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盛巽昌解读曾国藩的多重面相
自1851年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天国军队凯歌行进,几乎无往而不胜。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随后派军西征。西征的目的,是为巩固天京安全,并夺取安庆、南昌、庐州(合肥)和武昌等长江中下游重镇。起初,太平军可以说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所经之地,几乎没有阻拦。然而,在湖南新战场上,太平军遇到了从未见过的强大对手,即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水陆师。太平军的劲敌——曾国藩,出场了。由著名历史学家盛巽昌先生撰写、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实说太平天国》,为我们描摹了这位颇受争议的晚晴重臣的多重面相。
在近代中国非常时期,曾国藩是一个非常人物。誉之者说他是理学大师、大儒、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是一代名臣,开百世之太平;毁之者说他是民族败类、刽子手、魔鬼,阻碍历史车轮前进。正如章太炎所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在对付太平天国上,他的确是两者兼之,是拯救孔孟圣道的能臣,也是屠杀万千民众的刽子手。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的两重人格
曾国藩出身湘乡农村的一家书香门第,四岁读书,书读得很好,靠科举进阶,又能依附穆彰阿、倭仁等当朝权臣和理学权威,使他春风得意、机遇迭生。自道光二十年(1840)起,不到十年,曾国藩连升七级,成为正二品侍郎。他在清廷中央六部中,先后出任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和吏部的侍郎,人称“侍郎专家”。由此,他对于政府职能运作和官场升浮都非常熟悉。
鉴于长期与各界人士交往,曾国藩具备善于识人、知人善任之才干。
江忠源放荡,不拘小节,“任侠自喜,不事绳检”。曾国藩和他作了几次闲谈,认为江颇有才干,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塔齐布是绿营游击,曾国藩发现他每次训练士卒必自执旗指挥,虽暴风骤雨亦如同平时,就认为他出类拔萃,大加信用。
湘军名将鲍超、杨载福均出身行伍,而彭玉麟是一个穷秀才,曾国藩在他们穷途潦倒不得志时,就发现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流将才,即加以提拔、选任。
曾国藩确有他的人才鉴定方法,讲实学,多以诚朴为主准。比如他所定的湘军带兵之人,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才堪治民;(二)不怕死;(三)不急功利;(四)耐辛苦。
他还说治民之才,不外是公、明、勤三字。
所以湘军统兵的营官,多数是读儒书的公明勤知识分子和绿营有才干的偏裨,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因此,在曾国藩办湘军征讨太平军时,身边就常聚一群有才之士,为之策谋运筹。在他任两江总督期间,其幕府人才之盛、军中将帅之精,堪称全国第一。据统计后来得以成名的就达182人;其中做到一二品官的,即总督有14人,巡抚有13人,提督、总兵各有20人。
这是一个集聚人才的群体,因而湘军前期在与太平军作战时,虽然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挫败后仍能凝聚不散。
▲曾国藩画像
1852年7月,就在太平天国北上初进湖南时,曾国藩被派为江西正考官出京,中途得悉母丧,告丁忧假回到湘乡老家。
翌年初,咸丰皇帝因武昌失陷,采纳周天爵意见,命湖南、江西江苏等九省在籍官绅、曾任二三品文武官,举办地方团练。团练,有团有练,就是地方民军,以此与正规军呼应、配合,以牵制和歼灭太平军。
曾国藩到了长沙,就提出要设一大团,把周边各县农民,择其壮健而又头脑单纯、缺乏独立思想的,招募来省城编队训练;而且借长沙城防军不足,要把团练重做正规军训练和编制。
曾国藩还成立了所谓“审案局”,一旦拿到造反农民,即使仅有造反嫌疑的,只要看不上眼,也不作审讯,就借巡抚令旗,重则斩首,轻则立毙杖下。他主张,对付任何不服王法的民众,只有用大力诛杀才能干净利落。所谓官府杀人不必拘守常例,乡绅捕人不必一一报官备案,无限制地扩大杀人权限,多遍及无辜。
非杀何以立威?曾国藩就奉行这样的信条,也为其他官衙和团练做出了榜样。
杀人如草不闻声。因而曾国藩被称为“曾剃头”、“曾屠胡子”。意思是说,他杀人利落,如剃头发、剃胡子。
对曾国藩的作为,咸丰皇帝却极为赞赏,说是“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
曾国藩的两重人格,诚朴和残忍兼而有之,王道与霸道交替使用。他的手段高明、认识睿远,这是太平天国诸王所远不能及的。所以后来人称曾国藩的高文化高学历,毕竟要比不第秀才半知识分子洪秀全要高明得多哩。
曾国藩的出现,从此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遇到了克星,一个最强大的对手。
湘军崛起
曾国藩开设的湘军,纯属私人武装。
湘军只听命曾国藩和曾国藩直属的各级军官,他亲自选拔、擢用与己有关的血缘、亲缘、乡缘、学缘和业缘等关系的亲朋故旧、同乡好友、师生门徒,出任各军统领、营官。如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是学友,彭玉麟、李鸿章是门生。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系参照戚继光建军法,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一)强化编制,以营为基本组织,每营(营官)有四哨(哨官),哨有八队;营官直辖亲兵六队,全营为五百人;(二)对将士厚饷,要比绿营同级将士多两三倍;(三)建立水师;(四)常设置帐篷和长夫制度,行军作战部队住帐篷不住民房,长夫(非兵员编制)作为辅助兵力,处理后勤给养,使将士不扰民,有足够的战斗力。
曾国藩兄弟非常讲究地域概念。他们的直属部队尤讲究籍贯。曾国荃的吉字中营,要求用湘乡人,且尽用以湘乡(今双峰县)荷叶塘镇曾家大院为中心方圆百里内的人丁。同乡风俗习俗、饮食言语均相近、不易隔膜,而更大因素是便于指挥与调拨。
曾国藩注重招募细节,凡当兵的都要报姓名、填表格。曾国藩还为当兵者建立个人档案。凡当兵者都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所及本父母、兄弟、妻子等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易于控制。
▲湘军亲兵
所以,湘军在作战中,即使面临困境,也从未出现过临阵叛变的。相反,经曾国藩的诱导,倒是有曾经参加太平军的湘籍将士,后来竟有不少投诚过来,有的还被提拔为总兵、副将等带兵大员。
这是一支相当有战斗力的军队,往往能以寡敌众,以少胜多。
曾国藩也很懂得政治宣传的功能。1854年春,湘军出省作战,曾国藩写《讨粤匪檄》,正式向太平天国宣战。
《讨粤匪檄》极具煽动性。它以“名教”、“人伦”为名,号召全国地主士绅和其他民众,群起为“卫道”而战。文中说,太平天国所过之地,贫富都受洗劫,被掳者银钱满五两,不献出即斩首,妇女不肯放足即斩足;又说太平天国崇洋教、弃孔子,将中国几千年礼义扫地荡尽;还说太平天国到处破神像、毁庙宇,甚至孔庙学宫、关帝岳王都要焚毁,所谓“无庙不焚,无像不灭”,以此挑动万千人众对太平天国的仇视。
湘潭之战:湘军八日之内,十获大胜
1854年,太平军林绍璋部欲进攻长沙。林绍璋此时犯了轻敌的大忌,以为长沙省城挥手可得,可没有推想到,背后的曾国藩正紧锣密鼓,调兵遣将。
湘勇主力塔齐布、周凤山和王錱等部已前来湘潭讨战,曾国藩自引水师进攻靖港作为牵制。
4月25日,塔齐布等部到达湘潭前线。
4月26日,林绍璋部主动出击,失败。
4月27日,湘勇水陆并进,陆路统帅副将塔齐布身先士卒,独自驰马陷阵,全军将士随之紧跟着冲锋,水路褚汝航、彭玉麟、夏銮、杨载福等部配合前进,势不可挡。
▲湘军重要首领——塔齐布画像
太平军与敌人鏖战多年,我进敌退,很少有见之敢于短兵相接、作肉搏战的辫子兵,而且带头的还是满洲人,不禁惊愕迟疑。后队忽然望见周围山冈出现了不少肩挑的行人,心理负担更为沉重,以为敌军大至,就先撤走;前队也害怕受伏被夹击,跟着后撤,于是相互拥挤,践踏。湘勇见状,大声呼喊杀敌,山冈上的行人也跟着叫喊、呼应,林绍璋的水师先退,陆师不战自溃,湘勇不战自胜,一鼓作气追至城下。
这是一次溃败。
4月28日,林绍璋水师在湘江水面惨败,被焚烧三百余艘船只。
4月29日,林绍璋陆师又败,塔齐布、周凤山再胜。林绍璋收队败退回城时,广西籍老兄弟和两湖籍新兄弟竟因战役失利,互相指责,五十步笑百步,引起械斗,自相残杀,再损兵几百人。
4月30日,林绍璋水师再次在湘潭江面为彭玉麟水师所败,被焚毁六七百艘船只。
5月1日,林绍璋放弃湘潭,率残部退走靖港。
▲太平军大战湘军(绘画)
这六天的连续战斗,林绍璋累战累败,累败累战。湘军陆师“八日之内,十获大胜”,据称太平军将士阵亡先后超过1万余人。这是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在长江流域所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溃败,也是湘勇创建后的首次大捷。湘勇就此声名远扬,士气振奋,始为清廷器重,从此湘勇被称为“湘军”,且作为正规军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
湘潭之战,主要是林绍璋不懂得打仗,又怕打硬仗,不会管束将士,以至人心不齐。当时从双方实力来比较,林绍璋所部有3万人处于上风,且多有久经战场的能耐将士,完全有把握打败仅有5000人数的新兴湘勇。这一仗如果打得好,足可夺取长沙,横行三湘大地,而且还能将初出茅庐的湘勇主力歼灭。
这一仗为曾国藩出山树立了信心,也为他捞到了一笔极大的政治赌注。
自此之后,太平天国退出湖南省,再也无力图进。
湘潭惨败,传遍太平天国上下,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实力。后来李秀成总结失败教训,把它列为“天朝十误”之一,说:“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
作者简介
恪守历史文献平实述说
呈现太平天国全息图像
延伸阅读
盛巽昌|太平天国170年祭万不可得罪天下的读书人
终究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怎样评说中国历史人物,现在可以“听听看”了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sbph_shsdsj
新浪微博/小红书: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