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汝伦|考研热背后:我们今天为何要读研究生?

张汝伦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10-10


近些年来,选择读研究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一种选择,每年研究生考试人数的增长率已经远远超过高考人数的增长率。这种考研热,绝不意味着重视学问成了一种社会潮流。对于这股考研热潮,我们有必要向其泼些冷水,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现象,认真思考我们为何要读研究生,借由追问和质疑,让研究生教育回归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本文选自新版《哲学与人生:张汝伦演讲录》。



读研究生似乎是近些年的一个时髦。现在有许多人读研究生是出于生计或其他非学问的考虑;我的讲演不是对这些人,而是对那些为了追求学问而读研究生的人讲的。人为什么要追求学问?那就要先问:什么是学问?我认为学问不仅仅是知识,它还包括思想、价值和见识,一句话,它包括人类精神文明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古人云: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追求学问也是这样。追求学问不仅仅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也是在追求人生的觉悟,所以古人才会将学问放在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学问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追求学问就是试图掌握这份宝贵的遗产。学问之宝贵,不仅仅像古董那样在于古老和珍稀,而在于能给世世代代的人提供不竭的智慧。


读书重在“明理”


▲考研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研究生?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通过读研来追求学问?刚才我讲的“学问”概念似乎已经做了回答;其实还很不够。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一个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问,首先不是因为要找个饭碗或谋生,因为事实上没学问的人可以在谋生上非常成功,谋生不一定需要学问。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问,是因为他有惑,有种种的惑。也就是孔子讲的“困而学之”的那个“困”。人是一个充满困惑又不甘困惑的动物,他总是试图要摆脱困惑。古诗云:“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为何人明明知道人生不满百,却偏要长怀千岁忧?“千岁忧”,“忧”什么?显然不仅仅是一己的生死祸福,而是超越自身利害关系的人类之忧。不但忧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忧家国天下的兴衰,忧人类文明的前途。文明将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向何在?这些都是读书人要忧的。以前读书人之所以被人尊重和尊敬,就是因为他们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他能忧,他关心自己和子孙万代的前途。
今天,一定会有许多同学说,我没有那么多“宏大的”想法,我只想多读点书,多掌握些知识。这样的想法当然不错,但却不免有糊涂的成分。读书也好,掌握知识也好,不是全然中性的事。我们总是以一定的态度来读书和求学问的。为读书而读书,为知识而知识,听上去似乎很纯洁,很高尚,其实难免糊涂。因为那样的话你就会不知道一些非常需要的基本区别,这就是读什么书?求什么知识?你如果是在无目的地读书和求知识,那结果一定不太妙。最起码你在求学路上不会太坚定,一有别的诱惑就会掉头他去。
古人总是把读书与明理联系在一起。明什么“理”?明真理。读书若只是为读书,而不是为求真理,那么读书未见得是一件好事。我这里说的真理,不是与善和美相区分的真理。我始终认为,真、善、美实际上是无法分开的。区分真、善、美是现代性思维的产物,未必有道理,因时间关系,我们在此暂且不论。古人读书欲明之“理”,乃是这样意义上的真理。而现代人却往往将这样的真理与所谓知识分开,这样,知识常常成了人类作恶的工具。奥姆真理教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是一个例子。而今天流行的那些为读书而读书、为求学问而求学问的想法,是与没有这样的真理概念密切相关的。由于没有这样的真理概念,我们的同学求学可能缺乏真正的动力和热情,不能忘我地投入。在古人看来,求学就是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求学求道乃生命之事,非关稻粱之谋。
无论是我们的古人还是西洋古人,都认为个人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与那个大宇宙归根结底是一体的,人这个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之间对应一致。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精心设计的等级秩序,它与人体各部分的有机结合相对应,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投影。虽然从物理学的时间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一生在无垠的宇宙时间中只不过沧海一粟,但人类文明却正是由无数这样在物理时间意义上微不足道的有限生命来薪火相传的。如果你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也接了一棒,也跑了几步,那么,你也就可以“与天地参”。当我们接触到所谓学问,即人类文明的成果时,等于是前人将那个接力棒交到了你手里,你可以接棒继续跑下去,也可以扔了这棒或乱跑一气。不想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等于是扔了文明的接力棒。而歪曲和糟蹋人类文明的人,则是接了棒乱跑一气。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为了自己解惑而读书求学问,没有能力也没有野心要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可是,当你想要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来为自己解惑时,这已经超出你自身了,你已经将自己置身于人类文明的语境中,你的取舍选择代表了你对文明的态度。事实上,文明的命运正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轴心时代的世界文明和现在消费时代文明的巨大反差,不正是由于人们对文明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吗?只要我们生活在人类文明中,就无法摆脱对它的责任。并非只有文化巨人才对文明有贡献,每个普通人对文明的理解和态度都影响着文明的未来。我始终认为,人类文明是由巨人和普通人共同造就的。所以当我们选择以学术为志业时,我们就为文明的未来承担了责任。



▲熊十力先生



熊十力先生当年在复性书院的开讲词中说,现今学校教育,唯重知识技能,不重器识的培养,但知能所以善其用者,在于人之器识。他对器识的解释是:能受而不匮之谓器,知本而不蔽之谓识。我的理解是,一个有器识的人就是一个能尽量接受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不蔽于自己私欲俗见的人。
当然,今天许多人读研,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学术工作,而是为了给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这也无可厚非。在任何时代,从事学术工作的总是少数人。但这不等于说,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可以不懂文明和不知人文为何物。正相反,因为实际工作会直接影响社会,所以准备将来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更应该利用读研的宝贵时间,努力掌握人类文明的精髓。中国人往往把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叫“草包”。“草包”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没“货”者,不懂人类文明、没有必要的知识之谓也。不能以将来要从事实际工作而只学一些技能和实用性知识,而拒绝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追求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个只懂技术而不知文化修养为何物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人主持实际工作往往是以物为本,而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他不知人文为何物。做实际工作的人要对人文有基本的了解,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文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有想象力,能对自己的工作有创造性的把握和开展。而要做到这些,不认真读书是不成的。
立志从事学术工作就更不用说了。本科教育基本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才是通向学术工作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进德修业,为未来的学术事业打基础。进德,不用多说,主要是敦品励行,求真服善,养成人文素养。修业,则是指求学问道。首先要对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一切有广泛了解,当然最好不要囿于自己的专业,对人文科学的一切领域最好都有所涉猎,这不仅是扩大所谓的知识面,而且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必需的。要知道,我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其实是不分专业的;而现在所谓的专业,直接或间接都与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关,硬生生地划分专业,虽然也有它的道理,但终究是无法让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各专业的大家,大多博洽多闻,很少是只通专业的专家,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在各自领域开风气的大师,就更不用说了。研究生当然离大家和大师尚远,但知识面必须开阔。就像挖地一样,要想挖得深,口子要开得大。拿哲学来说,只有文史哲的书一起读,才能对哲学有真正的理解。除了哲学,对其他人文知识几无所知的人,肯定成不了哲学家。打基础当然也包括基本技能的掌握:外语、古文、工具书的使用,等等。研究生阶段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中包括培养不可动摇的学术兴趣。

(本文摘选自《哲学与生:张汝伦演讲录》全新修订版)



作者 · 简介


张汝伦,1953年生于上海。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德,先后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教授治学跨越中西,在致力于西方哲学的同时,也长期耕耘在现代中国思想领域,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历史与实践》《思考与批判》《现代中国思想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德国哲学十论》《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存在与时间〉释义》等二十余种


目录


前言/001


人生篇

学贵立志,学先立志/003

与年轻人谈心:读书与人生/022

珍爱生命,把握人生/044

我们今天为何读研究生/082

何为经典?/096


教育篇

大学与大师/119

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133

人文教育的意义/169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于漪教育思想管窥/192

讲《论语》 作为核心课程的意义/212

古人论学/248

谈谈“成于乐”/262

古代书院的精神/279


哲学篇

何为哲学:与研一新生谈心/301

哲学的意义与批判精神/334

哲学教育的意义/352

现代中国哲学的自觉/388

艺术中的哲学/420


思想篇

何谓思想/435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477

市场生活与人文精神/49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540






点击图片购买



《哲学与人生:张汝伦演讲录》张汝伦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延伸阅读

当感到困惑时让哲学来帮忙:《哲学与人生:张汝伦演讲录》再版

对“什么是好生活”的追问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译者论《最美的哲学史》
时代所需的哲学与我们所呈现的哲学史:《最美的哲学史》前言
张汝伦|如果要推荐一本哲学入门书,我会毫不犹豫选择这本
张汝伦|哲学是让你做一个明白人
张汝伦|今天,我们如何重新审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sbph_shsdsj 

新浪微博/小红书:上海书店出版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书店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