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宫廷争斗中的道士
北宋末年,政局动荡,朝廷奸臣当道,民间起义不断;北方大金国蓬勃兴起,虎视眈眈。北宋各色人物轮流上台,此起彼伏,这其中,有一人曾呼风唤雨,深刻影响着决策者,甚至一度左右了政局。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此人已渐渐被历史淹没。他,就是道士林灵素。
“聪明神仙”林灵素出山
林灵素,原名灵噩,今浙江温州人。史载林灵素少年时曾学佛,因常遭师父责骂,遂离去。据说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经历,就是曾做过苏东坡的书僮,而当时的朝中重臣高俅也做过苏东坡的书僮。两者不同的是,高俅因为苏东坡的推荐,辗转成为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的心腹,林灵素却并未因此得志,反而流浪山野,成了一名道士。
林灵素的发迹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徽宗皇帝崇奉道教,身边围绕着形形色色的道人,王老志和王仔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这两人逐渐失宠,徽宗开始寻找替代者,在别人的推荐下,林灵素走向了前台。
林灵素到任后,按照宋徽宗的旨意“制服了宫中的鬼怪”,又领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对丹经灵篇,删修注解等。接着,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升林灵素为温州应道军节度。
夹在皇帝和太子中间的人
然而,一入侯门深似海。宫廷里的争斗远比民间看到和想象的要复杂多变。林灵素进宫以后就得罪了两位要人:太子和蔡京。
据温州的地方志所述,一次,林灵素在太清楼下侍宴皇帝,看见了所谓的“元祐奸党碑”,上有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人名字,连忙稽首下拜。徽宗怪而问之,林灵素答:这碑上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并即席赋诗一首:“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翻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这首诗传到蔡京那里后,蔡十分生气。神宗年间,王安石与苏东坡等人互为政敌,蔡京是王安石的亲戚,自然站在王安石一边。而林灵素做过苏轼的书僮,对主人似乎还怀有深情,所以站了苏轼这边。但联想到他初见徽宗皇帝时对蔡京的吹捧,似乎有点矛盾,后人只能做如下推断:一是他当初对蔡京的吹捧乃权益之计,迎合徽宗而已;二是吹捧确是出于真诚,但在后来的接触中改变了对蔡的看法,从而坚决地站到了其对立面;三是蔡京虽是皇帝的红人,但作为新宠的林灵素,越来越不把蔡京放在眼里,两人由此生怨。
至于他得罪太子,则跟崇道抑佛有关。据说林灵素向徽宗提议,佛教的存在有损道教,应该取消。如果暂时不能彻底灭绝之,可以采取改造策略,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改为德士。徽宗下令依此执行。太子不服气,要求找十四个僧人(其中胡僧十二名、五台山僧人两名)来跟林灵素当面斗法。如果僧人失败了,一定按圣旨行事。关于这次斗法,有的记载玄而又玄,基本都是喷水为云,点水为冰那套,有的记载则语焉不详。总之结果是林灵素胜了。太子请求宽恕斗法僧人,徽宗下旨释放胡僧,两名汉族僧人则送交开封府,脸上刺字后在开宝寺前示众。
关于崇道抑佛一事,背后的指使者应该是宋徽宗。太子支持佛教,却又不敢直接顶撞皇帝,只能把矛头指向林灵素,林灵素不知不觉中成了宫廷角力的工具。
与蔡京、童贯斗法,与太子争道
第二年,京城大旱,徽宗命林灵素祈雨。林灵素又是画符又是念咒,但未成功。蔡京上奏说林灵素根本没什么本事,请求处罚这个妄人。徽宗遂将林灵素密召入宫,表示你为我之心腹,要为我争面子才行,限三天之内一定要求到雨,以塞众人之口。林灵素请求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来给自己帮忙。二人登台祷告,果得雨三日。从此更得宠信。
有一段时间,京城忽传吕洞宾曾造访林灵素,二人嘀嘀咕咕,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儿,说了见不得人的话。有人甚至将此事刻成文字,在京城叫卖。太子也买了几本,献到徽宗皇帝面前,徽宗大惊,令人追查。后有人揭发此事的始作俑者乃福州士子黄待聘,经大理寺审问,黄待聘承认自己崇佛,不喜改道,为报复林灵素,故有此举。徽宗命令将黄待聘斩首。林灵素知道背后指使者其实是蔡京,感觉京城太过凶险,上表请求回乡。徽宗自然不允。接下来,蔡京又亲自奏了一本,说林灵素僭越犯忌。林灵素入静的居室经常锁着,无人可以靠近,据蔡京的心腹侦查,里面有黄罗大帐、金龙香炉等,都是皇室用的东西,常人使用属大逆不道。徽宗亲自带人去查看了一番,却见室内空无一物,白墙明窗而已。在这种事儿上,蔡京不敢无中生有,而林灵素似乎也不敢无缘无故使用皇室用品。莫非林灵素真有神异功能,故意使用了障眼法迷惑蔡京?
林灵素当然不会任人宰割,坐以待毙,他一直在用宋徽宗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抨击蔡京等人。他屡次反奏童贯、蔡京是“飞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转世,他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宋徽宗一直在他们之间搞平衡,自然也不会真的把蔡京、童贯怎么样。
林灵素对太子毫不客气。宣和元年三月,京师大水侵城,徽宗命令大臣和林灵素一起登城治水。林灵素画了咒符,在城头比划一番,但水势依然。于是回奏道:非臣不能治水,实是此水由太子引起,只能让太子出马祭拜方有效果。不知林灵素到底出于什么目的把太子抛出来,但以他和太子的关系,应该是有意为难太子:若其退水失败,则可进一步归咎太子。谁料,第二天太子登城设香,四拜之后,水退四丈,当晚大水退尽。京城之民都认为太子圣德广大,更加爱戴他。林灵素弄巧成拙,上书请辞,徽宗不允。
这年9月,林灵素请求迁都,认为年年洪涝频发,不符天道。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开封作为首都确实存在着很大风险,但迁都大事,非同小可。即使皇帝同意,安土重迁的老百姓也不会同意,早已在京城广置家产的大臣们更不会同意。蔡京看到了民心所向,遂唆使御史台集体弹劾林灵素。林灵素又使出他的杀手锏——请辞。这一次,徽宗皇帝居然同意了。
也有人认为,徽宗之所以撵走林灵素,还有一个原因,即林灵素曾在大街上与太子争道。太子是未来的一国之君,一个方士竟张狂到这个份上,居然敢不买他的账?皇帝或许不喜欢太子,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还是站在了儿子一边。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9月下)
稿件来源:《同舟共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购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