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唐太宗的继承人
贞观之治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结局正如它的开端,让人不尽满意。这是皇帝专制制度下的常见剧目。无论思想准备如何充分,事到临头还是让人倍感吃惊。无论唐太宗如何英明,也要面对继承人难题。贞观之治经20多年的顺利发展,临近结局,陡然生变。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在贞观之初已经确立为太子。作为唐太宗的长子,早年状况令人十分满意。但是到贞观后期,问题开始显现。魏王李泰似乎更受皇帝喜爱。每次皇帝出巡,都令太子监国,但同时,总是让魏王随行。唐太宗并不想隐藏自己对魏王的欣赏,皇上喜欢魏王,人人皆可眼见。事后看来,有才华的魏王,一直在按照父亲的路径前进,目标设计也一模一样。有一段时间,唐太宗喜欢每天跟魏王聊天,为此就安排魏王干脆住进皇宫,魏王的日常费用也没有什么限制,甚至超过了东宫太子的用度。这些,虽然大臣褚遂良努力劝说皇上有所收敛,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到,比起太子,皇上更重视魏王。
与此同时,太子承乾则频出状况。他有一个男性情人叫“称心”的秘密被人爆料。唐太宗派人杀了称心,但太子随后的动作又被全面报告给皇帝,说他给称心修了墓,让东宫的人去拜墓。承乾跟李泰的发展路径不同,他似乎认为武功更重要,经常在东宫练兵,但是在历史书写中,这被描述为学习突厥人的生活,尤其扰民严重。显然,承乾知道针对自己的力量来自何方,魏王府是阴谋中心。有一天,有人到皇宫报告,说魏王如何如何。但是,来人是匿名的,转身失去踪影。这样的报告没有什么杀伤力,阴谋性更强,人们的判断指向东宫。是东宫的阴谋,还是魏王府的阴谋,现在已经无法判断。
不过,比较起来,魏王府的斗争水平更高些。仔细寻找资料,现在都无法找到魏王府的阴谋确证。凡是东宫的毛病,似乎都是东宫自己暴露出来的。魏王府到底干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太子危机在继续。李承乾斗争经验不足,身边都是文人大臣,他们满足于正面教育,对于太子最担心的问题,这些老臣不介入。朝中大臣,很多人是魏王的支持者,比如韦挺,当年是李建成一党,如今走入魏王阵营,为魏王奔走,出过大力。其实,魏王党最大的人物是房玄龄,他的儿子房遗爱是魏王的心腹,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多是房玄龄的部下。
支持李承乾的最重要人物是魏征。魏征保持自己的一贯忠诚精神,继续当保皇党。他是反对政治折腾的人,出发点依然是江山社稷。但是,魏征长期独立朝廷之上,并没有结成自己的一派。所以,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世,如同李承乾的靠山立刻崩塌。当然,李承乾最糟糕的动作是制定谋反计划。这也可以看作是学习当年秦王李世民的一部分。
李承乾的落马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应对失误。如果李承乾真的能够听从那些文人师傅们的话,老老实实,按兵不动,什么也不做,那么魏王府再多的阴谋都无法发挥作用。李承乾太紧张,玄武门事变的故事,可能成了他的内心阴影。他担心玄武门事变再次爆发,认为不主动迎击就会陷入被动,结果每每落入对手的陷阱。
贞观十七年三月,齐王李祐发动叛乱,很快被平定。在追查齐王叛乱案过程中,李承乾的谋反计划被泄露出来。太子再也无法保全了,落马成为定局。
谁来接替太子?这立刻成为朝廷的核心议题。显然,魏王李泰的呼声最高。皇上看来已经拿定主意,非李泰莫属。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挡在李泰面前。不是李治,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反对李泰接任太子。这出人意料。长孙无忌这么多年,虽然有三公高位,但是作为皇帝的大舅哥,他其实一直不管具体政务。皇帝是信任长孙无忌的,在关键时刻他站了出来。
反对李泰,凭什么?长孙无忌不是一个人,褚遂良就紧紧站在身边。凭的就是这么多年魏王府的一系列阴谋诡计。李泰逼得哥哥承乾走投无路,甚至甘愿冒死谋反。李泰对兄弟们的态度,让人无法承认他们是兄弟。如果他当未来的皇帝,那么皇帝的其他儿子,就难保平安了。如果魏王成为太子,那就是鼓励这种政治阴谋。褚遂良说话更直接,那就是魏王的错都是皇帝惯出来的,如果让魏王当太子,现在就该处置好晋王李治。这画外音就是魏王早晚会杀掉李治。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在指出一个近在咫尺的危机:兄弟相残,就在不远的前方。这样的理由,何止击中了魏王李泰的要害,更重要的是击中了太宗的要害。唐太宗在长孙无忌面前,忽然犹豫起来。看来,皇帝还是掌握魏王府的某些动作的,长孙无忌的话,让他不能不担心。皇帝的犹豫,让李泰的支持者们都退缩了。房玄龄一辈子唯唐太宗马首是瞻,当初支持李泰,看的是皇帝欣赏李泰;现在皇帝犹豫了,自己何必再坚持?
李泰失算,自然是晋王李治获利,长孙无忌的反对,成为重要因素。事实上,长孙无忌的真正理由在于,如果李泰上位,支持李泰的一派自然随着上位。自己一派没有支持李泰,未来必然会边缘化。朝廷的政治斗争,围绕最高权力展开,胜者通吃,败者一滴不沾,这是规律。在这样的规律面前,权力斗争才会吸引所有的势力,形成复杂的政治漩涡,除非对权力没有兴趣,否则无人能够避免卷入。
李泰失败,自然李治胜出。李治的优点很清楚,他年轻,没有参与此前的政治斗争,历史清白。他与两位哥哥一样,都是皇帝皇后亲生,长孙无忌作为舅舅,尤其偏爱。就这样,16岁的晋王李治获得了渔人之利,成为唐朝的新太子。
(摘自《领导文萃》2016年11月上)
稿件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购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