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怎样的靠山更牢固
李义府仕途高歌猛进的显庆元年(656),《旧唐书·李义府传》如此记载: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卿段宝玄疑其故,遽以状闻,诏令按其事,正义惶惧自缢而死。侍御史王义方廷奏义府犯状,因言其初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言词猥亵。帝怒,出义方为莱州司户,而不问义府奸滥之罪。
究竟李义府与毕正义之死到底有没有关系,从侍御史王义方对李义府的弹劾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通鉴》所引王义方的奏词为:“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正义自杀,亦由畏义府威,杀身以灭口。如此,则生杀之威,不由上出,渐不可长,请更加勘当!”王义方的弹劾文认为,不管毕正义的死是否是李义府所为,即便是自杀,也是因为害怕李义府而自杀灭口的。
王义方一方面没有关键证据,同时对于李义府又采取人身攻击,言辞污秽,当场激怒皇帝,所以不仅李义府一方纹丝未动,他自己反而被贬官外地。
根据李义府后来的为人,毕正义的案件李义府完全可能有罪,但是因为毕正义自杀,证据链条中断,缺乏证据证明李义府犯罪。王义方的弹劾虽然勇气可嘉,但是人身攻击太过,让李义府这个十分可能的罪犯反而成为受害一方。
显庆三年(658),李义府的仕途遭遇第一次重大挫折,被高宗罢相,贬为普州刺史。历史书记载到,人们对此欢声鼓舞,拍手称快。事情的起因,并不是李义府的贪腐,而是他与另外一个宰相的争权斗争。
杜正伦是原来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官员,在李承乾被废之后,他也被罢官。高宗重新重用他,让他与李义府同时担任中书令,即中书省的长官。没有想到,两个宰相,很快就变成水火不容。高宗以为大臣不能团结,“两责之”,同时免相,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为普州刺史。谁会想到,李义府贬官不足一年,到了显庆四年八月,唐高宗“复召义府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自余官封如故”。李义府没有任何损失,九个月又官复原职,重新回到长安执掌朝纲。而杜正伦被贬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高宗就是李义府的靠山,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从李义府的角度看,皇帝对自己如此优容,是否应该更谨慎呢?我们从后来的情况看,李义府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如同所有的腐败分子一样,李义府坚信自己的靠山是牢固的。
李义府与所有的腐败分子一样,首先是贪赃。他主管选官,上下其手,大捞特捞。史书记载说李义府十分嚣张,百官都害怕他,知道他犯法,也没有人敢向皇帝汇报。但是,同时又记载到,皇帝知道很多李义府的事,有一次从容地跟李义府说:“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面对皇帝知情,李义府不是立刻承认错误,而是认为有人背后捣自己的乱,甚至追问皇帝是谁说的。
李义府知道皇帝不高兴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方法。正在这时,妖人杜元纪及时出现,对李义府说看了你的住宅,发现有很浓的牢狱气息。那怎么办?李义府当然万分着急。杜说:需要两千万钱压胜。李义府于是加紧聚敛金钱。又逢李义府母亲去世,李义府放了孝假,在家守孝。凌晨的时候,杜与李义府出城到郊外,观看星象,连守孝的礼节都废了。与妖人往来,观看星象,在当时都是严重的犯法行为,结果李义府被人告发了。
就这样,在李义府重回朝廷当宰相四年之后,龙朔三年(663)四月五日,李义府被宣布有罪,流放嶲州。在唐朝,这是仅次于死刑的司法处罚。李义府的儿子女婿,因为参与他的贪赃行动,最后和他一起发配恶地。李义府流放嶲州,儿子李洽、李洋和女婿柳元贞流放廷州,另一儿子刘津流放振州。“三子及婿尤凶肆,既败,人以为诛‘四凶’。”
李义府不是没有靠山,还有比唐高宗这样的靠山更强有力的吗?最后,李义府自毁长城,终于导致靠山崩塌。放任自己的恶性膨胀,即使有皇帝做靠山,也一样会遭遇这样悲惨的下场,甚至千年以后还难脱骂名。
人生在世,总是需要资源的。生活资源保证生存,技能、文化,一方面是获得生活资源的手段,一方面可以成长为人生的信条,上升为精神力量。道德的坚守,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力量。见利思义,是孔子以来中国人的古老人生信条,是一种具体的道德观念展现,很多人生的悲剧,就是没有经受住这个信条的考验。在政治斗争中站稳立场,选对路线是一个方面,最终是否见利忘义还是会成为人生成败的基本要素。就李义府和唐高宗而言,是高宗放弃了李义府,还是李义府放弃了自己呢?
古往今来,这样的教训是已经很多还是不够多呢?为什么仍不乏李义府的前仆后继者呢?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11月上)
稿件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