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无边界社会,我们该怎样学习与创新
最近几年,手机几乎成为我们的新“器官”,每天都为我们呈现太多资讯。我总想把它扔掉,但是无意中又把它捡起来看一眼。
大脑每天被无数的资讯充斥和干扰的时候,我在想,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社会究竟成了什么样?背后到底有什么被我们忽视的逻辑?
我想我们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社会”,很多事物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步地被打破。比如汽车出行,原来很多公司会养一些司机,现在不用自己操心了,司机们会自己管好自己,因为所有汽车都既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
房子也是这样,因为有了各种共享平台,你可以把任何一间别人家闲置的卧室,变成你玩浪漫的地方。你可以用别人闲置的物品,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之前买房子时,最看重的就是独立的产权属性,现在发现,其实这个属性也没那么重要了。
再看一下我们自身,年龄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原来说70岁是人生的一个边界,活到70岁就算捡着了;现在,活到80岁、90岁的人都觉得没有活够,有人还想永生。永生是什么?就是没有边界的寿命。
第一个特征,个人财产权的私有属性越来越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共有与共享。这里的“共有”是模糊的共有,并不是法律意义上“清楚的共有”。比如,共享经济让汽车和房子在使用层面上变成共有之物。
人们正在逐渐放弃“一定要变成自己的”这种传统思维。把这件事情变成大家的,这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个人所有的东西越来越少,而共同虚拟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
第二个特征,所有要素的流动频率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这样带来的创新就越来越随机,同时创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拿“钱”这个要素举例子。钱存入银行叫作储蓄,而现在用钱来做众筹,钱就变成了资本。因为流动和转化的速度变快了,钱在储蓄和资本之间的边界也就慢慢消失了。当各种要素的流动越来越快的时候,它的属性就越来越容易发生变化,随之就会带动很多意外的组合产生,引发很多新的机会和创新点。
第三个特征,无边界社会中的组织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弹性。现在有很多众创空间,里面的人娱乐和工作没有边界,上班可以坐着、躺着,姿势自选,做起事情来也很自由,甚至看起来像是什么也没干,不像传统观念里的按部就班。所有这些都使得组织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弹性,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多样化,这是无边界社会带给我们的组织特点。
最后一个特征,无边界社会使我们的价值观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达成共识的速度变快了,因为信息流动的速度在加快,所以意见交换的速度也在加快;另一方面,极端和小众的认知、观念也迅速集合,并逐步形成社会中的独特力量。过去我们经常忽略小众的、不那么主流的观念,但无边界社会的信息流成本降低,人的认知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小众人群,形成一股创新的社会力量。
在信息爆炸、知识获取成本较低的今天,我认为有三件事不得不学习。首先,我们可以将知识类产品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即时性的,比如新闻,天天都有,可以作为背景知识浏览;
第二类是工具类的,比如《新华字典》,几乎每家都有一本,购买时很积极,但是使用频率并不高;
第三类就是有态度的内容,持久性较好。
我每天学什么内容呢?简而言之,即时性的知识简单看看,工具类的知识偶尔听听,有态度的内容是我的偏好,我愿意好好学。
所以,在不得不学习的三件事中,
第一件就是学习有助于价值观养成的内容。任何时候,价值观的养成都很重要,无边界社会中尤其重要。这件事情决定你能跟谁在一起,也决定你能走多远。
第二件事情就是学习经典作品,这决定了一个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一生当中要反复读经典,如四大名著。
第三件事情是要锻炼我们的创造性。凡是有助于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提升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它驱使你成为不一样的人。
在无边界社会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学习力与创造力,这样才有实现创新的机会和能力。无边界社会中,真正的创新点和爆发点,往往在那些边界被打破的地方,如果你能把过去封闭的组织形式、业务范围和思维模式打破,打破得越快、越有力,就越有机会成为创新的引领者。
在未来,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自由——出行的自由、居住的自由、思想交流的自由、人与人在一起相处的自由。这些自由都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持久驱动力,更是无边界社会最为宝贵和最吸引人的地方。
(摘自《领导文萃》2018年2月上)
稿件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