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曹沫,一场改变历史的绑架
一个被写进《刺客列传》的将军
曹沫是一个大力士,生活在春秋时代的鲁国。鲁庄公是一位崇拜力量的老板,非常喜欢力气大、胆子也大的英雄好汉。幸运的曹沫被力量主义者鲁庄公提拔当了鲁国的将军,全面主持鲁国的国防军事工作。然而,战争不是举重比赛,力量型选手曹沫似乎很难适应这种竞赛的规则。
曹沫当了将军以后领导鲁国军队屡战屡败,在抵抗齐国入侵的战争中三战皆北。为了尽快终结已经出现了严重亏损的抗齐战争,鲁庄公主动提出了割地求和的建议。
如果换一个人当鲁国的大老板,曹沫必须下课,甚至要下狱,身为鲁国将军领导鲁军屡战屡败,害得国家割地求和,这事只要认真问责起来曹沫难辞其咎。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鲁庄公不仅没有追究曹沫的责任,甚至没有将曹沫免职。
曹沫领导鲁军与齐国作战的时候,齐国的大王正是著名的春秋五霸第一霸的齐桓公,而齐国相国正是著名的天才治国大师管仲。在齐桓公和管仲的领导下,齐国当时迅速崛起,渐渐露出了峥嵘的称霸气象。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或许我们可以对曹沫的失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本来鲁国与齐国相比就相对弱小,况且当时的齐国遇到了齐桓公和管仲这对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明君名相组合,因此鲁国的失败也不难理解。即使曹沫不当鲁国的将军,换个人来干也未必能战胜齐国,因为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不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扭转的。当然,如果换个人来当鲁国将军,可能就没有后来的精彩故事了。
一次名垂青史的绑架
公元前681年,这一年是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五年。为了达成停战和平协议,鲁庄公主动提出了割让遂邑给齐国以换来和平停战的建议。听说有便宜可以占,齐桓公欣然接受了鲁庄公的建议,为了签订两国和平协议,鲁庄公与齐桓公相约在一个叫作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的地方见面会谈。
当齐桓公怀着神圣的占便宜的喜悦心情登上神坛,准备例行公事的时候,突然隐约中感到一个人影迅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背后。齐桓公正要回头,却感到脖子侧面一凉,一把锋利的青铜匕首霸道地贴在了一代霸主脖子的大动脉上。
锋利的刀子在曹沫手中,奔腾的血液在刀子下的大动脉里流淌。
此刻,历史的画面仿佛进入了慢镜头,齐桓公身后的武士呆若木鸡,齐桓公旁边的鲁庄公目光炯炯。天地虽大,不过两人而已。强弱贵贱,只存在于刀锋之间。遭到暴力胁迫的齐桓公需要一个理由,他问曹沫:“子将何欲?”(你想怎么样?)曹沫回答:“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齐国强而鲁国弱,作为一个大国,齐国侵犯鲁国实在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已经快被齐国毁掉了,您说该怎么办呢?)齐桓公终于相信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绑票。无论是国王还是草民,任何人当刀子架在脖子上的时候,都比站在神坛上更加严肃和诚恳。为了让曹沫的刀子远离自己的脖子,齐桓公提出了富有诚意的解决方案,“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也就是齐桓公答应曹沫归还侵略鲁国的土地。
当齐桓公站在神圣的神坛上庄严地宣布了自己的承诺,曹沫的刀子便离开了齐桓公的脖子。当啷一声,曹沫的匕首扔到了地上,曹沫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从容地走下神坛。只见走下神坛的曹沫在神坛下面鲁国群臣的位置上站好,然后继续抬头仰望着神坛上的大王们,一脸的崇敬和严肃。齐桓公站在神坛上俯视着曹沫的眼睛,发现那双眼睛单纯而认真,如果不是前面发生的绑架事件,齐桓公一定会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得到承诺后曹沫立刻放开了齐桓公,仿佛曹沫丝毫没有担心齐桓公可能会失信。从这种行为来看似乎曹沫是一位单纯而耿直的刺客,又或许曹沫早就猜到了一心要在诸侯当中树立威信的齐桓公不敢在当众承诺后公然反悔。
齐桓公反悔了。齐国对鲁国发动的虽然是侵略战争,然而那些土地却是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一把刀子就抵消了无数条人命换来的土地,对于鲁国来说,这也太容易了。如果曹沫的方式总能成功,那么军队和将军的作用将不再重要,各国诸侯都会培养一批武艺高强的高手从事专业绑架活动。在齐桓公等大国领袖看来,同样动用暴力资源,凭借国力的战争较量就是光明正大,而出其不意绑架勒索就是不劳而获。齐桓公决定与曹沫的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进行坚决的斗争。
一个双赢的局面
走下神坛的齐桓公开始反悔,暴力胁迫下做出的承诺和签订的协议可以无效,这是基本的法律原理。不过管仲却站出来阻止了齐桓公,他对齐桓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全了曹沫。管仲说:“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不能反悔。贪图小利而为自己打算,却失信于诸侯,这样会失去天下的支持,不如给他们。)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五年,齐国发动对鲁国战争的时候,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已经开始准备称霸。实现称霸的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以力服人;二是以德服人。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第一人显然希望能够兼容并蓄,双管齐下。随着齐国的强盛和崛起,齐桓公以力服人的实力已经不容置疑,然而以德服人却从来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曹沫绑架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齐桓公在这一事件中感受到了侮辱,而管仲却在这一事件中发现了以德服人的机会。齐桓公想要反悔的打算是大多数人遭遇相同情况的普遍反应,而大多数人不可能以德服人,正因为如此,齐桓公只要克服了大多数人的庸俗欲望,放弃对曹沫的仇恨和占不到便宜的懊悔,就可以抓住以德服人的机会。齐鲁停战会盟在当时绝对是各国诸侯关注的头条新闻,在会盟中曹沫绑架齐桓公要求归还土地必然是头条中的头条,风口浪尖上的齐桓公如果事后履行承诺,一定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从而给天下人留下无法忘记的深刻印象。这就是危机公关,这就是转“危”为“机”,这就是坏事变好事,管仲不愧是王霸之材。
齐桓公也不愧是春秋五霸之首,放弃已经到手的便宜是世界上最难做出的决定。为了以德服人的战略目标,胸怀大志的齐桓公还是咬牙从了管仲,“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不过齐桓公履行承诺的行为很快就得到了回报:“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3月下)
稿件来源:《历史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