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政|领导者“沟通”的艺术

2016-04-25 刘绍泉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订阅哦!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民公仆,就必须联系群众。联系群众,就离不开沟通。学习和掌握沟通的本领,既是领导工作的需要,也是党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实施沟通,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以理服人。只有通过讲道理才能使群众心悦诚服。运用好沟通这一手法,要求领导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自己要学有所识、学有所长;针对性要强,说服要有力;道理要有激发力。

坚持原则。这是沟通的临界之处,切不可“酒杯一端,法放一边”,“金钱到手,法规抛走”。因此,沟通应该做到“三不”不消极迎合,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坚持讲大道理,批“歪歪理”。讲大道理时,信心要足,不要怕讲多了别人不愿听;对错误的观点和做法、有害的“歪理”,要理直气壮地批驳。不回避矛盾,不搞“好人主义”,做到不讲面子讲真理,不讲人情讲党性。不糊弄哄骗,坚持从正面教育、引导人,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而不是耍手段、哄骗许愿,施行小恩小惠。

平等探讨。一是放下架子。尤其是官架子,把自己当做是群众之中的一伙伴,听伙伴道酸甜苦辣,体察真实的人生。二是与人为善。敢于让人家说真话,说心里话,包括不满的语言、反对的话语。让人家把这些话说得越彻底,才能发现自己工作的成绩与不足、发现群众的误解与偏差。三是有情有义。进入群众角色,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领导者有这种态度,才能找到沟通的突破点,才能做到你能说服群众,群众能理解你、信任你。这种氛围,使干群之间增进的是感情。

留有余地。领导者与群众沟通,有时会出现不能沟通的现象,或是群众提出的问题自己想都没想到,或是不属于自己处理的范围,或者是自己似清楚又不清楚可一时难以挑明……因此,不能把话说死。如果把话说死、说绝了,再想沟通就非常困难了。作为领导者处理这样的问题,应该具备三种态度:一是安慰的态度。把群众的情绪安定下来,态度要诚恳,让群众相信我们能商量解决好。二是调解的态度。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只有平静下来,没有什么非需要搞僵不可的。三是刚柔相济的态度。对群众倍加关心的同时,对极个别煽动群众情绪的人,要严厉教育,达到稳定群众的目的。把握住这些,不仅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而且能得到群众理解,构筑好沟通的桥梁。以后再与群众见面,关系也会融洽。

换位思考。领导者和群众,由于所处条件环境的不同,角色意识也就不同。领导者要与群众沟通,采取强加行为让群众接受你的认识,不会有好效果。需要采用如下态度:一是仔细听,与群众分享喜怒哀乐。二是帮助分析研究群众产生矛盾的思想根源,为他们出好主意。三是帮助化解群众的消极情绪,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多用鼓励的话激励他们向前进。

保持联络。亲戚越走才能越亲,不走就疏远了。保持同群众的联系也是一样的道理。保持联络,实际上也是一种沟通。彼此相互了解,认识易于统一。因此,领导者应做到:一是常到群众中去,即“进百家门、记百家事、连百家心、解百家难”。二是群众最看重的节假日,要多抽出时间去和他们同庆同乐。三是群众的冷暖病痛应多顾多问。这样,领导工作才有不断进步发展的起色,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摘自《组工文萃》2016年第三期)


稿件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