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解码魔都|“大上海”计划始末
上海开埠后,迅速发展,摆脱了以往的“小苏州”,成了“大上海”。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负责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区进行市政管理。南京国民政府急于掌控上海,于是筹备兴建新上海,即——“大上海”计划。
孙中山在1922年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提出: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用与要求”,进而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设想是很宏伟的。
当时上海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是中国贸易、金融、工业和交通的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商埠与国际贸易港,但这都指的是租界,但当时的南市和闸北,就显现出鲜明的反差。远眺上海租界以外地区,到处是成片的田地、农舍与河流。南市和北市,好比是富豪与叫花子。于是,当局把目光投射到黄浦江下游浦西吴淞和江湾之间的大片未经开发的土地,只要吴淞开港有望,这里就能够成为一个新的繁华市中心。建设新上海的计划就在吴淞和江湾之间酝酿和发酵了。
“大上海计划”包括“市中心区域计划”,将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区;“港口铁路计划”,在吴淞建设新港,使其成为振兴贸易发展的港口,成为实现大上海计划的重要引擎,分别设立铁路货运总站和客运总站,并加建一条从北站抵达江湾和吴淞的铁道线;“全市道路系统计划”,设想很是宏伟。根据拟定中的“大上海计划”,将江湾一带约7000亩的土地划为市中心区域,兴建一系列市政建筑,形成形状为一个“中”字形的行政区,其中的道路系统计划围绕这个“中”字为发散形的格局,其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四个方向开辟四条主干道,分别为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理念。在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的十字交口处再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构成五角场格局,这项格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大上海计划”中上海市政府全部鸟瞰图
“大上海计划”实施前后共7年,1932年淞沪抗战时,曾受到破坏,以后继续施工。先后完成了部分项目有:
(1)市政府大楼:共4层,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楼前有可容10万人集会的广场。北面建中山纪念堂,前竖孙中山铜像,为美术家江小鹣雕塑。1931年6月,市政府新厦正式开工,次年1月市政府房屋已竣工十分之七、八,因“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工程被迫停顿。同年6月决定续建市政府房屋,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10月初竣工,1933年10月10日举行落成典礼,市长吴铁城对10万余中外来宾和民众发表演讲,并有飞机9架飞临上空祝贺。
(2)社会、工务、公用等各局办公楼,6500平方米。
(3)建成了上海市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占地300亩。由田径运动场、游泳池、体育馆3大建筑组成。体育场可容纳观众60000人,游泳池和体育馆可容纳观众各5000人。1935年10月交付使用,当月举行了第六届全运会。
(4)建成了市立博物馆:为高24米的两层建筑,建筑面积6860平方米。1936年2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当时首次展出的中国建筑展览会,参观人数超4万,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会。
(5)市立图书馆:为高25米的两层建筑,建筑面积6940平方米。1936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拥有藏书50万册,其中珍本4000余册,由蔡元培、王云五、张元济、李公朴等8人组成董事会。
▲曾经的旧上海特别市政府——绿瓦大楼,
1990年代修葺后摄影
可惜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还未完成,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火,阻止了“大上海计划”的进一步实施,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大上海”计划被迫中止,抗战胜利后也没能重新恢复和延续执行。
——节选自《上海小史》
文/图 仲富兰
《上海小史》
仲富兰 著
88.00元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0年12月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sbph_shsdsj
新浪微博/小红书: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