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心,道德优越感让你做坏事
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一定会比别人更加道德,这样的道德优越感很可能会让我们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中国社会发生的好几起社会事件,都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后大家的看法却是如此的不同?为什么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看法、观点的绝对正确性,而且要“得理不饶人”?
由于每个人的立场、经历、态度、价值观都不同,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判断、分析、结论也截然不同。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不同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当前社会反复呈现的现实现状着实令人担忧:由于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绝对正确性,无视发生事件的事实、证据、结果如何,直接就开始强烈地谴责、仇视和怨恨对方。
我们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哪一方,都应该意识到:得理且饶人。为什么呢?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现象,叫“道德执照”效应,也有译作“道德许可效应”。
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设计了两个问题询问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第一组被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的女人真的不聪明?”第二个要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是持反对态度的。还有很多学生对出这样的题目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体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判断。
第二组被试所回答的两个命题,相对而言比较隐晦。命题一是要解释:“为什么有个别的女人真的不太聪明?”命题二是要解释:“为什么有个别女性确实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对于这类的命题,我们不太容易去驳斥它。因此,回答这组命题的学生的态度相对而言就比较中立。
在所有这些学生答完题目之后,研究者要求他们去参加一个模拟的高官招聘,这类工作所处的行业,一直是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而这些候选人中有男有女。
研究者发现,情况和设想恰恰相反,与那些勉强同意第二组命题的人比起来,那些前面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些职务!似乎前面的道德行为为自己后面的歧视行为提供了一种心理和道德感的平衡作用!
不光是在性别歧视上,在种族歧视问题上他们也发现了类似的道德执照现象。比如,研究者发现那些支持黑人奥巴马竞选总统的人,更容易去说一些赞扬白人的话。
为什么会出现与自己的前述行动相矛盾的后续行为呢?一种解释是因为道德优越感或者是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判断,以及认为自己的行动具有足够的道德高度,都会让人放松对自己行为的警惕。这并不是说这些人是坏人或者想做坏事,而只是他们被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所蒙蔽,没有看到自己的后续行动也许和以前的道德相违背。
后续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道德执照效应”可以发生在很多其他的领域。比如,那些认为自己经常锻炼的人,在锻炼完之后常会吃一些不健康的食品。那些买过有机产品的环境保护者,可能更容易做一些欺骗别人的事情。甚至有研究发现,即使人们没有去做道德高尚的事,只是觉得自己会做这样做,也会让人对自己的后续行为放松警惕。那些表示自己会去做公益、义务劳动的人,相比那些没有被询问过这种要求的人,会有两倍以上的可能性去买一些很贵的物品!
因此,“道德执照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意识形态狂热的人,对自己的观点抱有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也更容易仇视其他与自己不同的外人,甚至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灭绝人性的罪恶来。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人,都不要觉得自己永远高尚。如果我们放松警惕,盲目自信,一旦有了同样的机会和条件,只怕吃相比所痛恨的人还难看,行为比他们还放肆。因此,我们还是那句劝告:善良的人们,我们可是要警惕啊!这个警惕,包括警惕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不要让它成为我们做不道德的事情的许可和借口。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6年第十期)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