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长期执政的逻辑
强调长期执政,其实也是要追问: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能否做到不断创新、不断引领时代,能否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同时,修改后的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之一。
十九大把关于党的领导的重大政治判断写进党章,值得高度关注。充分理解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是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非常关键的内容。
笔者注意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长期执政”这个词汇。在谈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时候,报告说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章也相应进行了修改。10月27日的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到了“长期执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是关系我们党会不会脱离群众、能不能长期执政、能不能很好履行执政使命的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既是一个基本事实,也是中国宪制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具体表达。一方面,说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强调党的领导,本质上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强调长期执政,其实也是要追问: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能否做到不断创新、不断引领时代,能否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一个大党应有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出发,就可以理解,“长期执政能力”和一般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既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期执政的政党建设的怎么样。党能否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直接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景。
纵观世界各国那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很大的风险就是因为“长期”而带来的僵化和停滞。僵化和停滞,既有思想上的问题,也有利益上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思想。僵化和停滞,首先就是体现在失去了对国家发展的引领能力。
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包括再往上追溯领导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勇于修正错误,敢于面对曲折,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根本的就是:在每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党总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寻找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实际出发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正是在十八大后的实践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已经发生了的重大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表述。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又作了归纳和精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果从1956年党的八大算起,已经过去60多年了,2018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和人民需要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又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变了,工作重点当然也变了。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其中没有直接提GDP翻番类目标。这并不是说就不要增长速度了,而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中高速增长。不提GDP翻番类目标,更有利于端正发展观念,落实新发展理念。
根据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精准界定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从而精准界定工作的主要着力点,这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引领国家前进的重要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勇于创新和引领变革,这也是一个长期执政能够“永远年轻”的重要秘诀。
纵观世界各国那些长期执政的政党,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自身特殊利益的固化,从“不愿意”逐步蜕变成“不能够”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应发挥领导作用的政党却变成了利益集团的战场,失去了对各种利益的整合能力和对整体利益的维护能力。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一点,无论中外都是一个道理。具体来说,又有不同。一个政党长期执政,和西方国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一样,必须要探索出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这需要一个长期执政党必须能够保持不断自我革命的勇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党的十八大后,反腐败形成了压倒性态势,党的十九大明确释放出了反腐败不会“喘口气、歇歇脚”的政治信号,因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场对政治生态的重塑,因此新时代的反腐,不是简单的经济意义上的查办一些大案要案就行了,其更重要的取向是政治反腐。
重塑政治生态,在反腐上当然会表现为清除一批腐败分子,但绝不是等同于仅仅是清除一批腐败分子,要害是防止出现政治和经济交织在一起的利益集团。今后反腐败惩治的重点,是在高压态势下仍然不收敛、不收手,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反映集中,已经进入了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要清除政治问题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个西方的政治现象,是和政党制度上的轮流执政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内就不能存在利益集团。一党长期执政的领导力和党内出现利益集团是无法兼容的,党内的利益集团化会削弱甚至瓦解党的领导力。
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政治建设放在了党的建设的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章在相应的修改中也明确,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如果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会一盘散沙,中华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那么,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内也会一盘散沙,中华民族复兴也必然是空想。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就是要保证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这种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能力,同样是一党长期执政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以理解反腐败惩治的重点为什么要聚焦于破坏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问题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利益集团。无论是国家的变革还是党的自我革命都进入了深水区。
(摘自《组工文萃》2017年第十二期)
稿件来源:《南风窗》,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