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资政|从美国的“购买力学派”说起
美国有个“购买力学派”,它的主要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需不足,根源之一是产业工人太穷,根本买不起资本家生产的东西。所以,牛奶只能倒在河里,好产品只能堆在库里发霉。
实际上,“购买力学派”的说法似乎受到过美国产业大亨、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启发。福特率先给美国的汽车工人开出了高工资——每天5美元。这个工资标准,的确让工人率先拥有了汽车,因为一辆T型车不过数百美元。
福特的高工资几乎是一场社会革命,让一代美国“劳工阶层”转变为了“中产阶级”。南部美国那些家徒四壁的产业工人,一边奔向底特律,一边哼着小调:“我马上要去底特律,找一个叫亨利·福特的家伙,我不要再当穷光蛋。”
这是一幅举国欢庆的大好图景,但不要忘记,除了提高工人工资之外,福特更大的贡献是,他率先建立了汽车产业的流水生产线,让汽车生产彻底和手工作坊告别。以前,一个底盘的生产时间是14小时,而现在是1.5小时。以前,汽车发动必须下车手摇,但现在有了电启装置就不用了。总之,高工资背后其实是一场技术大革命。
从福特的例子可以看出,“购买力学派”的学说听起来很美,但它可能忽略了技术提升是加工资前提这个基本常识。因为,只有通过技术大革命,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汽车量产,售价下降,加工资才有意义。
“供给侧改革”的必经之路,一定是提高生产部门的效率和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更具世界竞争力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中国企业拿到利润更多,自然具备了加工资条件,内需也会跟上来。
在没有完成这些任务之前,很多事情最好不要操之过急。
(摘自《领导文萃》2016年12月上)
稿件来源:《南风窗》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阅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