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说话是一门艺术
我们讲话时,并非“良药”就一定非“苦口”不行,并非“忠言”就一定“逆耳”才行。
近日,看到《人民日报》上一篇文章,《讲原则也要有办法》,读后令人收获颇多。
文章作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她去基层采访,跟几位环保局长聊天,问起新形势下环保局长的处境,是否还是顶得住的站不住,一位局长讲了一个“段子”;好在不长,我摘录下来,供各位欣赏。
这位局长的“段子”说: “市长三次拿了三个项目,问我的意见: ‘你看这事能办吗?’按照环保法、环评法也好,各种技术规范也好,这三个项目肯定都是不行的。可我要是直接回绝,一次、两次、三次,市长就对我有看法了, ‘这小子’就是跟我对着干!之后肯定得找茬儿修理我,我最终的下场就是虽然顶住了,但也倒下了。必须坚持原则,但也得讲方法。”
于是,这位环保局长这样说: “第一件事,我说这事能办,就是项目的选址有问题,咱们给他们找某某工业园,位置合适,也不违反各种规定;第二件事,我说这事能办,但是这个企业的排放水平必须提高,符合标准;第三件事,我说这个真不能办,咱要是办了,将来有啥问题,不管是您还是我,就算退了休,也得被追责。”环保局长回答市长的问话时,话虽然说的“很软”,却说明了条件,讲明了原则,维护了法律,有理有据,令市长口服心服。
我们讲话时,并非“良药”就一定非“苦口”不行,并非“忠言”就一定“逆耳”才行。领导也是人。所以,回答领导问话时,不能只顾自己痛快,不考虑领导感受,不顾及领导脸面。虽然领导有大胸怀,有大智慧,不会斤斤计较,但也要把“良药”弄得“口感”更好一些才好,把“忠言”说得更“顺耳”一些,才不会让领导尴尬。这时,需要把说话的艺术运用好;让话说出去,既讲原则,又充满了智慧和艺术,从而达到“讲规则,讲法律”的目的。
古人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属于情商范畴,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粗俗的人说话,情商不高的人说话,往往缺乏一种美的意蕴,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这样,只会打碎世界上原本美好的和谐;而睿智的人说话,情商高的人说话,则往往讲究一种愉悦的境界、一种和谐的气氛,顾忌别人的脸面。于是,婉转的语言,美化了语言,使生活中许多可能伤害到别人的东西变得温暖起来;就是坚持原则的话,也不必锋芒毕露,刺痛别人。原本很多人并不想违背原则,践踏法律,只是由于不懂。
社会有这么一说:“环保局长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可能与小权力斗不过大权力有关,是不是与环保局长“说话”不“顺耳”也有关?如果大家像这位环保局长充满了智慧,有这么高情商,能“站不住”“顶不住”吗?不能否认,经过多年磨合,很多“顶得住”的人下去了, “站得住”的人上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情商不高、说话水平不高也有关系。
美国人曾开玩笑说:当遇到事情时,理智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大脑,聪明地思考问题;野蛮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疯狂冲动。让血液充满大脑,头脑才能清醒,选择才会得当;反之,如果让血液流向四肢和舌头,就会做出蠢事,说出蠢话,冲动暴躁,口不择言。这个玩笑,说的是孩子,却让大人深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环保局长“让血液充满大脑”?
情商是一门艺术,说话更是一门艺术。决定话说得好不好听,中听不中听,不在“口才”好坏,而在情商高低。稳定的情商,有利于找到更恰当的语言,找到不伤及任何人的语言,让任何人都能接受的语言,既能表达思想、表明观点、坚持原则,又能让所有人不受到伤害。
况且市长和环保局长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地方的更好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大家不是敌我矛盾,大可以把话说“软一些”“顺耳”一些。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6年第一期)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