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官腔的后果
潘金莲、西门庆暗害了武大郎。
武松要依法维权。于是,他把何九叔、郓哥一直带到县厅上。对知县说:“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杀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
知县与县吏商议。县吏是与西门庆有关系的,他说:“这件事难以理问。”知县也是和西门庆有关系,他说:“武松,你也是个本县都头,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你不可造次。”
也就是说,立案依据不足,不能立案。
武松怀里取出两块酥黑骨头,十两银子,一张纸,告道:“覆告相公:这个须不是小人捏合出来的。”
这下总有依据了吧?
知县看了道:“你且起来,待我从长商议。可行时便与你拿问。”何九叔、郓哥都被武松留在房里。
有证人、证物,剩下的,就是拘捕嫌疑人了。
至少是立案侦查。
但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知县却回出骨殖和银子来,说道:“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
县吏马上帮腔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得。”
原来,当日西门庆得知武松告他,早已使心腹人来县里送官吏银两了!
知县和县吏所说,完全是官腔。官腔的可怕处,在于句句在理,无法反驳。而且,这二人所说的话,恰恰成为两种最有代表性的官腔:政治官腔和专业官腔。
政治官腔使用者一般为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官僚。其用途在于确立自己的政治优势,显示自己的政治正确。知县不仅口称“法度”,甚至抬出圣人之言。虽然他所说的什么圣人之言完全是他的捏造,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叫圣人?就是常常被权势者利用的人,圣人说过什么话,圣人的话是什么意思,解释权一般都在权势者那里。圣人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权势者当然也是伟大光荣正确的。
人家既然“伟、光、正”,你再纠缠就属于闹事了。
专业官腔使用者一般为权势者或某些利益集团的御用学者和专家。其用途在于确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狱吏说出一大堆专业术语,令人摸不着头脑,既然你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反驳他,他马上就占有了有利的专业知识优势。他既然有了专业的优势,你再纠缠就属于不懂事了。简单地说,官腔既是一种说话方式,更是一种话语权。有话语权者才有资格打官腔。
像我们上面分析的,县令掌握的,是政治话语权;县吏掌握的,是技术话语权;老百姓,没有话语权,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就是不懂事和闹事。不懂事有时叫不明真相,闹事有时叫危害稳定,都是可怕的罪名。
但是,武松哪里会被官腔吓住呢?他倒不是不怕官腔,或者有什么办法对付官腔。他是根本没有耐心听官腔。不跟着官腔绕弯弯,跟着官腔绕,会把你绕得一点道理都没有,一点脾气都没有,一点头脑都没有。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随你官腔说千道万,我就坚持一点:良知和常识。最简单的思路,有时恰恰是最正确的思路,最不被官腔愚弄和牵着鼻子走的思路。
武松就是这样的个性,这样的思路。所以,面对知县的官腔,武松几乎一点也不听,也不给知县找麻烦,马上就打了退堂鼓。武松道:“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毫不纠缠。
他是如何“理会”的呢?杀嫂,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反上二龙山,啸聚梁山泊——这,就是官腔的后果。
(摘自《领导文萃》2014年9月上)
稿件来源:《中国周刊》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购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