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名家力荐的《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底讲了啥,演员出身的作者这样说
上海书店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一书引起了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先衡、著名导演王晓鹰、著名演员胡歌、于和伟、周野芒等鼎力推荐。
该书译者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李梦泽,该书作者为英国剧作家贝拉·莫琳。本次推送为书中《序幕》,讲述了作者一段不同寻常的演员训练经历,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缘由。
●说到表演,我们实在不该在内、外、体验、表现上争论不休。书中提到的“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不正是演员创造角色的最终追求嘛?!
——著名表演艺术家 张先衡
●通过这本书能够对表演有一个沉淀和感悟,让人更好地认识到什么才是动人的表演。
——著名演员 于和伟
●学习表演是悟空的过程,感谢这本书的出版,它让我明白:身着袈裟的,不一定是僧侣。
——著名演员 胡 歌
在1993年的9月,有十位英语国家的演员参加了一个在莫斯科国立电影艺术学院(或称作 VGIK)举办的、为期十个月的演员训练项目,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在此之前,我已经和英国很多不同的剧院以及团体合作过,这些工作经历十分有意思,而且还让我受益良多。可是一直以来我感觉似乎在短暂的剧团排练或者偶尔的电视拍摄工作中,我的创作总有一片未填补的空隙。当然我在英国所受的训练要求很高。在伯明翰大学的戏剧与剧场艺术系度过了很有收获的三年本科后,我又在戏剧学校上了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不过那一年实在乏善可陈。我记得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后,我的导师坐在我的对面,对我说:“当你离开这里之后你就会发现工作非常难找。你身材矮小,也不打眼,相貌平平,非常普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渐渐拥有了做这份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厚脸皮。不过我那时候是有些失望的,毕竟我扮演的许多角色都未得到评价。但是尽管我的导师警告过我在毕业后的一个月内,我还是得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本书作者贝拉·莫琳
大部分演员都曾受过不同程度的羞辱,而且经常是在公开场合,并且伴随着对我们整个行业深深的误解。而我们在此情形下,只能默默提醒自己:表演是一种艺术。它当然是,不然这门行业早就消亡了。而且无论对任何一位演员而言都有责任谨记这是门艺术,并不断为其奋斗并赋予它价值。为此我们就必须不断训练自己。或为其命名一个专有称谓:终生学习。而这本书就是有关于这样的训练的,关于心身一体(Psycho-physical)的训练。
虽然这个术语听起来似乎非常艰深,但其实不然。心身一体训练,是身体与心理,外在表达与内在感知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训练。大脑激发情感,情感促使身体行动和表达;或者身体唤起想象,想象激发情感;又或者情感冲击大脑,推动身体行动。所有这些元素身体、意识和情感都是心身一体机制的一部分,他塑造了演员的心理和肢体,而心理和肢体乃是一体两面。心理技巧(Psycho-technique)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造的术语,经由迈克尔·契诃夫发展,它完全整合了心理和肢体,而我在莫斯科所接受的这套训练就是俄国演员训练的基础。而那里也是我花钱如流水的地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后的岁月中,他全身心投入到解开心身一体表演的奥秘之中,并且寻找到了真正的完整的心理技巧。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一阶段的工作并未被人遗忘。事实上在《聚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 In Focus)这本书中,莎蓉·卡尼克,这位美国作家的十分详尽的研究中,检验了其最后阶段的工作。她特别专注于身体行动理论(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一个在当代西方表演理论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术语)以及由此发展出的行动分析法(Active Analysis)。身体行动理论和行动分析法从绝大部分排练方法来看,二者极为相似:绝不是长时间的坐排和剧本分析或者将出现一个想象出来的视像,而是通过体会的方法来接近角色。换句话说,就是起身去做出一个即兴表演的过程。然而,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绝大的不同。身体行动理论所考虑的是,在一场戏中找到一个个人的行动的逻辑线或者说是一个“基调”,而行动分析法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合身体和意识,以及最最重要的“精神”(我在后面的第一幕中会详细讨论)。“那精神到底是什么?”,你可能会问,但是如果回头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工作中寻找答案或许帮助不大,因为苏维埃的审查一定要确保他所涉及的晦涩不明的内容,只能被保留最小一部分,而与“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动这一概念被归纳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得以保留:因为行动是肢体的,可见的,可证的,科学的。因此身体行动理论被政治家和从业人员热烈追捧。所以自然而然的,这一被美国接受的排练方法在英国也不可能无所耳闻;更有甚者,是它出现在了高中戏剧教育的教学大纲之中。
不过,“行动分析法”这个词汇相对我们而言就不常听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第一批向他学习行动分析法的学生毕业之前就过世了,而且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基本无法持续亲自主持所有工作。这份未竟事业意味着“行动分析体系”如卡尼克解释的从事实变成了传说(尽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追求真实,但对于自己就是体系的真实却未必会苟同)。当然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传说”在他死后立刻就被其继承者他的助手,他的门徒以及学生发扬光大,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理解推进体系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不管在莫斯科的戏剧学校,排练室抑或实验性质的戏剧工作室,这份探索始终让其保持勃勃的生命力。这种“传说”的特性就在于它是基于实践的,而不是依靠干巴巴的理论,而且卡尼克提出,它不同于其他已公开的资料的是,它容纳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多“综合性的想法”。可是就像卡尼克提出的那样,我们对待这个传说的问题就在于“英语对它的描述依旧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那么要反对这个俄国的传说就根本无从谈起”。
我在莫斯科体验到的,是一个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亲身操练的完整的表演体系。带领我们的那几位从业者将他们的学科内容结合成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方法,凭借这套方法,演员的情感、想象、身体和精神或者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超意识”可以在没有明显意识到的情况下就被激发起来。这是真正的行动分析法,剧本、角色和演员在同一时间融为一体。现在,我有机会将我的经历反哺回英语世界并继续发展这套如是我闻的知识。在莫斯科,我就是一本完全打开的书,渴望着完全不同的方法。但学习的同时,我也会追问,挑战我所学的内容,毕竟我会拿我在英国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其做对比与比较。在莫斯科训练时,我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晚期工作一无所知,并且我甚至未曾听说过“身体行动理论”。我只是单纯地发现俄国的导师在排练中只是简单地用脑力做一下剧本分析;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即兴表演中逐步发现的。只有当我回到英国,通过大量研究,我才发现我在俄国所学习的就是“行动分析法”。不过这份无知反倒让我在训练的时候不会让我非要特地去适应某个特定的体系或者知识架构之中:毋必,毋固,毋我。我不会因为前人已有的结论而歪曲我的所思所得;我仅仅是完成了导师的建议,写了大量的笔记,然后在最后的阶段去分析、记录和标注所学内容。
就像我所说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没有一个最为明确的解释,甚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己都没有,他的理论在他去世时都还是一个尚在探索中的状态。要理解体系就要基于当代从业者自己的知识。因为社会一直在发展进步,戏剧也是如此,所以任何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人们新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这套知识的多变性才是正常的,因为它必须阻止自己被送进博物馆。本书中所描述的表演训练过程,都是建立在我所跟从的三位演员导师的工作之上,他们是:佛拉基米尔·安南耶夫(舞台动作导师)、卡佳·卡莫茨卡娅(演员训练导师)和阿尔伯特·费罗佐夫(表演总指导)。各学科间与“个人工作”“集体工作”以及“角色塑造”这三大类相呼应,这三大类构成了演员持续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所有导师都在莫斯科接受了演员训练,而且稍后会被揭晓的是他们的工作方法都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极大的影响。但从很多方面来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只是一个开始:迈克尔·契诃夫和格洛托夫斯基的工作也为这套方法注入了许多核心内容,并且产生了许多其他影响。结合三位导师安南耶夫、卡莫茨卡娅和费罗佐夫的工作成果实在是非常及时,并且让人喜出望外。他们独特的理论和个性都融入到了演员的训练方法中,并且这套方法囊括了行动、情感和体验。尽管这本书只不过是一个个人的记录,不过通过这特殊的理论,我热切相信这其中许多元素可以被大多数演员所应用,无论是用在拍摄牙膏广告还是用于参演《哈姆雷特》。
在开头部分,我会探讨身体行动理论和行动分析的核心内容,试着去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出这些理论的。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一份亲身经历的当代演员训练的评定。我回到英国之后立刻在一个剧院的保留剧目演出季中应用了这份训练,并且写了一份简略的工作小结。如果我在这份小结中强调了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的次数差不多,这并不代表这套工作方法无所裨益,恰恰相反,这反证了我先前所说的,这一套绝非终极真理。
从我回来之后,我在不同领域运用了我在俄国所学的方法,我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测试我的工作方法,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些工作当中包括表演、导演,为英国,或者国外的成熟演员和学习表演的学生(都是本科生和参加艺考的学生)做工作坊。总之,我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成功,我总是不断挑战自己,质疑自己,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失败得一塌糊涂。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这套方法,我自己总结了一些练习和想法,可以在剧本写作,即兴表演,面试或者工作坊中有所应用。而这套方法的核心是我所理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行动分析法。而且请注意:这仅仅是我的理解,而我的理解又是建立在其他导师他们自己的理解之上。阿尔伯特·费罗佐夫受训于米哈伊尔·克德罗夫,他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临终前的助理导演。所以,如果你喜欢这本书,那请注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到我这里可是已经经历三次演变了!
▲英文版封面
体系变成了传奇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套不可更改的准则。要是从后现代观点解读它,那就是: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客观事实,经历才是唯一的老师。而这经历正是我努力想让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去触及的。我原本可以仅仅只是提供一本简单的手册,但是,就如同迈克尔·契诃夫在他的《致演员》这本书的前言中所点出的,他要求读者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练习的参与者,从而使读者能理解这些练习的效力。通过一个相当主观的描述,我希望能带你们共同领略一份旅程。不过我的“声音”未必会传达给每个人,我仅仅是不想就只是给出一份手册而已。我特别想分享这份经历,从而在我的引领下感知心身一体训练的困难和益处,你或许能在《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收获良多,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读完本书。这本书中记录了我个人努力学习一个陌生但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技巧的过程。这份崇高的或者说谦卑的想法就是向演员全面揭示我们这份艺术的本质。
《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
[英]贝拉·莫琳Bella Merlin 著
李梦泽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延伸阅读
王晓鹰|《超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文版推荐序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sbph_shsdsj
新浪微博/小红书: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