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欧洲正整体右转 华人需未雨绸缪
特朗普赢得大选,推动欧洲右翼一时声势大涨。不论是新欧洲的波匈捷,还是老欧洲的法意德,排外倾向都明显上升。在欧洲主要国家法德两国大选的情况下,主流族群的排外心理不仅已成为右翼政党煽动、裹挟大众的心理基础,也迫使一向强调多元、包容的自由主义左翼开始在移民问题上呈现强硬姿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华人的状况无疑非常值得关注。
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超过七成的海外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地区,美洲接近一成半,欧洲地区仅有5%左右。但是基于总量庞大,欧洲地区华人华侨人数超过220万,再加上留学生和劳务人员,总数接近300万。其中赴欧留学学生已超过30万,占到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25%。由于欧洲各国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条件的不同以及签证、工作、移民和定居政策的差异,华人在欧洲主要集中在西欧的传统发达国家与俄罗斯。法国最多,人数约80万~100万,其中30多万聚居于大巴黎地区;其次是英国,接近55万,其中1/3在伦敦;再后是意大利26万,俄罗斯20~40万,西班牙16万,德国15万,荷兰12万,比利时1万。
欧洲华人大多都在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安全形势较好的国家,除非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其安全情况仍有一定保障。然而,相比来自其他一些地区的外来移民群体,勤奋、温和的华人却经常成为欧洲社会中的“软柿子”。这是因为,欧洲华人在动员能力、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欧洲华人虽然人数众多,但相比于其他移民群体却显得团结不够。
一方面,虽然欧洲华人广泛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同学同乡会、行业协会以及其他自治组织,但华人之间由于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域、所处行业不同,各行其是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地方,由于生意场上的竞争关系,华人之间的内斗甚至比国内还激烈残酷。有朋友感慨:“在欧洲你很容易看到两家门对门的意大利餐馆、西班牙餐馆,但是你很难看到中国餐馆能够和和气气地比邻而居。”中餐馆之间互相挖厨师、华人超市之间降价恶性竞争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华人的形象,而且也极大地妨碍了华人的动员能力。
另一方面,欧洲的华人社会也受困于阶层分化问题。新老华人之间,留学生、华商、打工者之间,往往缺乏理解、沟通与互助。欧洲华人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新老华人主要工种几乎完全不同。在获得定居权的华人中,餐饮、物流、服务、商贸构成了主流,学生和海外劳务的技术工种则往往集中于科技、金融、制造业等领域,而相当数量的“黑户”则多以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为主。虽然中国使领馆经常举办活动,希望推动华人社群的整合,但是聚在一起无话可说、格格不入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
其次,虽然欧洲无处不见“中国制造”,但华人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仍然缺乏精英。勤劳致富的华人仍然处于社会中低阶层,其个人成功仍然集中于技术、餐饮、物流、零售、批发等领域,而文体、娱乐、传媒等行业几乎看不到华人的身影。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相比于其他一些移民群体,经济上非常成功的华人阶层,在政治影响力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欧洲华人与本地政府机构、各类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互动明显不足。欧洲几乎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华人政党,华人法官屈指可数,华人政治家和议员也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海外华人对于所在国政治的影响力通道局限于祖国的使领馆机构,缺乏其他有效的民间手段。在贸易摩擦和海外投资中,要么只能依靠使馆的帮助,要么只能通过各类“友好协会”在外围敲敲边鼓,很难对所在国政策的制定有实质上的影响。这导致了华人群体始终处于所在国的政治边缘,其政治权利往往受到保守的本地族群与其他少数族群的共同挤压。
在欧洲社会整体右转的情况下,欧洲华人社群必须学会发出声音、抱团取暖。虽然华人的勤奋、守法得到了欧洲各国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在政治上松散无力的现状仍然会带来“人善被人欺”的残酷结局。对于欧洲华人社群而言,如何打破阶层、职业、地域的区隔,整合力量,将是他们能否在排外思潮兴起的不确定的时代中保障自身权益的关键。当然,来自母国的支持与呵护,也能够为他们的团结提供最重要的指引。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6月下)
稿件来源:《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