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工作总结(再见,前任)
本篇阅读时间不详,约 3000+ 字
1
前言
看到标题后半部分的你,是不是被吸引进来了呢?此次又当了一次标题党,在前言处声明,此篇文章是我工作 20 个月以来的一点心得与体会,与感情话题无关。算是对第一份工作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总觉得不写点什么,在心里就不会结束……
距离现在,离职已经近 3 个月了,而离大学毕业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不多不少刚刚好(岂止到 2019 年 6 月份),在工作中的后半年(2018.10-2019.3),思考了许多问题,工作上,生活上,未来上……
2018 年的时候就常常会想,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何处,从出生到记事,再从记事到应试教育,浑浑噩噩没有目标的度过了 20 年,终于在 22 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目标 - 找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过着看似忙碌的日子,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进步的日子(此处日子是指工作后半年的时间),此时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一年多的时间,相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是进步了不少,尽管后半年在工作专业领域进步的步伐放慢了一些,但是相对弥补是有其他领域收获的。(后面会总结这一年半中收获了哪些……)
在工作的后半年中,偶然加入了张哥(stormzhang)的知识星球,见识到了更多优秀的人,学习到了不同专业领域的思想,开拓了不少眼界,也正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让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参照物,他们可能是网红,可能是草根翻身,也可能是创业大V,他们好像就那么近在咫尺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仿佛通过点一点手机就能和他们发生联系。
但是同时我们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别人过得怎样,用他们作为我们的参照系,然而越是这种对比,越是感到焦虑,因为优秀的人太多,自己实在太过于普通,过于渺小。也正所谓优秀成功之人虽经验可借鉴,但人生之路却不可复制,仍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走下去。所以,放在首位的应该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多提升自己的实力。
从小我们的父母就会用我们自己来做对比,“你看谁谁家孩子考了多少分,你学学人家!”工作后,“你看看谁谁家孩子都已经结婚有孩子了,你在看看你!”其实笔者也曾思考过,为什么从小非要参考别人的影子下活着?为什么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识潇洒快活呢。
正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充分的理解与认知自己罢了。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只有当有了目标后才会有相应的动力去为之奋斗。此时笔者反问一句,你真的了解自己吗?(此段是读了《你 最好的样子 就是做自己》一书后的有感而发)
前言的碎碎念有些微长,但也是笔者近期的一些思考,下面进入正题。
2
工作经验
1. 专业技能
说到专业技能,大多数人的专业发展方向都靠大学起步建立,当然不排除后续在各领域摸索,最终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又转行业的人。大家肯定听说过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无论怎样,专业技能都是选定之后陪我们走过一生的“合作伙伴”,你努力对它付出了相应的时间,它就会对你给予相应的回报。笔者认为,每个人的专业技能都应将之作为自己长期发展并且深入钻研的目标。假设你有百分之百的精力,可以将90%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剩下的10%可以培养自己的第二技能。
结合自身的例子,可以想到这一年半以来,虽没有 90% 的精力放在自身专业上,但得有 70%~80% 的投入,其余精力放在了写作与摄影上,培养自身的第二技能。对于专业技能而言,笔者前期选择的道路是专业广度,而非深度。
就拿编程语言来说,入门之后自学的语言路径是Java,C#,Js,Html,Python,C,其中的C和C#当初只是好奇而已,有个初步了解。但是学了这么多语言都是在拓展广度,而非深度。想在编程这条道路走下去,应该是选择一个主语言,然后使劲钻下去。弄懂为什么终归要比怎么用更有意义。语言之间都是有通性的,往往学会一门语言,学习其他语言不会很费力。
曾想过,编程这门行业在语言上是不具备积累性的,单纯学习新语言或者新框架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累,一定要想清楚,哪些东西是通用的。比如编程思想,设计模式,框架原理,计算机底层。总之越是抽象的东西,越是有价值,其本身就是具备积累性意义的。
积累性: 随着时间的复利,能让你在职业道路上以雪球的形式越滚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本身的价值会放大,而不依赖于所谓的平台(指公司的光环)。
关于专业的抽象性,这点视为重要!相信在每个专业领域都是一样的。不论什么岗位,相信如果每天都做着重复工作的劳动,这是毫无积累性的。
首先应该从自身想办法,将自己从重复性的工作中抽出来,比如总结重复流程的模板,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高效率实现模板,这是自己应该思考的。
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半年,笔者有几个月就是参与到了所谓的重复性劳动中去,每天都要通过网页手工录制信息。当摸清业务流程后,用中文写出来一套信息的流程模板,会编程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释放双手,对其自动化。
其次,如果通过自身解决了,后续还会有重复性的事情,若换做是笔者,会选择跳出所谓的舒适区,换份工作吧。
2. 业务技能
专业技能中必然伴随着业务技能,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在开发之前最必然的目标就是弄清需求,摸清业务流程。对于面向公司内部系统来说,只要梳理好业务思路,剩下的都不是难题。除非你开发的软件是面向程序员群体的,否则大部分人的时间其实都是在围绕着业务进行开发!
最近在学习数据分析时,早期的一个学长给我们分析了他第一次接触数据分析的项目经历,第一件事拿到数据后就是去熟悉业务流程,甲方公司具体业务都有哪些?快速熟悉业务后,加深对数据含义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进一步深入分析。
其他行业相信也是一样的,在正式开始做事之前,也是需要先熟悉相关业务流程的吧,毕竟公司都有业务,不过是业务线不同罢了。
3. 职场情商
如果说智商决定着你的起点,那么情商便决定着你能走多高,爬多远。职场情商高的体现,这一年多我认为最明显的就是:别人愿意和你一起工作,你有问题的时候别人愿意帮助你。
当然,这点前提的建立是双向的。必有一端是发起人。刚毕业时,心态就是想着多学东西,对什么新东西都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所以从工作中解决重复劳动力而言,我算是发起人。用专业技能帮助同事在时间上创造了一些空闲价值。(有些事情本不该我做,但我去帮忙实现了。)
时间放眼到现在,依然会觉得之前做的事情值得。你在职场所展示的专业技能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给别人一个好印象。
既然是说到是双向,那体现在自身的哪里?即使离职有些日子了,之前的一些有"工作资源门路"前辈近期主动想着我,帮忙内推。包括离职之前领导给我的一些"私人照顾"。其实这些都是职场情商上的成功呀。(有点臭不要脸了,哈哈哈哈哈。)
不管怎样,在这里还是要表达下自己的谢意,愿你们(各位前同事)在后续的道路上充满“阳光”,如果以后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在所不辞。
4. 心态
心态在工作中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什么是心态?笔者觉得就是自己对一件事的态度。
在 2017 年年底的时候,当时接到了一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说看似不能完成?因为在组里之前没有人接触过这套新技术,而当时笔者总觉得自身刚毕业半年,能力不足以完成新任务…
当时对这件事儿的心态处于负面(逃避),后来是怎么变成正面的?当时任务从零到雏形的时间大概给了一个多月。每天来了强迫自己,不断给自己打鸡血,说白了就是自我激励。这套技术网上的中文资料很少,就只能看英文官方文档。关于技术,真的是官方文档才是王道。
随着时间以及每日心态的摆正,不在那么浮躁不堪,最终还是在官方文档的带领下,一步步地将项目雏形搞定了。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观点就是心态的重要性,能不能做成一件事,大多数都是你自己对这件事的心态,有时候不断自我激励也是一种摆正心态的好方法。学习也是一样的。
当今社会,明显能感觉到浮躁的气氛,包括自己进离职前的那段时间。经过最近离职的心态磨炼,越来越感觉,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一件事的重要性,毕竟人的一生时间真的很长,不用那么着急。
3
结语
最近在市场上试了试水,明显感觉工作比较难找,确切的来说,整体的行业招人水平提高了。其他行业我不太清楚情况,单从开发人员的角度来说,基本公司的面试中都会问到算法和数据结构。
这意味着现在市场上的公司不缺写普通业务代码的人,大家都会写业务代码,那么我凭什么要你?所以算法和数据结构算是敲门砖了。
如果你是大神,裸辞没问题。如果算法和数据结构不精通,这个环境下不建议裸辞!有想法的可以“骑驴找马”,平时多多出去面试试试水,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这样能意识到自己和市场上要求的差距。
还有一点体会,Python被现在炒的有些“神化”了。北京这座城市里,除去内推以外的大厂,网投 Python 的岗位需求并不是很多,多数要求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且多数为创业型公司。
对于大厂来说, Python 多数用于算法的相关领域研究,但是看到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有几个能讲相关算法的呢?就算算法真的过关了,学历同样是一道门槛。
好啦,就到这里吧!以上只是来自个人的一点职场心得与反思,有些也许适用于你,有些也许不适用于你,对读者而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对于笔者而言,算是对"第一任"的一份初心总结。
顺便说下,上面的配图都是和想要表达的主旨相关,看看就好,图片均来自 pexels 免费提供的素材。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
当然,欢迎读者们的留言,如果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来一波思想碰撞,讲讲自己认可的职场心得,分享到留言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