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仕态|暗访公务员

2017-04-27 易萱 领导文萃


在许多公务员眼里,“巡视组打老虎,暗访组拍苍蝇”成了“常识”,但暗访组的行动却始终充满神秘:身份隐秘、行踪低调,往往突然而至,临检后又火速离场。

负责暗访的不仅是纪检干部

“汀溪乡政府旅游办公室:段连喜,上午9:55,双腿翘在桌子上,正在网上看电视剧。

郎溪县林业局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汪正胜,上午11:00,电脑安装有QQ游戏软件。

市开发区财政局预算科:汪波,下午3:07,在QQ上私聊有关麻将输赢的内容。

旌德县地税局税收业务中心:江朋生,下午3:42,打着赤膊,在办公室试新衣服。

广德县交通局人事教育科:李雁,不配合检查,看见暗访人员后,神情紧张,关闭网页,并钻进桌底,关掉电源……”

每次暗访后,王辉忠(化名)和同事们都会细致地将录音、录像和笔录素材汇总成这样一份报告单。

作为宣城市纪委监察部暗访组一员,王辉忠这几年来的重要职责便是不定期检查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帮助公务员们“提神醒脑”。

“任何一级纪委都没有暗访组这种组织机构。暗访只是一种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反腐专家李永忠介绍,在我国,纪检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巡视,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异体监督;另一个就是派驻,也就是半同体半异体的监督手段。

“无论巡视还是派驻,重点工作都在市级以上行政单位。省以下,纪检体系原来是没有异体监督手段的。”李永忠说,大概10年前,地方纪委有人就提出可以通过暗访等手段对市、县、乡等巡视工作没有覆盖的地方进行监察,于是,纪委暗访组应运而生。

中央到地方反复强调“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各级纪委的组织结构也顺应形势加以变化,将党风廉政建设室和纠正不正之风室合并为党风政风监督室,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暗访”也成了官员作风监督的正式手段之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全面检查、明查暗访、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把经常性检查监督和有针对性的抽查结合起来,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增强督查实效。”中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接受公开采访时说。

为了提高行动质量,暗访手段也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暗访就和刑警办案子似的。”王辉忠说。“一个中秋节假期,市纪委就搞了二三十项检查活动,我前前后后走了十多个单位。”一谈到暗访,王辉忠显得特别兴奋。

多位受访暗访组成员介绍,各地暗访活动都以小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只有三四个成员。负责暗访工作的人不仅是王辉忠这样的纪委监察干部,各省市的暗访监督人员库中,不乏被抽调协助工作的工商、财政、税务、交管、媒体等部门相关人员。

组织暗访活动多年的浙江湖州市安吉县纪委书记张建乐透露,每次的暗访活动均无固定分组,一般都是老新结合,纪委人员和配合机关工作人员搭配工作,具体的暗访对象和路线也是临出门才会告知各个小分队。

行动方案是核心信息。不同地区纪委的保密方式也各有区别。一位参与过浙江省临安纪委暗访的记者回忆,当天,各行动组的带队当场从一百四十多个单位中抽选检查对象。而黑龙江省纪委的暗访则有既定暗访路线。期间,所有人员全部关掉个人手机并统一保管,仅由暗访组组长一部电话和省纪委主管领导保持联络,避免任何外界因素干扰。

暗访是个技术活

早前出任务时,暗访组常遭遇“进门难”。如今,他们有专人防止门卫打电话通风报信;高档会所抽检,没有认证进不去,他们就带上税务人员一起;他们还曾有在棋牌室借口找人,实际在利用针孔摄像机取证的经历。

尽管如此,各种意外仍然不断。比如,摄像头被人用贴纸粘上、走在楼梯间就被人通风报信、楼上一声大喊“检查的来了,快点”,等等。

据媒体报道,一位工作人员说,过去暗访后纪委总要热闹一阵,违纪者千方百计找人疏通了事。不过随着监管力度加强,“现在没人敢了”。

找人疏通已不可能,逃避自然成了第一选择。阻力开始转移到执行过程中,狡辩、哀求……媒体报道,黑龙江省一名女工作人员,上班逛淘宝时被发现,她把暗访人员锁在屋子里想尽办法央求。

更“有效”的做法,则是“预防”。很多单位摸索出了纪委行动的门道。

更有甚者,暗访组反倒成了被“盯防”的对象。有暗访组员刚带着摄像师出门,就接到了电话:“你是不是去暗访了?去哪个单位?”

类似的暗访被提前“剧透”并非个案。湖北黄石《东楚晚报》就曾用“距国家暗访组来黄检查只有98天”作为标题。

对此,岳阳纪委负责人坦言,有些机关领导宁愿把心思都花在攻克纪委暗访上,也不愿意真抓违纪:“这世界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

越到年节越老实

而在明知将“迎接”暗访组时,被暗访的部门气氛会更为紧绷。

如何能在越来越密集的暗访检查中找到更多隐藏的违纪问题,成了摆在各地暗访组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位纪委工作人员就说:“官员们不敢明目张胆地胡作非为,检查的难度也上去了。”

“查不到问题不说明作风问题好了,而是说明暗访还需要加强。”在一些地区,暗访组检查不到问题,组员会很有压力。这也正成为许多地方纪委在千方百计“找苍蝇”时,越来越常面临的困惑。

(摘自《组工文萃》2015年第二期)

稿件来源:《看天下》,本文有删节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订阅本刊

领导文萃公众号

微信号 : ldwczzs

新浪微博:@领导文萃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