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领导会“撒谎”,团队士气高
全世界都在宣扬真诚、公平和透明。以“公平的好处”为关键字在谷歌上搜索,能得到3万多条结果;用“公平的成本”来搜,只有6条。歌颂领导力的“圣歌”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不过,别忙着跟谁都推心置腹,因为说假话并非一无是处,这里有些证据:
大概半个世纪前,哈佛大学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和旧金山的一位小学校长研究了教学过程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编造测试结果,宣称一些学生的智力有望提升,学年结束后,这部分学生的智商测试分数果真提高了。尤以一、二年级学生的变化最明显。
以色列学者多夫·伊登注意到,如果领导者表示对某些下属期望很高,后者通常会比没有受鼓励的同事表现好,从销售业务部到军队里都是如此。后来,有人系统性梳理科学文献,证实了期望会影响个人表现,还发现此前表现差的人受影响更大。
期望影响个人表现的途径分两种。一种叫防御行为——如果听人说自己没什么希望,我们会放弃努力。这其实很合理,既然注定失败何必还要浪费精力?另一方面,如果听说很有机会成功,我们就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相信努力会有回报。
再说第二种影响途径。我们对待某人的态度经常被其他人的评价左右,身居高位的管理人员也不例外。如果跟某人打交道前先了解一下对方的特点,如外貌怎样和聪明与否等,你的行为就会下意识地跟着印象走。举个例子,如果认为交流对象是帅哥美女,人们会表现得更随和、更友善也更讨人喜欢;如果认为交流对象没什么魅力,人们会冷淡许多。
很多情况下,为了让积极的预期改善个人表现,领导者不妨有选择地传递虚假信息。换言之,要想让后进者相信自己有希望而努力追求进步,团队领袖撒点小谎无伤大雅。
医学领域也有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只接受了安慰剂,却相信自己获得了药物的人往往反应明显,仅仅因为他们在心理层面确信治疗有效。研究表明,如果告诉一些可卡因滥用者给他们用了兴奋剂(实际上是安慰剂),让另一些滥用者服用同样剂量的兴奋剂但告诉他们用的是安慰剂,误信自己服用了兴奋剂的滥用者生理代谢的反应会高出50%左右。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最近也有高论,称治疗中的感官体验,包括穿白大褂的医生、医院里的符号、用药方案及医生护士紧张地安排治疗……都会影响病人的内啡肽和多巴胺分泌水平。该文称,治疗中的某些体验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真正用药的效果相同。
再强调一次,要让安慰剂发挥作用,就得懂得欺骗。如果有人老实告诉你吃的不是药而是糖豆,安慰剂效应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下,知道实情对病人丝毫没好处。
安慰剂效应和预期效应都是“自我实现预言”的具象化。这个概念是指某些想法引发的行为让想法成为现实——即便想法是假的。银行挤兑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范例。
企业要取得成功,需要投资者支持、顾客消费及员工的才干和付出,但没有投资者、顾客和员工想跟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扯上关系。因此,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说服别人:本公司必然成功,争取各方支持。能充分展示信心的领导者就能赢得支持,而支持会让信心变为现实。一旦人们相信这家公司能成,事事以此为前提,公司就会成功。
就像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在哈佛商学院所说,有时,领导者就算心里没什么底也得表现得信心满满,即便面临困境毫无头绪,也得装得一切尽在掌握。
我在自己的著作中援引了格罗夫的表述。领导者为了成功,是需要撒谎的:“成功一部分靠自律,一部分靠欺骗。在这里,谎言是指给自己打气,美化现实,让自己感觉好一点。过段时间你会发现,只要表现得有信心,信心真的会增强。”
世上确实存在只顾个人利益的行骗者,暂时忽略他们吧。请相信,领导者的目标都是最单纯的,他们只是希望别人成功,不负厚望。或者,领导者只是希望团队成功,因为成功能鼓励员工为团队付出更多努力、忠贞不二。
所有这些情况下,我们都得学着一本正经地说谎。因此,我有时会感叹,能说谎说得让人心悦诚服,也许是最重要的管理能力。简而言之,在管理领域,团队领袖要擅长借助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力量。尽快接受这一理论,越早将其纳入领导力学习的范围,效果就越好。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2月上)
稿件来源:《青年参考》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阅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