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洋的焦虑: 努力铸造一个心理强大的留学生家庭
“不要惧怕焦虑,每一个人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和选择,焦虑都是正常的反应,只有被焦虑缠住,不能找到焦虑的出路,才是要给与特殊重视的。”
“焦虑=不确定性X无力感,在纸上罗列出可以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事项,清空头脑,整理出不确定因素,制定应对措施,减轻无力感,可以降低焦虑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快速崛起一批中产阶级。他们过着衣着光鲜的生活,虽然很勤奋,虽然很敬业,但是只要提到留学,马上露出特殊的神情,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在大洋彼岸的国度求学。留学,这一当年非常神秘的社会现象,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对于一个留学家庭来说,送孩子出国留学绝非买一张机票,送上飞机这么简单。相反,从飞机离开祖国的那一刻,在众多留学生家长和留学孩子心里,一种情绪慢慢滋生,那就是焦虑。
离家万里,孩子可能产生孤独感
留学生家庭产生焦虑的根源:距离和文化差异。
跨越万里距离大洋,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距离。孩子去了美国,特别是孩子寄宿在美国的家庭,小孩普遍只有15岁到18岁,正在青春期阶段。个性成熟的小孩已经明确知道将要做什么去,个性尚未成熟的小孩,则是带着好奇,甚至摆脱国内应试教育压力后的快意到了大洋彼岸。然而,等新鲜感结束,就要面对现实。家长也是,孩子刚刚去美国,有点放不下心,心里直打鼓。所以,在这一期间,大约一年时间,家长和孩子都在或多或少的焦虑之中度过。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中国学校和美国学校,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之间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特别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中美完全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孩子像降落伞一下发射到了美国,虽然来美国之前也许来过美国旅游或者小住,但是当孩子完全置身美国,并且要在这里学习生活好多年,这种心理的陌生感和差异感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虽然孩子们努力表现的坚强,但是适应是有一个过程的,包括饮食,生活起居,学校上课模式,课程,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对小留学生来说,生病就医也是完全不同于国内条件的。
一位美高妈妈这样说:“孩子刚去的适应期紧张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尤其是女孩子。我孩子刚去的第一学期,头发掉的厉害,住家带去看医生并查了激素,内分泌失调,预约专科大夫开药,一个月以后才能约上。”所以这种中美之间社会生活的差异,也是导致学生和家长产生焦虑的一个现实因素。
总而言之,因为距离和文化差异,家长和孩子们焦虑了。这个是一个坎,必须要跨过去,就像去美国必须跨过太平洋一样。面对焦虑,家长应该比孩子要淡定,要和孩子一起努力,认认真真的探讨焦虑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努力找到化解缓解焦虑的办法。除了距离和文化差异这种外在客观因素,家长的性格,孩子的心智成熟,孩子的学习能力、自控力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等也是导致焦虑的内在因素。
小留学生在寄宿家庭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所有的因素都不是致命的因素,但是家长在决策留学时候应该予以充分考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尤其是对小孩子的适应能力。一位女儿顺利考上埃莫里大学的上海美高妈妈说:“孩子能不能去美国读高中,做决定前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估非常有必要,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个性,然后就是匹配的学校。”
”
如何克服焦虑,炼就强大的自我,先有心理强大的家长,再有心理强大的孩子。
情绪阻断:做一个成熟的家长,淡定面对焦虑,并阻断把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
一个美高妈妈和我说:“我们的焦虑到孩子那里就会翻十倍的焦虑,我们对学校排名和GPA的追求程度,到孩子身上就会是百倍,有时候真的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孩子是敏感和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关心,支持和保护,而不是焦虑,担心和逼迫。看到孩子的各种表现让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就可以理解他们问题出在哪里了。”
现代通讯已经进入同步时代,所以留学生家长总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小孩子的反馈。小孩子吃什么,看到了什么,老师和他说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事情,家长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等手段及时得知。但是,孩子出去了,好多事情家长爱莫能助啊。所以,孩子报喜的时候,家长要微微一笑,说一声,你真棒。孩子抱怨的时候,家长不要急,要很淡定的告诉孩子,困难是暂时的。当孩子哭着和家长说痛苦的时候,家长就要清醒,孩子的困难是原则性的还是暂时的,如果是原则性的就要通过第三方,中介或者朋友监护人去当面解决。如果是临时性困难,就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出门在外,困难总是难免的,家长尤其不要听到孩子诉苦,也跟着难受,更不能把这种情绪传达给孩子,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情绪体验。这就是情绪阻断。
共同进步:要跟着孩子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环境,做到心中有数。
孩子去美国,完全进入了陌生环境。虽然美国寄宿家庭或学校会为孩子提供各种条件,但是由于各个小孩子不同的独立能力,不少孩子仍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美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文化差异较大,加之有些美国家庭长期接纳国际生,有一套成熟的做法。所以,好多家长送小孩去美国读书,和寄宿家庭相处一段时间,感觉美国人很热情,很友好,甚至很高尚。然而,事实有很多不是这样,因为寄宿家庭依据多年的经验,已经非常知道如何接待,留学生家长在的时候,会充分展示美国人的各种友好,富裕,尊严,但是家长离开后,该怎样还是怎样。
所以家长送小孩子去美国时候要看在眼里,充分展示中国家庭家长的素质和涵养,努力让对方感觉孩子家长是一个不可小看的高素质的家长,后面也会尽量做到位。有时候并不需要露富,因为,西方文化对中国富人不是很赞赏,甚至是嫉妒鄙视,这个和文化有关,也和美国人一贯的自信有关。离开孩子以后,家长要保持和孩子的沟通,避免直接问孩子吃的好吗,寄宿家庭对你好吗,学习成绩好吗这些让小孩子很难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而是多问吃了什么,是否习惯,寄宿爸爸妈妈和你说了什么,有没有帮助寄宿家庭做什么,学校学些什么,课程有没有难度等等。通过孩子回答的具体事情,信息汇总得出小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做到了然于心,这样就会慢慢的放心。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熟悉孩子在美国留学环境,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和孩子一起熟悉留学环境,做到和孩子共同成长。
分类处置: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逐一分析,逐一解决,鼓励让孩子自己解决,不能很快解决的留给时间解决,时间不能解决的,就留个遗憾。
美高的第一年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压力的,这些压力取决于诸多的因素,既有学生本生的原因,如个性内向的直接导致社交紧张,英语能力弱的直接导致学习压力,其次是学校本身,homestay和 boarding 又不尽相同等等。所有的问题都不可怕,家长要充分相信小孩子的适应力是强大的,不要低估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在与孩子和学校老师,以及寄宿家庭家长保持沟通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要分门别类加以罗列,进行筛选。哪些是孩子自己可以克服的,鼓励孩子通过沟通和交流自己去克服;哪些是需要爸爸妈妈和学校及寄宿家庭沟通去解决的,家长也要及时出手;对于有些问题,如果提出来会给学校或激寄宿家庭带来难堪的,只要不是影响到小孩子安全,学业和生活的原则性问题,就留给时间,让小孩子慢慢适应。当然,也有时候一些孩子会遇到不可战胜的困难,尤其是孤独导致的失眠,自闭以及其它疾病,或者学习上语言的完全不能适应,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慎重对待。确实有些孩子去了美高,完全不能适应,家长不得不选择让孩子回国读书,这个虽然留下了遗憾,但是却是一种对孩子负责的做法。人生就是经历,留下遗憾也是一种经历。在遇到这种遗憾时,家长要一如既往的爱孩子,这就是家长的责任和担当。
总而言之,孩子去了美国留学,特别是美高。我们的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通过面对和处理这种那种困难,逐渐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强大起来,塑造一个强大的自我。当一个孩子心中成长出了强大的自我后,他的留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将来无论留在海外发展,还是回国发展,就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作者文同,系留美高中学生家长和视角特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属作者所有。