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云之学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他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多方面的丰富知识。说他是共产党内少有的学识渊博者之一,一点也不过分。陈云的学习精神、学习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986 年4 月,陈云曾题写“闻鸡晨舞剑,借萤夜读书”十个字。这十个字,实际上也是陈云自己终生酷爱学习的写照。
陈云因家贫,幼年和少年没有接受多少正规教育,但陈云酷爱学习,刻苦自学。他14 岁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时,只有读书这一个爱好。上海是当时中国南方文化中心,而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氛围又十分浓厚,这为陈云大量读书创造了客观条件。那时,年轻的陈云除了从很少的薪水中省下一部分钱买书来读、利用书店的便利条件读书外,还借书阅读,后来他又到商务印书馆办的上海图书学校学习。广泛的阅读使他那时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年轻的陈云关注政治局势,因此阅读了不少政治方面的书籍,由此接触并相信了三民主义。后来,他读了许多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认定马克思主义讲得比三民主义更有道理,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最后信仰了马克思主义,终生不改。此后,陈云除了仍然学习、掌握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外,始终把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到马克思主义上。最终,他不仅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多方面的重要贡献,而且他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在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乃至在人类经济学科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陈云学习马克思主义,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坚定共产主义者的阶段。陈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通过读书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后,立志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指引,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而奋斗,于1925 年八九月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云后来写自传时曾写道,那时他的“入党动机显然由于罢工运动和阶级斗争之影响,此时看了《马克思主义浅说》《资本制度浅说》,至于《共产主义ABC》还看不懂。这些书看来它的道理比三民主义更好。”但那时的陈云还没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陈云在领导工人运动、参加领导基层党组织工作中,感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有必要,加上中共上海党组织也积极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因此,从那时起,陈云开始系统阅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主要钻研的一本书是《共产主义ABC》。通过阅读这本书,陈云较为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原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思考,使他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新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才能最终解放人类。
那时,上海共产党组织办了一种党内流动培训班,培训党员,主要任务之一是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有教师来培训班辅导。每次党内流动培训班开班,陈云都主动报名参加。从1925 年入党开始,到1926 年上半年,陈云先后参加了20 多次党内流动培训班的学习。在培训班中,陈云在教师辅导下,系统而深入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著作,也学习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等书。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和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陈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写出了不少有一定深度并能有效指导实际的文章。
第二个阶段,是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阶段。陈云有整块时间集中精力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在1935 年以后。这一年的5 月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纵队政治委员的陈云,奉中共中央之命,先到上海,后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失联后中共中央的情况。完成这项任务后,陈云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继续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不久进入列宁学院中国部学习。陈云在那里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史、俄国革命史、工会运动、农民运动、政治斗争及武装斗争的策略。他对这次集中学习的时间十分珍视,学习格外刻苦,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当年,与陈云一起在列宁学院中国部学习的,还有陈潭秋、曾山、孔原、滕代远等人。陈云在他们中间以读书最用功著称,因此他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曾获得学习“突击手”称号。学习结束后,陈云曾受命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讲授党建和工会建设课程。讲课,不仅进一步锤炼了陈云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他的口才,而且促使他进一步学习。这段时间,是陈云学习马克思主义时间、精力最集中,下的苦功最多,学习也更加系统的时期。这段时间的勤奋学习,使陈云更加完整、系统、深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三个阶段,是陈云学习马克思主义更加系统化,马克思理论更加丰厚、扎实,并且结合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对中国革命问题有深入而正确理解的阶段。1937 年11 月,陈云到延安,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第二年,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学习问题的决议,要求全党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学习竞赛,由此全党掀起学习运动的高潮。酷爱学习的陈云热烈拥护中央这个决定。六届六中全会后,陈云在中央组织部带头学习。他曾在纸上写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陈云确实是按照这十个字做的。在这个时期,他白天处理公务,上山搞生产,晚上刻苦读书,从不间断。在这段时间里,陈云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著作通读多遍,每读一遍,都用心把自己的新体会记在笔记本上。陈云这样反复、刻苦、系统、深入地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著作的精神实质和立场、观点、方法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更深刻的把握,对中国革命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可以说,这个阶段是陈云学习的高峰时期,是陈云学习最刻苦,收获也最大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大部头著作《资本论》,陈云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读的。陈云自己说,他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结合中国革命经验教训进行思考,“从思想理论上把王明的一套‘打倒’了”。毛泽东对陈云本人刻苦学习精神更是十分赞赏,曾说:“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
陈云不仅自己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还对中组部的干部提出严格的学习要求:机关干部每人每周要看几十页书,每星期六用半天时间进行学习讨论。他还在中央组织部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亲自担任组长,与大家共同研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联共(布) 党史简明教程》《政治经济学》《哲学概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还请延安知名理论家来讲课。陈云办的这个学习小组坚持时间长,学习效果好,被评为中央机关的模范学习小组。1940 年3 月20 日,党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肯定了陈云领导的中组部学习小组的经验,并且指出:“凡环境许可的地方,可依类编成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月开讨论会两次。”毛泽东还带头学习陈云组织学习小组的经验,于1941 年9 月26 日在党中央机关组织了一个中央高级学习组,自己亲任组长,王稼祥为副组长。后来,中共中央还组织了一个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毛泽东担任组长,陈云参加这个研究会后,毛泽东提名陈云担任该会副组长。
第四个阶段是在“文革”中,陈云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而对一些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969 年下半年,陈云突然接到通知,让他“疏散”到江西省“蹲点”。对此陈云有思想准备。他的打算是:利用这段“蹲点”时间,再次集中时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自己订了一个严格的学习计划,因此,在离京前,陈云带上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列宁全集》《列宁选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唯一带上的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是《鲁迅全集》,因为陈云酷爱读鲁迅的著作,带上鲁迅著作,是为了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间隙读一点儿鲁迅的书作为调剂。此次系统自学,陈云用功颇深。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陈云住的屋子外边“文革”时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屋子里边的陈云则端坐桌边一丝不苟地读书。他不仅用铅笔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上画上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而且坚持记笔记,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陈云这段时间对学习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子女去看望他时,他谈得最多的是学习,也要求子女学好理论,特别是学好哲学。他和子女通信,写的最多的也是学习,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提出具体指导,要求他们不仅要读马列经典,还要订阅《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以便于了解国际形势和中央的政策。听说子女读书有进步,他分外高兴。
在江西的日子,陈云是带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重要问题的思考,为了寻找正确答案而系统学习的,因此,他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深入,对许多重要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刻。1977 年9 月28 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陈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其中就包含着他在江西刻苦读马列著作时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思想作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的思索成果。他在文章中说:“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正是通过在江西深入研读马列著作并结合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陈云才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并成为中国实现重大历史转折的重要文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仍然保持自己酷爱学习的习惯,他此时更加关注对许多新学科的了解,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陈云离休后,仍然保持热爱学习的习惯,不仅经常研读马列重要著作,而且一直保持每天必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一早一晚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习惯。晚年,陈云患有眼病,自己阅读书刊困难了,就请身边工作人员念。陈云的一生确实是酷爱学习的一生,终生学习的一生。
(摘自《组工文萃》2016年第三期)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