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查|管得严了,就不干事了? ——部分基层干部“不为”现象调查

2015-12-28 新华社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订阅哦!

随着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出台,一些地方官员开始沉迷于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次好”心态,自甘平庸、消极度日,如若任其蔓延,势必为害不浅,需要引起警惕。


管得紧了,受约束了,风险大了,当官越来越没劲了。八项规定等禁令之下,一些官员不敢为也不想为,发出了“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叹。近日,记者采访发现,当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群体中出现的“不为”现象已经给中央政令落实造成影响,出现了“最后一公里”短路、不通的怪现象,亟待采取措施重塑干部“有为”新风。

干部“不为”改革难行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国企改革已经被各地列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然而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面对改革大局,个别基层干部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懂为、不想为、不愿为”。

记者盘点国企改革落地情况发现,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决定明确改革方向之后,时至今日已经大半年过去了,尽管中央层面国资部门、少数央企和一些地方出台了改革方案,但一些地方却未见动静。

干部的“不为”作风不仅影响大的改革方案落地,同样也决定着基层工作的成效。安徽省安庆市一位县长对记者坦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工作标准提高,群众诉求多样,一些老办法不能用了,新办法还在摸索,基层压力越来越大”。“不为”凸显评价体系之缺。采访中,基层干部普遍谈到,当前干部群体中出现的“不为”现象,是针对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许多官员感觉日子不好过了,官不好做了,主观上是对“权力受限”的一种抵触情绪。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八项规定以前,一些公务人员和干部公款吃喝大手大脚,公车私用随随便便,公权私用有恃无恐,单位逢年过节发各种福利,但现在不行了,中央各种禁令一道接一道,地方实施办法也规定得很细,各种隐形福利没有了,权力寻租空间被大大压缩了,难免有不适应、不习惯甚至不想干事。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地方干部和专家谈到,当前基层干部中出现的求当“太平官”的心理,暴露的是现行官员评价体系没有重点鼓励地方官员尤其是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推进改革。

应加快建设现代治理体系


基层干部往往被看成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环,面对当前基层干部群体中存在的“不为”现象,亟待引起重视,加快现代治理体系建设,重塑基层干部执政新风。

之所以出现“不为”干部,关键在于干部的考核提拔机制上存在一些缺陷,需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来进行完善。海南省琼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严朝波认为,“没有猛药,根本唤不醒一些慵懒、散漫、混饭吃的干部。因此必须引入竞争性的选拔办法,设置‘天花板’,干部任期满自动卸职,向上需要竞争。”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认为,当前应继续加强体制建设,让公权力得到约束、规范,让公务员这个职业不再有特权。同时,针对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完善公务员的职级晋升、工资增长机制,打通基层干部的上升通道,以此激励在职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为官不易更要为官有为。

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吴树新认为,过去30余年真正有意义的改革多发生在基层。因此,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同时,更要建立鼓励基层探索实践的激励制度,为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创新创造条件,放手让基层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营造干部敢为、愿为、想为的干事创业氛围。

(摘自《组工文萃》2014年第七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