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西山会”杨修之死

2017-04-27 刘绪义 领导文萃

杨修与“西山会”

杨修加入曹植的“西山会”时间不详,但《三国志》“贾诩”传说:“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即曹丕也有自己的“西山会”,他们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曹植的“西山会”则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丁仪、丁廙是两兄弟,很多读者都不知道这两个人,因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即曹植),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此二人乃文人,哪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的对手。他们加入“西山会”只是因为与曹丕本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为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

那么杨修呢,在“西山会”中排名第三,连对手的第三吴质都斗不过。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一阵就败于马下,而且还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杨修空负才名,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皆被其料中,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害人害己,可见杨修在小聪明上倒远超诸人。

本来,曹植是占上锋的,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于一身的曹操,开始时更倾向于曹植。因为曹操身上的诗人狂放不羁气质,曹植亦有之,种种迹象表明,曹植差点就做了太子。可惜被这帮“西山会”的人给毁了。

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政治敏感性马上促使他要考虑到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个“西山会”,曹操是深知其力量,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借机安了个罪名就将杨修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杨修入“西山会”的动机

杨修加入“西山会”的动机很简单,他要赌一把。

“鸡肋事件”中杨修违背了一个军旅中人应有的职业守则,自作聪明,妄猜上意,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这样的事在当时毫无疑问是一件大事,罪当斩。曹操出“鸡肋”的营中口令,就事论事来说,根本无关退兵不退兵,不就是一个口令吗?作为一个统帅,他颁布的口令既可以随口而出,又可做到让敌人摸不着规律,轮不到一个下级来说三道四。而自作聪明的杨修却节外生枝,从口令去猜测一个统帅的心思,然后断定曹操不久就会退兵。高明确实高明,然而用错了地方。

而且,鸡肋事件还说明了一个问题。既然你杨修揣测到主上的心思,你所要做的不是消极怠工,预先收拾铺盖准备打道回府,而应该积极帮助主上化解当前困境,争取胜利,而杨修没有。那么,他为什么不去帮曹操出主意呢?恐怕他内心中巴不得曹操失败?

一个行军主簿,既不是统帅的高参,又不是征伐的武将,职责就是做好你的分内事,而不是一门心思放在揣测老板的心思、意图上。往小里说,这是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往大了说,任何一个老板,都无法容忍下属随意揣测自己的心思。试想,当你的身边出现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揣测你心思意图的人,你不觉得有些恐惧吗?他这样做要干啥呢?

曹操何许人也?一个有澄清海内之志,而且敢作敢为之人,他的行事风格绝不允许那种没有十分把握的“猜测”,杨修偏偏用工不在脚踏实地上,偏偏爱好“猜谜”。看来,杨修适合去做一赌徒。

杨修不顾“疏不间亲”的古训,加入“西山会”,掺和二曹世子之争,显然也是出于赌徒心态。《左传》中说,“疏间亲”乃是“六逆”之一,杨修不可能不知道。  

杨修还擅自泄露曹操的核心机密。曹操梦中好杀人,有一次故做梦中杀了身边一近侍。杨修这个时候说了一句犯大忌的话:“丞相不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种话等于揭穿了曹操虚伪的真相,但问题是你杨修有何证据?这个时候的曹操完全可以杀了杨修。这等于是你诬陷我在先啊,至少有拆台之意。

所以说,在曹操看来,杨修就是一根鸡肋,杀之可惜,不杀则无可救药。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任杨修这样一种一意揣测老板心思的风气在自己的军中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杨修死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却是深刻的。

作为一个主簿,杨修不会执法犯法;作为一个聪明才俊,他也不会去碰触法律这根红线。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法律上面。不管是因鸡肋事件而死,还是因为拒绝执行曹操的钟鼓之音而死,杨修之死一点也不冤枉。  

世上类似杨修的聪明人太多,而类似杨修这种死法的人也大有人在。而生活中,这种人往往还自鸣得意。

应该说,杨修的赌徒心态与他的出身有关。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本不当以出身论人,然而,家庭出身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又实实关系重大。杨修出身于四世四公,比起河北四世三公的袁绍来说,家族背景更好。正因为这样,才养成了杨修“挟豪父之势”(曹操语),不遵训令,恣意而为。

历史上虽然没有说杨修有多大的志向,然而,从他不顾祖训,掺和二曹世子之争这一事来看,杨修显然是希望通过助曹植夺得世子之位,从而为自己谋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在二曹之中,必有一个成为未来的魏王,那么选谁作赌注呢?杨修没得选择,曹丕其人,虽然也争取过杨修,邀其入他的“西山会”。但杨修可能与他合不来,曹植不仅与之性情相投,而且忠厚善良,最关键的一条是,杨修凭自己多年在曹操身边的工作经验,“猜中”了曹操更爱曹植的心思。

然而,赌徒的心态是注定了他只盯着眼前,而忽视了此一时彼一时,局势是随时发生变化的。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操死之前的一百多天,杨修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卿卿性命。

(摘自《领导文萃》2015年12月上)

稿件来源:《美文》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订阅本刊

领导文萃公众号

微信号 : ldwczzs

新浪微博:@领导文萃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