 三等奖 |
23 | 清代徽州布商在苏州兴盛之原因探析 | 刘坤 | 三等奖 |
24 | 民国祁门红茶产销中的困境与应对 | 何歆、任思博、杨源禾 | 三等奖 |
25 | 宋元以来徽州宗族聚落的形成与变迁——以文堂陈氏为例 | 龙宇晴、丛淇月 | 三等奖 |
26 | 生存、发展、空间:雷湖胡氏与石埭县八九都地域社会 | 张航 | 三等奖 |
27 | 明清徽州民间义学研究——兼谈徽商与“十里之村,不废诵读”的关系 | 杨成亮 | 三等奖 |
28 | 明清歙县桂林洪氏宗族与基层社会治理 | 胡雪 | 三等奖 |
29 | 明清时期徽州休宁县水旱灾害与官民应对 | 祖峰 | 三等奖 |
30 | 清代徽州乡村“孝”的伦理实践——以黟县月塘莫氏为中心 | 刘红 | 三等奖 |
31 | 咸同兵燹前后徽州民间社会生活变迁探析——以《陶甓公牍》为中心的考察 | 王迅 | 三等奖 |
32 | 1926-1927年的徽州兵灾与自救活动 | 许俊文 | 三等奖 |
33 | 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徽州文化与县域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绩溪县为例 | 高艳、丁德君 | 三等奖 |
34 | 明中后期歙县乡宦休闲生活考察 | 蔡圆寒 | 三等奖 |
35 | 唐光启三年“胡氏告身”辨伪及其宗族史价值——兼论家谱所辑诏令文书的史料运用 | 江一方 | 三等奖 |
36 | 明代徽州商书中的“商业科技”研究:以《士商类要》为例 | 孙东旭 | 三等奖 |
37 | 《黄山志定本》征引文献考述 | 胡文彬、杨莹莹 | 三等奖 |
38 | 民国《歙县志》及其特点 | 张瑞鼎 | 三等奖 |
39 | 徽州契约文书所见女性花押形态演变及其特点 | 王希雅 | 三等奖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20余家中央和省级媒体聚焦黄山
《皖南古村落型景区“席地而坐”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发布
衢黄南饶创新省际合作 打造长三角向内陆拓展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