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大名仕 | 以真治史 以诚立身:专访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

2016-05-04 西大红帆网 西大红帆网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天长、远山沧海。”

数十载如白驹过隙,有人一生都囿于逼仄牢笼,目之所及皆是蚁群井底蛙;有人在浩瀚宇宙间找到生命的出口,踏及人迹罕至的荒境,心底的景致是山川湖海绿洲森林。热望不息,行者无疆。

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不仅是中东史领域的探索者,也是自己人生的无畏行者。


     黄民兴,1958 年 4 月生于湖南嘉禾。现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主任,《中东研究》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兼任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西北片区负责人、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和《西亚非洲》两杂志编委、民盟陕西省第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兼高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陕西教育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兼职教授。



初见·惊喜


在约定的时间内,我们到达了黄教授的办公室。不同于想象中——灰色的水泥地,略有油漆脱落的黄色木门,简单的木头桌椅书柜和一台电脑,这就是办公室的全部。如若不是因门扉上的标识语,我们定不敢相信这就是所长的办公室。黄教授一身装束简朴,深褐色棉毛上衣,黑色长布裤,草绿色的鞋,外加黑色边框眼镜,他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拿出一叠材料递给我们,说道,“你们发给我的采访提纲,我都已经整理好了。”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事务繁忙的黄教授会为一次小访谈而专门打印材料,30个问题,整整4页纸,每个都回答得诚恳而认真,我们一时竟感动到不知如何表达,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木讷重复:“谢谢老师,实在太麻烦您了。”

采访就这样在感动惊喜与慌乱无措中开始了。





访谈·钦佩


本硕博都是在西大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黄民兴教授是一个真正的“西大人”,见证了学校三四十年来的变化。黄教授眼中的西大,“历史悠久,具有深厚传统”。相信这也是上一辈西大人共有的记忆。

黄教授当年是以插队的陕西省大荔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到西北大学的,谈及对西大的最初印象,黄教授说,“西大历史系老师特别棒,尤其是张岂之、彭树智等教授。”如今,他们都是西大引以为傲的杰出人物。正是存在着上一辈如此优秀的西大人,西大的精神内涵才能延续至今。

西大中东研究所在全国中东史领域中以不俗实力位列前茅。中东史研究在国内并不像中国古代史或其他世界史学科一样属于“热门”领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语言的障碍。众所周知,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而研究中东史离不开阿拉伯语。其次,中东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变迁及环境,保留至今的史料并不似其他地区那样丰富。一直以来,中东史这块领地,进入者甚少,驻留者更寥寥无几。

近年来,作为国际热点的中东历史和国际关系,吸引了许多年轻学子进入相关专业,但其中掌握中东语言的并不多。“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所以很少有人到过这里。”作为中东史领域的专家,黄民兴教授以其惊人的毅力熟练的掌握了英语,并学习了基础法语和阿拉伯语。

在谈及为什么选择中东史时,黄教授说到,研究欧美、苏东等地区和国家的学者众多,已有现成的理论,想要出新的成果难度可想而知,而亚非拉地区尚无现成理论,加之西大中东研究所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而近年来开始从南亚史转向中东史的彭树智教授是其导师,在这些因素的促成下,黄教授自然也就进入到了中东史的研究中去了。

有些风景,只能被少数人发现。因为大多数人都嫌寻找太麻烦了。自选择抱残守缺的那一刻起,便决定了往后视野所能及的范围,不论是有意为之或是无心插柳,都成不了荫。“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行者无疆亦无畏,所见自然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在此次访谈过程中,黄民兴教授谈到的一点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并且在日后回想起仍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与勉励。“文革过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去书店买英汉辞典,门口排了很长很长的队。那种场景,在今天是很难见到的了。”黄教授这样向我们描述那个年代的学习氛围。经这番描述,我们可窥见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学习是怎样一种宝贵的机会。刚经历过动荡黑暗与不安,人人都渴望在知识海洋里找到一叶安稳的扁舟。“当时我买的那本辞典,由于一直翻个不停,最后词典的边都被我磨得黑亮黑亮的了。”黄教授生动的一句话,足以令我们汗颜。难道真的只有艰难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吗?难道越是黑暗的地方光明越耀眼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我们还向黄教授咨询了一些治学心得方面的问题,期望黄教授给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一些建议。“既来之则安之,在任何环境下都要能够适应,做好自己的本职。无论以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与否,学好一门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技能,至少视野可以得到开阔。”黄教授的一番话,希望能为一些处于迷茫中的人送去一些启发。




     

     再忆·感动


    对黄教授的此次采访更多的是像在听一位经历丰富的人娓娓道来,关乎那个生在我们之前的时代的变迁,关乎在崎岖道路上对奇美瑰怪之观的追寻,关乎对热望与赤子之心的坚持,关乎行者无疆因而风景独美的启示。

访谈结束,我们问黄教授能否和我们合照一张。临近六旬的黄教授拉了拉衣角,想来是让衣服看起来平整一些,不知为何转而又问我们,“需要我换衣服吗?”满脸皆是孩童般真诚纯粹的神情。就那么一个瞬间便足以令人恍然,站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颇有建树的长江学者、中东研究所所长,而只是一个在等待拍照的天真孩童。你能从那毫无杂念的面容上看到时间的温情,那是经过百般淬炼方能拥有的气质。

   这一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也充斥着无数种可能性,但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一个无限的人生。



                                        

  部分采访问题摘录:


Q1:.历史经验来看,中东乱局到底该怎样解决?

A:难度很大。分国内和地区两个方面。从国内看,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一方面应当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制定合理化政策的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清廉的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应当实现民族、教派平等,切实提高居民的就业率和生活水平。在政治上,允许各党派平等竞争,逐步实现各民族、教派的参政,建立一种合理、平等、包容的政治文化,打击极端组织的活动。从地区看,什叶派国家与逊尼派国家应当相互宽容,尊重对方的合理利益,合作解决热点问题,共同发展经济。国际社会应当帮助中东国家实现政治重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合作,缓和矛盾,联合反恐。


  Q2:在近现代社会的西方社会一直流行一种说法,即一个大国的崛起离不开中东,而同时中东也是埋葬大国的坟墓,请问能基于这种说法正确与否,谈谈您的想法吗?

   A: 有一定道理。中东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大国崛起离不开中东,英国、法国、美国,乃至德国、日本在二战前也是如此,中东的石油对二战后的美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国难以控制中东,老牌殖民大国英国、法国离开了,美国则在80年代以后成为伊斯兰组织的主要敌人,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高涨,阿富汗成为美国的第二个“越南”。


    Q3:中东史在国内研究并不多见,关于这个学科您觉得魅力在哪里?或者说给中东史做做推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或者报考?

 A:中东史研究属于区域史研究的范围,其魄力在于中东的独特历史地位。中东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世界最早的城市、语言、国家和文明均出现于中东,而古代中东文明的高潮是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事实上,西方文明的早期表现如古希腊、古罗马都受到中东的重大影响,基督教也起源于中东的犹太教,西方文化的许多著作都是从中东开始叙述的。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起源于“两希”,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加上伊斯兰教,中东成为世界三大一神教的发源地。

伊斯兰教是今天中东文明的主要形式,历史上出现过阿拉伯帝国、波斯萨法维王朝、奥斯曼帝国等辉煌一时的大帝国。二战后,中东石油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先后爆发过四次中东战争。因此,中东的历史丰富多彩,同时又动荡不安,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因此,许多学生都对中东历史富有兴趣。


   Q4:您能否借助自己研究历史的经验,给学历史的同学传授一点点经验?或者说点什么?

A:要学好世界史,必须在三个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多看书,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历史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军事、外交、科技,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当然应当围绕个人兴趣有所集中。

第二,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包括中国史。世界不同地区的历史有某种类似性,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对一个地区如中东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学好外语。

第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在最后

当我们把写成的稿件发给黄教授审阅时,他竟放下手头工作,认真阅读修改,细微到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仔细程度令我们汗颜,不禁羞愧,更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敬意。

严谨,踏实,一丝不苟,如此的治学、做人态度也是黄教授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吧。

向大师致敬。



西北大学红帆网媒体中心

内容提供:NERV 29组


图文:徐梅 马小涵

特别鸣谢:黄民兴老师

                   闫伟老师

编辑:马小涵

责编:邹海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