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警惕“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依附”倾向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安全范畴,开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发展、财富流动、秩序建立与权力斗争。所有国家都必须明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全球范围内的财富与资源分布并不均衡。自由贸易被很多经济学家视作发展经济的灵丹妙药,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部分国家似乎被全球化所忽视了。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自由贸易的条件不足以匹配其潜力,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中成为财富增长洼地。这既是“一带一路”倡议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努力的方向。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朴素目的是希望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进而实现命运共同体。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依附”现象:投资来源与消费市场都严重依赖中国,且有固化倾向。
由于沿线国家多为欠发达经济体,投资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来自中国的资本投资到这些国家基建领域,成为启动经济开发的原动力,为快速顺畅健康的商业流通创造了物质条件。
这些国家的自产商品依然停留在能源、矿石等初级产品,严重依赖中国的市场;同时,这些国家日常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同样严重依赖中国。
笔者在新疆霍尔果兹口岸和阿拉山口调研发现中国输出的商品包罗万象,进口的商品却主要为能源、矿石、原棉等初级产品以及少量食品、烟酒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还缺乏与中国进行持久健康贸易的工业生产能力。
短期来看,这一现象并无太多问题,有利于中国与相关国家深度合作,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平台。今日“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所产生的依赖现象往往是必经之路。
如果一国市场完全为外国产品所垄断,不能培育出本土工业生产能力,最终导致对外国的“依附”。这无疑背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
来自中国的大量资本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诚然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和基础设施改善,但对这些欠发达国家来说同样存在风险。短时间内的巨额投资会大大增加需求,推高当地的通货膨胀水平,加大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长期来看,则很可能使该国沉溺于资本输入的快感,降低了开发本土经济的动力,甚至背上无法偿还的债务。理论上,数额巨大的投资并非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贷款最终都要“连本带息”归还中国。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见效晚,中国想要收回投资亦面临风险。
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很容易形成政治的依附。在中国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妖魔化中国的声音一直存在,将中国的商业行为解读为势力扩张和扶植代理国。同时,中国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多习惯于走政府上层路线。这种方式增加了执政政府对中国支持的依赖,却助燃了反对派对中国的怨言。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外国资本大规模、长时间介入也会增加本国民众的警惕和担忧。这既可能让中国背负上难以承受的责任,也进一步增加了政府更替所导致的政治风险。此外,经济上的成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将大大提高一国的地缘政治价值,进而使之成为各大国争夺的对象。由于沿线国家多为多民族和多宗教构成的国家,地缘政治争夺容易成为外部势力介入和本国少数族裔寻求独立的动力,撕碎原本就不够团结稳定的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必须从商业和市场逻辑出发,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为特征,踏踏实实帮助沿线国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开发经济潜能的原动力,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长远利益。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七期)
稿件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