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实之爱与思想求索:帕索里尼和他的电影

杨士博 中国电影资料馆 2023-03-05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一位难以被归类和界定的全能艺术家。他不仅在电影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是意大利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电影理论家,在诗歌和电影符号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本月特别策划了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作品回顾专题。自3月10日起至3月26日,我们将集中展映他的8部代表作品,重新认识这位惊世骇俗的电影大师,回顾他天才的传奇创作生涯。

帕索里尼出生于1922年3月5日。194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方言诗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以作家的身份进行活动。帕索里尼进入电影界并非偶然。他在年轻时就对电影抱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一度想要专攻电影研究。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一代的文学潮流席卷欧洲文坛,但帕索里尼对新文学的实验不感兴趣,他愈发意识到文学没有办法让自己更接近现实——“电影以某种方式促使我转向,也只能表达我对现实的这种爱”。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帕索里尼开始参与电影的相关创作。他担任了费德里科·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甜蜜的生活》两部电影的编剧。之后,他在1961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乞丐》。《乞丐》和一年后公映的《罗马妈妈》代表了帕索里尼电影最初的风格。这两部电影都聚焦于意大利社会底层民众和他们的生活。
《乞丐》
一开始,《乞丐》和《罗马妈妈》像是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次“回魂”。六十年代的意大利电影已经脱离了新现实主义电影最早的框架,意大利电影代表人物如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都已经开始转向对人类心理和异化的探索,即使是罗伯托·罗西里尼这样的新现实主义代表也已经开始创作不同的电影。此时的帕索里尼,颇似一个横空出世的异类。
《罗马妈妈》
但仔细来看,《乞丐》和《罗马妈妈》并没有“照抄”新现实主义的技巧和理念。帕索里尼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承人。如果说新现实主义电影偏爱自然主义的段落镜头,那帕索里尼则将剪辑提升到最重要的地位。他宣称:“《乞丐》一片里完全缺乏段落镜头,因此它谈不上什么自然主义。”
在《乞丐》和《罗马妈妈》两部作品中,都有许多破碎的被切分为一个个片段的场景。在帕索里尼看来,剪辑所带来的场景碎片化,意味着“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现实”从这里我们就能明显看出帕索里尼和新现实主义电影之间的差异。
在《乞丐》和《罗马妈妈》之后,帕索里尼一改方向,推出了《罗格帕戈之软奶酪》这样的争议之作。《软奶酪》是一部集锦电影中的短片,但在帕索里尼电影生涯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电影一度被当局禁止,帕索里尼还因此遭受了牢狱之苦。
《软奶酪》
《软奶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元电影”,讲述了一个剧组拍摄一部宗教电影的故事,著名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在其中饰演剧组导演。《软奶酪》打造了一种悲喜剧的风格,不仅有默片时期的喜剧手法,同时将主角斯特拉奇设定为一个饥肠辘辘的底层人,他最终因为吃得太多而死在了片场。
从人物的设定上来看,《软奶酪》还带着前两部电影中那种“新现实主义”色彩。但《软奶酪》最大的看点在于,它将各类手法杂揉在一起时所带来的那种“怪异”的风格。《软奶酪》有着一种鲜明的讽刺特征,这种讽刺既指向着布尔乔亚阶级与普罗大众之间的鸿沟,也关乎创作者帕索里尼自身,奥逊·威尔斯饰演的这位无趣的导演正是帕索里尼对自己的警醒。
在之后的《幽会百科》中,帕索里尼又以一种近似“真实电影”的手法拍摄了意大利人关于爱情以及性方面的态度。在这部带有社会调查性质的纪录片中,帕索里尼试图揭示意大利当时社会的真实样貌与不同阶级人群之间的差异。
《幽会百科》
与《幽会百科》同年推出的《马太福音》则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他对不同思想和信仰之间的兴趣。《马太福音》一开始引人注目的“噱头”恰在于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者拍摄的有关耶稣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帕索里尼既没有彻底清除人物的宗教特质,又赋予了宗教人物一种独特的社会道德感。
《软奶酪》与《马太福音》虽然都与宗教相关,但各自的表现方式却相差甚远。在《软奶酪》中,对色彩鲜艳的宗教图像的展现是一种讥讽和攻击。而《马太福音》则颇具写实风格,不仅起用大量非职业演员,甚至还有类似在《幽会百科》中出现的纪录片式的手持画面。
《马太福音》
在之后的创作中,《大鸟和小鸟》以一种混杂着喜剧和严肃的风格登场。在帕索里尼的眼中,这是一部特殊的流浪汉电影,也是一个针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的寓言故事。一对父子漫无目的地不断行走,人物的穿着和姿势都能让人想起默片时期的卓别林喜剧。
《大鸟和小鸟》
在故事中,一只会说话的乌鸦加入了他们的旅程。这只乌鸦寓指着当时社会上陷入思想困境的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指向着帕索里尼本人。帕索里尼在影片中设计了一个十分“残忍”的结局,它无奈表明着负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在当时的困境。《大鸟和小鸟》对于帕索里尼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曾指出:“我从来没有像在这部电影中一样暴露我自己,也没有为选择一部影片的主题而如此艰辛。”
在《大鸟和小鸟》后,帕索里尼将他的目光投向了古希腊经典故事《俄狄浦斯王》,从视觉和文本上都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影片中人物的服饰和各类视觉图案都十分复杂,帕索里尼广泛采用了拉美地区原住民文化中的图腾标识,使得故事开始逐渐超越原有的希腊范畴。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也包含着帕索里尼对自己的指涉。虽然自传色彩在他的电影中并不鲜见,但《俄狄浦斯王》应该还是最明显的一部。影片开场,帕索里尼利用剪辑让我们从俄狄浦斯王的世界迅速转换到法西斯时期的意大利,画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婴儿的诞生,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暗指着帕索里尼自己。同时,这一时期的剧情安排还颇具弗洛伊德色彩。
1968年,帕索里尼推出本次回顾展的压轴之作《定理》,依然将矛头指向了当代的布尔乔亚阶级。影片讲述一个神秘访客的突然到来和离去,让一个布尔乔亚家庭秩序彻底陷入混乱,而家庭中的女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逐渐显现神力。
《定理》
《定理》依然显示了帕索里尼本人对当代社会的观察,他对布尔乔亚家庭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他此前对宗教的兴趣也延续到了这部作品中。《定理》正是一部以神秘的方式来质疑和追问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空虚的作品。
此后,帕索里尼继续改编和重塑着过去的神话及寓言,创作了《十日谈》《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故事集》等电影。在这些作品中,帕索里尼持续关注着人物的爱欲、牺牲以及宿命。
帕索里尼的每部电影都是他不断追问的结果的呈现。在他的电影中,对现实的理解,对信仰的思索,对自我的反省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电影这门艺术的喜爱和信任。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观众朋友们能够通过大银幕与帕索里尼相遇。
参考资料:《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访谈录》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译者艾敏

此次回顾展的8部精选影片均放映两轮,除《马太福音》是2K修复外,其他7部全部都是4K修复版,达到了帕索里尼作品放映的最高规格。相信我们能够在大银幕上更好领略帕索里尼电影的奥秘。


本次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作品回顾的实现得益于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以及罗马电影实验中心-意大利国家电影资料馆(CSC-Cineteca Nazionale)和光影重现工作室(L’Immagine Ritrovata)等机构的协助。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作品回顾专属衍生品也即将与观众朋友们见面,敬请期待!

/排片表/
‍‍‍‍‍
-END-
栏目编辑|李思雨
责任编辑|李子

图片|中国电影资料馆、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