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表演融入生活:一个人,一套体系,以及一本试图“超越”它的奇书
20世纪90年代,英国剧作家、演员贝拉·莫琳用文字写下亲身经历的当代演员训练评定,记录她学习一个实实在在技巧的过程,这就是《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
2022年,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李梦泽翻译的中文版《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近日,李梦泽和“好戏”创始人魏嘉毅做客陆家嘴读书会,借中文版《超越斯坦尼拉夫斯基》出版的机会,讲述了演员在舞台上的生活以及解读演员的多种表演困惑。
以下内容整理自活动速记
魏嘉毅:说到演员这个职业或者表演这个工作,我相信在座各位都不陌生。哪怕原来觉得有些神秘,前两年一些竞演类综艺也为我们揭开了表演行业的面纱。表演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便开始了对表演的探索。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莎士比亚、莫里哀,再到18、19世纪的艺术风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前人的经验上,总结出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虽然他已经逝世近百年了,但是斯坦尼体系在表演领域仍有着深远影响力,迄今为止,斯坦尼体系仍是中国表演院校的必修课。
▲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组建的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
表演的概念其实很宽泛。在没有形成体系之前,演员对自己的职业可能也没有清晰的概念。表演体系实际上解决了演员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比如说我需要扮演一个父亲,但我还没有结婚,我该如何去演好父亲?在斯坦尼之前,相当多的演员会想象自己是一位父亲,或者观察生活中父亲的样子。
李梦泽:这种代入想象法会使演员很难出戏,精神上变得魔怔。而且这种表演方法也会使人物非常虚假,因为演员表现的往往是自己认为的真实,而不是角色的真实。
魏嘉毅:我们对父亲、小孩、老板等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往往有刻板印象,比如说演父亲,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说话凶一点,这种表演方式是肤浅的,符号化的。符号化的表演是要不得的,但在许多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奇怪的表演。现代表演艺术其实是一个舶来品,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学的都是二手知识,或者相对比较陈旧的一些方法和知识。我们刚也提到斯坦尼体系是我们戏剧学院的必修课,既然这本书叫《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李老师你觉得“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话版《万尼亚舅舅》
李梦泽:我想先举一个例子,我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2013年的时候,我们排了契诃夫的一部戏《万尼亚舅舅》。为了更好地感受正宗的斯坦尼表演方式,我们还专门请了俄罗斯的导演。因为我们大部分演员都是通过斯坦尼体系训练出来的,通常我们排戏时会花一个月时间研读剧本,一起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台词,再根据确定好的表演方式排练。没想到俄罗斯导演只让我们读了三天剧本,就开始进行排练。他要求我们读完剧本之后不要记台词,直接开始即兴表演。练习了大概一个月,我们的演员全都崩溃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导演,今天排练的要求和昨天完全不一样。这完全颠覆了我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所以我当时非常困惑,脑子里充满了疑问。那一年排练完《万尼亚舅舅》后,我去了英国国家剧院,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剧院的自营书店中发现了《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本书,看完后才知道俄罗斯导演那种“折磨人”的排练方式其实是斯坦尼晚期的理念。
魏嘉毅:我们国内的演员基本都是听导演号令,导演说这里需要转身,那里情绪需要爆发,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征询导演的意见。所以传统排法会花一半时间研读剧本,分析人物的性格、心理、写人物小传,分析完成后才下地排演。但这两年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却发现,国外演员会用更现代的方式,也就是超越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方式去进行排演。
李梦泽:从表现形式上看,我们会发现国外很多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真切,当他们在表现情绪时,全身都沉浸在情绪之中。而国内一些演员在表现情绪时总觉得隔着一层,没有那么真切。因为我们研读剧本分析出来的东西还是理性的表达,在表演时仍受到理性的牵扯。如果在排练时就是即兴表演,让演员用本能的感性去感受角色,那演员的表演更多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这种表演会更有冲击力。
魏嘉毅:本能是一件非常好理解的事,比如当我们把手伸向火炉时,会不自觉地将手收回来,因为这不是逻辑判断,而是神经判断。但如果舞台上有这样的剧情,我觉得这里手应该会被烫到,所以把手收回来,这样的表演是经过理性分析的,就显得假了。感性表演是下意识的,与肌肉、神经相关,不完全依照逻辑。表演艺术其实和其他艺术门类都不一样,无论是画家,还是摄影艺术家或者音乐艺术家都需要依靠工具,但演员什么工具都没有,只有自己的身体。
李梦泽:真正的演员在把自己身体当做工具使用时,需要非常多调整和训练,他们需要把理性的反应全都扔掉,将神经性、肌肉式反应调动起来,这样在表演时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情感共鸣。所谓超越斯坦尼拉夫斯基就是通过即兴表演打碎演员的理性认知,激发演员潜意识中的情感。先不把人物设定在理性逻辑的框架下,而是直接和搭档进行交流,再将真实交流的元素汲取出来,在舞台上进行呈现,这样演员才能在潜意识中寻找到符合这个角色本能的表达。
▲《喜剧之王》剧照
魏嘉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不是表演教科书,而是排练日记。斯坦尼本身就是剧院的导演,在工作中他不断总结优化自己的理论,甚至去世之前他还在写书,但可惜没有写完就去世,所以说他的理论体系其实并不完整,我们表演学院学习的基本上还是斯坦尼早期的理论,所以在训练方式上有偏差。
李梦泽:刚才我提到的俄罗斯导演,他用的这套方法就是斯坦尼后期提出的行动分析法。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身体的感知是非常迟钝的,同样一个动作,我们做出来就不如舞蹈演员那样活灵活现,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身体没有良好的认知。尤其是上班族,每天在电脑面前坐着,身体已经固定在几个动作中了。当我们运用自己的身体时,会不自觉地把日常生活中的体态带入到表演中。如果想要更好地用身体进行表达,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体态,认识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只有对自己身体有了充分认知,才能更好地去运用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些演员,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他演谁都是他自己,就是因为他固定在自己生活的体态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用自己的体态去表演,最后呈现出来的角色也只能是他自己。
比起现实的日常生活,舞台上很容易出现虚假交流,因为演员拿到剧本后,就已经将所有的故事看完了,知道了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结局。所以在交流时就会出现各说各的情况。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开始说自己的台词。在生活中,如果男生追求女生会说,我喜欢你,能不能和我在一起,然后女生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但虚假交流就是,男生说我喜欢你,能不能和我在一起,话还没有说完,女生就说不行,因为女演员已经知道对方后面的台词了。
魏嘉毅:交流就像传球,只有接住对方扔过来的球之后我们才知道球的重量、球的材质。交流的过程也是这样,A发出信息后,B需要先接收信息,再处理信息,最后给出反馈,只不过我们生活中不会想那么细,就像我们走路时不会考虑先迈左腿还是右腿。作为演员,也需要将表演变成下意识的反应,不能边演边在脑海中分析动作。实际上交流才是演员的主体训练任务,身体训练也好,语言训练也好,说到底都是为舞台上的交流服务的。观众看的实际上也是演员之间的交流。
李梦泽:我们说表演是一门艺术,实际上表演是跟生活最直接相关的艺术,因为它是直接脱胎于生活的。斯坦尼认为,我们应该将真实的生活搬上舞台,舞台上演员真实的情感流露才更能感染观众,这样舞台上的生活才不会显得虚假,所以表演与生活其实是相通的。哪怕不是从事表演工作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对生活的新认知、新启发。
《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
[英]贝拉·莫琳 Bella Merlin 著
李梦泽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延伸阅读
王晓鹰|《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文版推荐序众名家力荐的《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底讲了啥,演员出身的作者这样说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sbph_shsdsj
新浪微博/小红书: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