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大屠杀前夕的长江江面上曾发生过一次小规模的“珍珠港事件”。1937年12月12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际,搭载侨民撤离的美国军舰“帕内”号被日军飞机击沉,造成三人死亡,多人受伤。该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日、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了美国的东方政策,也埋下了珍珠港事件的导火索。在本书中,军事史学者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以全方位调研的视角和方法、高超的多线叙事技巧,展现了“帕内”号事件的各个方面。同时,他也描述了日军的残酷行动与中国人民的善意帮助。下文为《“帕内”号疑云: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珍珠港事件”》译者、纪录片导演汪伟的译后记,讲述了他向国内读者介绍这一不为人知但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心路历程。2013年的一天,江阴的老朋友唐汉章指着长江对我说:“知道吗?这段长江靠近南京,有一艘美国军舰在长江里躺着呢。”岂止我不知道,现在的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现在的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意大利人是否知道,恐怕也难说。1937年,中国积贫积弱,人民灾难深重。在日本,始终有一种势力,为了日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绞尽脑汁”,意图拓展生存空间。但是这种“战略图谋”,不幸的是以侵略扩张为手段,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中国。“帕内”号,这艘美国小炮舰,却承载着厚重的大历史。日军对“帕内”号的轰炸,对中美日之间的国际关系、二战东方战场的历史走向和最终结局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此事件后,美国从民间到官方,开始知晓中国抗战的惨烈和艰难,激发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和理解,进而不断增加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危险警觉起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加强战备,特别是海军的建设;而当时的谴责及随后的制裁和禁运,最终导致日本在战略压力下发动对珍珠港的偷袭⸺而珍珠港事件的影响与意义,不言而喻。感谢作者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先生为写作本书所做的工作。他以全方位调研的视角和方法,向我们展示了“帕内”号事件的各个方面。从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1937年的中国、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才能更多地关照中国的现实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未来发展走向。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此外,作为一本军事历史研究著作,本书的写作特点也很有意思,一起历史事件能让人读得饶有兴致。就像一面墙,有两个侧面。《“帕内”号疑云: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珍珠港事件”》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明亮的一面;而另一侧黑暗中的一面,我们看不清。关于这起事件,中国没有多少记载。据安徽和县文史专家王耀恕说,因为当时的战火已经从南京烧到和县,救援“帕内”号过程中有好多位当地村民死亡或失踪。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着那位牵着一匹瘸腿老马的农民,抬着担架的中国军人和村民,那些在天寒地冻的黑暗中拉着六条平底船走了十个小时的农民,和县、含山县的两位县长,那些中国士兵、医务人员、发报员……在美国海军和美意英侨民被救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中国人,永远都是我们无法看清的人,也永远是没有任何记录、注定被历史忘却的人。现在,让我们隐约地看到他们,即使是背影或虚幻的影子。本书涉及历史、军事、外交、报纸新闻等表述,我尽可能采用中国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说明;由于本书是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先生对历史的个人表述,我尽可能维持原书作者的写作和语言风格,保留了一些英文原名以方便大家查阅相关背景,读者也可以从本书观察美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变化。在我筹备电影制作、全方面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助理鲍嘉璐克服重重困难帮我找到了这本书,让我获得了很多背景资料。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我作更多的介绍。与其一遍遍重复讲述,不如把原作翻译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总比我转述要好得多,毕竟,每一位读者有自己的思考。由此,我开始了翻译工作。因为中间种种事务,甚至是一些无法想象的变故,这项工作时断时续,直到现在终于完成。在翻译和出版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帮助与支持:国际关系学院的李家兴、白效洪及其夫人孙恩菊、谢岚、董华、祝勇、钱立伟;北京电影学院的钟大丰、刘一兵、张献民、梅峰、金铁木、李二仕、谢征宇、陆川、周洪波、司维东、细野岩、万传法、余立军,还有刘秀蓉、奚儒伟、韩建新、于霞飞、孔沂澜、逢文清、王小龙、吴海鹰、宇佐美典子,以及章亚娟、钱萍萍、俞波、闻丽君、王春林、张健、郑辉、李文贵、汪萍、高志超。汪米拉在假期中帮助我润色了译文的部分章节,李云展也帮助我做了校对工作。在地名旧址的考证过程中,得到了徐锦江、陈尚君等学者的指导。还有很多人,请原谅我没能一一列出。我亏欠大家太多,请接受我深深的谢意。我曾经一度想放弃,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事情。可是我无法面对自己,也无法面对所有关心我的人。无论如何,你们对我的宽容、理解和支持,我心怀感激,此生已值。点击图片购买《“帕内”号疑云: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珍珠港事件”》[美]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