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古时家训中的读书观

2017-02-28 肖明舒 领导文萃

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它在个人的修身、齐家、立德、立功、立言、接人待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汉代起,家训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在过去,读书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古代家训中,有关训诫后辈读书的内容非常多。 

提及古人教诲后辈读书的观点,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等字眼,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的例子。实际上,这些看法并不客观。

在古代家训中,先辈训诫后辈读书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入仕,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读书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修身是第一位的,仕进处于第二位。例如清人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说:“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涿州史解元家子弟赴试,老者肃衣冠设席以饯,命之曰:‘衰残门户,赖尔扶持。’今老夫所望于尔辈扶持者,又不专在此也。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清末名臣左宗棠也持相同观点。《左宗棠全集》中记录了他于1861年写给长子孝威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就可以作为左宗棠对后辈的家训,“读书最为要紧,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也;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若徒然写一笔时派字,作几句工致诗,摹几篇时下八股骗一个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究竟是什么人物?”可以说,古代名家家训虽关心后辈读书仕宦,但更关心他们读书做人。 

在这些家训中,先辈们教诫后辈应读的书比较杂,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但总体上还是以儒家“经”书为重。当然,刻苦读书并不意味着让后辈死读书、读死书,先辈们还总结出很多读书的方法供后辈参考。首先是要早学,如《颜氏家训·勉学》中所言:“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其次是读书要精,不要贪多。如郑板桥在《潍县署中谕麟儿》一信中写道:“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他所提倡的这种读书“贵精专”的观点并非排除博览,而是先精而后博,篇篇都读,字字都记,便与没分晓的钝汉无异。

这些读书观不仅在当时,即便现代人也可以此为鉴。

(摘自《组工文萃》2017年第二期)

稿件来源:《城市快报》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领导文萃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