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我看曹丕
与曹植相比,曹丕似乎有趣一些,他多少有点“邪”,不像曹植那么正统。曹植的简率、通脱,更多带着文艺腔,他的正统在于观念。当观念指导行动,他便无法真正放纵起来,后期连行为都变得谨小慎微。
曹丕则不。他天生就是红尘世界的玩家。他能射箭骑马、弹棋作文,尤好田猎,“驰骋田猎,让人心发狂”。他似乎并不想让自己安静下来,即便在争太子最激烈的时刻,他的谨慎、沉默、静思、隐忍,都是为了达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
就其本性来说,曹丕是活泼有趣的,他甚至还有一些幽默。在从征途中,曹丕与王忠开玩笑,将死人头骨挂在王忠的马前,以为笑乐。因为三辅曾经大饥荒,王忠被饥饿所迫,啖过人肉。曹丕禅位后,孟达从蜀地投奔曹丕,曹丕拉着孟达的手,抚摸着他的背打趣说:“你不会是刘备派来的密探吧?”
曹丕可谓多才多艺,八岁时他就能够骑射,还能做文章。很小时就诵读《诗》《论》,年纪稍长,五经、四部、《史》《汉》及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曹丕“少好弓马”,至年长而不衰。曹丕还会“持复”,即善用双戟,自身就好像在铁室中一般,无破绽让对手有机可乘。他还拜师学习以单刀破双刀,变化若神,对手根本无法明白他如何出手!
△ 影视剧中的曹丕形象
令人奇怪的是曹操为什么迟迟不愿立曹丕为太子?
都说知子莫如父,曹操应该极了解他的这个儿子,可是至今在史籍记载中竟然很难见到曹操对曹丕的评价,仅有一条记录,隐约透露一些信息: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曹操让邴原为五官长史,并下令:“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虽云利贤,能不恧恧!”
在曹操眼中,曹丕弱而不才。“弱”或指文弱,做事不果断,缺乏魄力,不堪大任,都可称“弱”;“不才”可能是谦辞,但也可能隐含对曹丕的真正看法,“惧其难正”更是传达出一个父亲的忧虑;“贪欲相屈”或许就直接点到曹丕的短处。曹丕的“贪欲”,史书有曲笔,但不无根据。
“弱”还表现在器量不大,心理强势的人容易宽容他人。曹丕面上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讲肝胆义气,爱憎分明,实则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最最显明的事例莫过于对曾经不支持他当太子的人进行疯狂报复。与曹植交情甚好,且颇得曹操喜爱的丁仪、丁廙兄弟,成为曹丕最先诛杀的对象。接着逐一被修理的有孔桂、杨俊等人。孔桂人品有问题,也许该杀;但杨俊之死完全是曹丕报私仇。幸好曹植的支持者不算多,否则当不知还有多少冤死者。
经过争太子过程,曹丕的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对权力的掌控也相当老道。其禅位后,除了明摆的报恩复仇之外,对一般善恶是非的褒贬奖惩,自有一套招数。
请看他是怎么修理于禁的。原为曹操“五虎将”之一的于禁,在与关羽作战中败降。关羽后为孙权所杀,于禁又归孙权。曹丕称帝后,孙权向曹丕示好,归还于禁。曹丕见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便抚慰一番,拜为安远将军,准备派遣他为赴吴使者,行前让他到邺城高陵拜谒,但事先却让人于陵屋画于禁败降关羽等图像。于禁见后,“惭愧发病薨”。
曹丕一辈子最喜欢做的事是游猎,对此项活动他已达到痴迷的程度。历代王侯喜欢游猎者不在少数,但对于曹丕来说,在纵马驰骋中,他的径趋之心也许能够得到满足,到后来,其内心的抑郁不快借此得到释放。看到一只只禽兽应声倒下,血浆四迸,垂死挣扎,他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我怀疑他甚至嗜血。
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被压抑感,只能在驰骋田猎中得到发泄。他不想沉湎于不着边际的玄思,他的思想是具体的,他是活在现实之中。因为那个时代是现实的,生命的存在与消失都在瞬间。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他不能不进取、攫取。早期,他在追杀猎获中,可能更多是寻求激情豪气,是青春期荷尔蒙的自然挥洒;可是渐至后来,血腥味、戾气越来越浓,在猎场中自我放逐。
其实,就生性而言,曹丕并不恶。只不过他有点虚荣,感情有点脆弱。早年得到父亲栽培,后来父亲的注意力转移到两个弟弟身上,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原来是明媒正娶的妻子,遭到遗弃。他变得没有安全感,只有危机感:不相信别人,只相信实际的利益;不相信世间的规则,只相信对他有用还是无用。他变得更加脆弱、敏感,甚至缺乏自信,经不起打击,更无法适应正常的竞争。别人对他稍有好感,他也会心怀感激。空洞的原则对他无用,他只相信自己的感觉。
这种心理状态,也影响到政治的运作。
比如黄初二年(221)八月,孙权来称臣,当时侍中刘晔劝曹丕趁孙权现在处境不利,消灭他。曹丕却因孙权愿意俯首归顺,不仅没有借机出击,还拜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刘晔以为不可,并分析原因,曹丕却坚持己见,以至给自己留下后患,就像曹操当年不听程昱等人劝告,放走刘备一样。但是曹操不杀刘备是因为他视刘备为英雄,也有想笼络人心的打算。而曹丕则因孙权频频向魏示好,先是杀关羽以献,后又屈尊称臣,但孙权独据江东,曹丕岂不知其与曹魏对立的野心?只因他对孙权无恶感,否则不会在与钟繇书信中称孙权“妩媚”。
以主观好恶取人,往往又取决于对方对他的态度。可怜的曹丕,他可能太缺少爱了,又太需要别人对他好。曹植大概太了解乃兄的心理,为了保住自己后半生的性命,他努力让自己低下去,以显示乃兄的高度,满足他曾有的空虚,从而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命运也能造就性格。个性的形成往往是多元的,也是变化的;既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
曹丕的人格具有多面性:儒雅的文人,风流倜傥的公子,能干的五官中郎将,睚眦必报的复仇者。他聪明狡黠,及至诡诈;心思细密,近乎狭隘;生性风流,难免虚荣。其中有天赋资秉,更有后天环境造就的结果。由于天性敏感,他对善恶美丑得失恩怨,皆十分留意;又因自幼感觉良好,后来的事态变化,对他的刺激尤为强烈。但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过诗意蕴藉的柔软,只是在现实的权力之争中,在皇冠炫目的光芒笼罩下,它们越来越稀薄,只在他午夜梦回的轻叹中偶尔一现。
他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帝王,来自其优秀的素质和实力,但是他器量心胸之狭隘,又局限了他成为更有成就的统治者,甚至也限制了曹氏王朝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史家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文帝纪》)
然而,这就是曹丕。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7月下)
稿件来源:《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