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重耳身边那些人

2016-09-20 王兆贵 领导文萃


公元前637年,逃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来到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好奇心大发,于是就想趁重耳洗澡时亲眼看上一看。这种窥私行为,不要说在恪守礼教的年代有失体统,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大忌。大夫僖负羁予以劝谏,曹共公哪里肯听?这让重耳十分憎恶,但处落魄之中,只好隐忍不发。僖负羁的妻子依据自己对重耳随从人员的观察,认为这些人都是立国安邦之才,有他们辅佐,重耳必定能回国为君,为君后必定能称霸诸侯,称霸后必定会讨伐非礼之辈,曹国首当其冲。后来发生的事,果然不出她之所料,重耳腰杆强壮之后,狠狠地修理了曹共公一把。  

《左传》中记载的这件事,令后来许多史官和学者赞叹不已,无不公认这个奇女子慧眼识珠。司马相如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从僖负羁之妻的观察判断中不难看出,重耳身边那些人亦非寻常之辈。  

春秋时期,晋献公废嫡立庶导致的骊姬之乱持续发酵,害得太子申生自尽,逼得公子重耳和夷吾远避他乡。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辗转八个诸侯国,直到六十二岁那年才回国登上君位,不到九年时间,就使晋国强盛起来,城濮一战大振国威,终成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所以能有此作为,除了他饱读诗书、谦虚好学、宅心仁厚加之流亡的历练外,也同他身边那些得力助手有很大关系。不论是在他落魄之时,还是在他继位之后,这些贤德之士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合《左传》《国语》和《史记》所述,看好并追随重耳的有名之人中,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被司马迁称作“五贤士”,是团队中的骨干成员,涵养和见识非凡,是忠臣也是诤臣。叔向称赵衰、狐偃为“腹心”,魏犨、贾佗为“股肱”。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即使亲人受到株连也在所不辞,死心塌地跟定重耳,休戚与共经始大业。或是出谋划策,或是激励劝谏,帮助重耳逾越险阻,摆脱困境,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狐偃是重耳的舅父,老成持重,富有远见。重耳等出逃之初,前路莫测,是去齐国还是到楚国呢?狐偃分析说,齐楚虽强,但路途遥远,目前喘息未定,还是到狄国为好。近在眼前,又没有外交麻烦。既可获得休整,又可静观时局以应其变。狄国是重耳生母的故土,到那里后,受欢迎不说,还等来了一次回国继位的机会。晋献公去世后,权臣里克粉碎了骊姬的美梦,派人来迎立重耳。但因重耳等人怀疑有诈,未敢妄动。里克等转而迎立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夷吾是在秦国的有偿援助下才继位的,可他如愿之后忘恩负义,让秦穆公狠狠地教训了一通。惊魂甫定,晋惠公仍寝食难安,担心重耳取而代之,于是便派勃鞮行刺重耳。获悉密报后,已娶妻生子的重耳还有些留恋。狐偃等人以“大业未成、安能晏居”为由相劝,在狄居留十二年的重耳,这才离开狄国,重又踏上逃亡之旅。

途经卫国,卫文公没按礼遇接待他。走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饿得实在不行,只好向田头吃饭的农夫乞讨。有个庄稼汉恶作剧,拿起一块泥巴递上来。重耳一气之下就要挥鞭打人。狐偃赶忙拦住说,这是上天所赐啊。于是,接过来放到车上,叩头拜谢而去。到了齐国,齐桓公为重耳娶妻姜氏,还送他八十匹马。重耳乐不思蜀,不想走了。狐偃等劝他不听,就同姜氏合计,把重耳灌醉后上路。回国后,狐偃等人在辅助文公扫除内乱、发兵勤王、决战城濮等重任中屡立大功,为晋国入主中原做出了卓越贡献。

赵衰乃“赵氏孤儿”赵武的先祖,知书达理有谋略,为人低调知进退,年轻时就与重耳交好。自重耳踏上逃亡之路那天起,一直伴随左右,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让重耳有饭吃。除掌管伙食、参与决策外,赵衰颇具“文胆”,关键时刻机敏应对,为重耳赢得了归国执政之良机。

重耳来到秦国后,秦穆公将五个公族女子嫁给他,隔天又要宴请他。狐偃说,我不如赵衰有文采,让他陪你去吧。先秦时期,诸侯会盟宴饮场合,宾主双方往往会用赋诗的方式,含蓄地传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重耳朗诵了小雅中的《沔水》,借喻河水流向大海,表达自己的归国之志。穆公朗诵了小雅中的《六月》,赞美了中兴之臣辅佐周天子的事迹。赵衰一听,穆公岂不是勉励公子担负起辅佐周室的使命吗?于是,立马借题发挥。在赵衰的提示下,重耳赶忙叩谢穆公。

没过多久,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夺取了政权,晋文公时代的序幕就此拉开。此后的日子里,赵衰有功不居,让贤举能,多次将文公委任的高职推让给郤縠、栾枝、先轸等人,自己甘做副手。晋文公感动地说,“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为彰赵衰之德,文公增设上新军,委赵衰为将。时人称其为“冬天的太阳”,后世视其为贤士的楷模。“功成不必在我”这句话,赵衰践履得相当到位。

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性命之虞,饥馁之苦,危难接踵而来;冷遇之耻,非礼之辱,考验无所不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贤德之士不离不弃的支持,不折不挠的驱策,重耳才经得起,吞得下,挺得住,从贪图安逸、骄矜任性的一介公子,成长为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的一代雄主。当代明君贤臣以及后世有识之士,都对他们推崇有加,赞誉颇多。《国语·晋语》有云:“晋公子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咨焉。”

重耳同他身边那些人的经历告诉我们,领导身边聚集的是些什么人,喜欢重用什么人,也许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领导的品位逐高还是逐低,成事的概率趋大还是趋小。


(摘自《领导文萃》2016年9月下)

稿件来源:《学习时报》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领导文萃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