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清正何来

2016-09-14 黄苇町 领导文萃

俄罗斯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格·瓦·奥希波夫曾对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副院长说:“党的领导层首先想的是把自己的儿孙辈安排好,把自己的家庭安排好,苏共的蜕化变质和最终解体,实际上是在家庭这个最基础的层面就发生了。”当有的领导者亲属,依靠权力影响在极短时间内“空手套白狼”地暴富起来,甚至在国外富人区购置了耗资千万的豪宅,领导者本人却保持沉默时,不管他做出多少廉政许诺,老百姓都是不会相信的。个别领导者可能认为,只要子女完成了原始积累,共产党垮了也能高枕无忧。

其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在台上时,家人都风光无限。剧变发生后,不只齐奥塞斯库夫妇死于非命,家人也被新执政当局没收了全部财产,甚至身上穿的、头上戴的、手上挎的、脚下踩的国际名牌奢侈品,也无一漏网。齐奥塞斯库的哥哥姐姐均死于极度贫困,女儿卓娅在剧变后头几年甚至领不到退休金,夫妇两人只能靠在大街上收酒瓶子卖到酒厂或废品站为生。即使腐败分子把非法聚敛的财产转移到境外,在国际反腐败合作日益加深的今天,同样难逃法网。

在我国也是一样。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是把个人和家庭利益同党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甚至不惜以丧失群众信任、危害党的执政地位的代价来追逐西方富豪的生活方式,逃脱惩罚是侥幸,身败名裂是必然。

反腐倡廉教育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制度的保证作用和法纪的威慑力。例如,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应在适当的时候出台。财产公开还不成熟时,可将房产公开作为突破口,当然,最终还是要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这是国际反腐败的成功经验。

当前,有些地方政府为实现GDP增长,成为了开发公司,自己制定规则、自己当裁判、自己还下场踢球,“政府搭台还唱戏”。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太多,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也会制造更多腐败机会。

政府驱动而不是市场驱动,不能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某些地方却出现了“上瘾”的趋势。有的市委书记,“手里”有十几个亿,就敢上上百亿的项目,有上百个亿,就敢启动上千亿的规划,甚至出现古城再造之类的事,而且是说干就干。建设规模越大,腐败发生的概率就越高。这些决策有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有没有在领导班子内充分讨论?人大是怎么审议通过的?建成后每年的收益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地方政府有这样任意花钱、任意负债的权力。

为什么非常荒诞的事在内部却听不到反对声?这种鸦雀无声极不正常,恐怕和领导者滥用“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组织手段分不开。既然哪里出问题都要“一把手”负责,绝对的责任就需要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又很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

一些群体性事件,我们常发现老板的背后有政府、政府的背后有老板。为此,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和企业家允许有一定的利益交换,但必须讲原则、讲公平,只能有利民生而不能有害民生,也不能导致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权益流失。二是领导干部个人在经济上绝不能和老板有粘连、有利益勾兑。要把暗箱操作变为一切交换条件要摊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实现社会公众监督创造条件。

此外,要重视网络监督的作用,对于群众在网络上有根据地曝光腐败问题给予重视、回应和鼓励,实现体制外监督和体制内监督的有效对接,把毛泽东对黄炎培说的发动人民监督政府进一步具体化。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10月上)

稿件来源:《杂文月刊》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领导文萃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